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a_3_26_三士道概要

科判pdf

                                               三士道 概要 表解

        据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4345课整理  

释道净 整理 (上海佛学书局10册版) 5稿 qq 973451196 1:(共4表)

 

科判

正文

壬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分二

癸一、成办增上生的至言,摄入下士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当中,依成办暂时增上生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含摄在下士或共下士的法类中。

《正法念住经》中宣说了增上生的善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以及与增上生相违的恶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

《教王经》从遣除耽著今生的方便上,宣说了死亡无常;

《百业经》中宣说了断恶行善的法门。诸如此类,在大小乘的经典当中,

凡是有关成办增上生的一切至言,都可以摄入下士道法类中。

另外,宣说世间伦理道德的法规论典等,也属于这一法类。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如果以种种方便,唯一对生死轮回中的安乐,希求自己的利义,应知这一类人就是下士。

颂中的第一句以诸方便是简别非道,诸方便就是能够成办善趣之无倒方便;中间两句是从动机上简别中士和上士,即以唯于生死乐简别中士,以希求自利义简别上士。

下士的种类颇多,我们必须明辨其中的差别。

总的来说,凡是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就是下士。

下士的体相,又分为一般与殊胜二种: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下士,就是不注重今生,

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由此修集

能往生善趣的因,所以称为殊胜下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殊胜下士的体相。

动机:

不以现世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

其动机超胜仅仅以现世为重的一般下士。

行持:修集能往善趣之因,排除了修集谬道的非因。

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

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

以此动机,真实趣入成办增上生的修行,这就是殊胜下士的体相。

殊胜下士又有二种:

一类是以下士道为究竟者,叫做唯下士;世间有许多的宗教徒,比如天主教的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他们也是舍弃今生而修行,唯一希求后世的安乐,以升天为究竟(以进入天界为终极目标),这一类人就是唯下士

另一类是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另一类是佛教徒,以超越三有轮回的解脱为究竟,彼等为了趣入上士道,而以下士道为基础,

修习无常、业果等前行,这一类士夫就是共下士

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2:(共4表)

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决定胜略摄有二种,即仅仅证得出离生死的解脱,以及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

成办这两种决定胜的至言,分别摄入中士道和上士道法类中。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中,依照声闻乘和独觉乘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归摄于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

例如《四谛经》、《律本事》等经典以及《设施世间论》、《设施业论》、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论典中,针对声缘所说的一切至言,都归摄于中士道的法类当中。

《现观庄严论根本智品》中所说的声缘所知道等,则摄在共中士的法类中。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

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中士夫,就是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了追求自己的利义,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此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戒定慧三学,因此称为中士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中士的体相。

动机:发起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

即从动机上简别下士和上士。发起厌患一切诸有,是简别耽著三有的下士;

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是简别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的上士。

行持: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是简别趣入非解脱方便的非道。

解脱方便之道是指戒定慧三学。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道炬论》说:以背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为自性,唯一寻求自己涅槃寂静的补特伽罗,称为中士夫。 

下面以四谛来对应分析此颂:

诸有乐是指苦谛,三有轮回中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缘故。

恶业是指集谛,一切三有的痛苦,都是以有漏恶业所集起的,所以恶业是集。

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是指道谛,

因为舍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就是道的自性。

自静是指灭谛,一切三有的苦因、苦果全部寂灭,故称为自静。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可分成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

刚刚通达细无常的中士,即未入道之中士;

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即已入道的中士。

后者又有凡圣二种:

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

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是圣者中士。

中士又有

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

就本论来说,尤其需要分清唯中士和共中士的差别,即:

前者是以中士道为究竟,也就是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故名唯中士

后者是以中士道为前行,也就是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故名共中士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3:(共4表)

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

【如觉沃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摄行炬论》的这一颂是立誓句。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摄行炬论》中说:因为上师佛宣说依靠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能够成办大菩提,所以这里即将阐述这些法义。

依照阿底峡尊者所说,修习一切种智的方便有二种,就是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

这两类佛语,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譬如:密教的《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等续部以及《明灯论》、《五次第论》等论典,显教的《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大乘庄严经论》、《中论》、

《入行论》等论典,这些至言全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转,为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缘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习六度和生圆次第等,因此称为上士夫

这也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上士的体相。

动机: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

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

这个动机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道炬论》说:由于了达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众生的一切痛苦,这类人就是上士夫。

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

就是显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将会具体宣说。

上士的分类

和界限:上士有未入道 

已入道二类:

刚刚苏醒大乘种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

已生起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士夫,

是已入道的上士。

后者又有凡圣二类:

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

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的道理

三士道中,无余含摄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三士道,也就是本论要依次引导学人趣入的菩提道。

4:(共4表)

五种道  各自的体相、例喻和范围

三士道

 

 

一、下士道

体相:从成为下士道相续、能获得轮回增上生的角度,所安立的心识。

例如:唯一希求增上生,而趣入成办善趣安乐的方便。

范围:唯下士。

二、共下士道

体相:从成为上中下三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通达死亡无常之心。

范围:从下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三、中士道

体相:从成为中士道相续、能获得小乘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唯一希求小乘解脱而修学戒定慧三学。

范围:从了达细无常,到声缘阿罗汉之间。

四、共中士道

体相:从成办上士和中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凡夫中士入     圣者中士

例如: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

范围:从中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五、上士道

体相:从成为上士道相续、能获得一切种智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增上意乐和菩提心。

范围:从苏醒大乘种性到佛地之间。

(学习整理  仅供参考)

a_3_26_三士道概要.txt · 最后更改: 2021/04/04 13:19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