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a_2_18_中观窍诀_口诀_科判_共学笔记

科判pdf

中观窍诀口诀 科判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邵颂雄 译

          释道净 拟科(仅供参考) 整理 20230619 2 稿 qq 973451196

 

  01 )科判总表

科判

甲一、标题(1

甲二、著译者(1

甲三、梵藏汉语(1

甲四、藏译者敬礼(1

甲五、造论者敬礼(1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乙一、: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1

邵译:(资粮道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破色、心、智三法

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2

戊一、以离一多因

破色法显现极微

(加行道

(一.业因缘起

 

 

丙一、 座上:观察、安住修分二

戊二、心法不成立

(二.相依缘起

全文分七

乙二、:具体修法分二

戊三、各别自证智

也不成立

(三.相对缘起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离戏空性(3

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

见道、修道之入定位(一至十地)圣者智慧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见道

——相碍缘起

 

 

丙二、座下修道之出定位(一至十地分别妙慧安住修1、十波罗蜜第三边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3

(修道

 

 

 

 

丙一、佛恒时入定

 

 

 

乙三、无学道位分三(3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无学道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

 

 

 

甲七、撰著圆满等(3

 

 

 

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4

 

 

14 甲一、标题 至 甲六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

科判

正文

 

 

 

 

 

 

 

全文分七

甲一、标题

中观窍诀

中观口诀

甲二、著译者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阿底峡尊者 著

邵颂雄 译

甲三、梵藏汉语

梵语:玛达玛俄巴得夏那莫藏语:哦莫曼阿

汉意:中观窍诀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

甲四、藏译者敬礼

顶礼世间怙主!

顶礼世间怙主

 

甲五、造论者敬礼

以其妙语之光辉,我等无余愚痴众,心间莲花尽开颜,

最胜士夫佛前礼。

谁之语光明令我愚昧众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甲六、正文:见修 行果、基道果分三

 

乙一、 见之基:

总说窍诀即二谛

(世俗显现胜义空性

大乘中观的窍诀就是:

世俗中,万法在观现世者面前,因果等一切真理,依照怎样显现,即是千真万确;

而在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如果凭借诸大因来分析、剖析世俗显现的真如,就一定能通达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

不存在。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

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

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

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24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资粮道

 

 

 

 

 

 

 

 

 

 

 

 

 

 

 

 

 

 

 

 

 

全文分七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丁一

、座上前行观察修

:破色

、心

、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戊一

、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

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修法: 在舒适的坐垫上跏趺而坐,

这样来观修: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

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色法,另

一种是非色法。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

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

彼若依方分(phyogs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

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

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

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tusnangbamed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

bDenpagnyisla'jugpa]

其中的所有色法,都是由极微尘聚合而成的。

对于极微尘而言,如果通过方分的区别来加以分 析、剖析,那么极微尘也无所剩余,最极显现也将化

为乌有。

 

 

戊二

、心法不成立

所谓的非色法就是指心。

就心而言,过去的心已经泯灭,未来的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也是极其难以观察。

为什么呢?

因为它无形无色,就像虚空一样,因此不成立;

或者依靠离一多因、无生因,或者自性光明等等,这些正理的利刃,逐层剖

析,就能领悟到心不成立。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

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

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

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

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戊三

、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

以上只是说明色法与心法的本体均不成立或不存在。

而且,各别自证的智慧本身也同样无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 依靠两节木柴相互

摩擦而生火的外缘,使得两节木柴也化为灰 烬,紧接着能燃烧的火本身也自行熄灭。

同样的道理,如果依靠自法相与总法相,已经证明万法不存在,那么智慧本身无现光明的

本体,也就不成立了。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

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

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

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无着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

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

论》中之所引]


34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至 甲七、撰著圆满等

 

 

 

 

 

 

 

 

 

 

 

 

 

 

 

 

 

 

 

 

 

全文分七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丁二、 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加行道

暖、顶、忍、

世第一) 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见道、修道

之入定位

(一至十地

圣者智慧 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因此,消除昏沉、掉举等一切过错。

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放下所有忆 念、作意。

在相状,或者妄念的敌人,或盗匪,没有兴风作浪之前。

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

状态之中。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

于彼„离沈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

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

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

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

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 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

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 相依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

论旨。]

丙二、 座下行:修道

之出定位

一至

十地

(分别妙慧安住修)

1、十波罗蜜第三边

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

什么时候你想起坐,就慢慢地解开跏趺坐,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如果能够恭恭敬敬、长年累月、连续不断地这样修行,那所有具缘者在今生今世就会现见安乐,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现前诸法如虚空般的境界。

由此,在出定时了达

万法如幻等等。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

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

nammkha'idkyil

[5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lugs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复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

障。]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

乙三

、果

:无学道佛果位分三

丙一、佛恒时入定

什么时候,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

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无学道

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

摩呬多(samahita之中;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关于别人提出“倘若获得金刚喻定以后,入定、出定仍有差别。)那么,佛与菩

萨怎么会差别”等等教理的论证,在此不述。

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

此等教理,本论不赘。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

为了他利,而在无数大劫中积累资粮、发大誓愿的威力,来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对此,虽然教证、理证多之又多,但在此不

作广说。

„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

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

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

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

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甲七

、撰著圆满等

此中观窍诀,班智达德帮嘎绕撰著圆满。

译师比丘慈诚嘉瓦在拉 萨大昭寺翻译、校正而定稿。

二零零四年藏历

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译于成都体育医院

本文出自 智悲海音创刊号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

Acarya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

Tshulkhrimsrgyalba于拉萨大昭寺

Rasa'phyudsnanggtsuglagkhangchen翻译及校订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44 )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

 

此汉译主要依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5324)而翻,译时亦有参考德格版(no3929)作勘订。

本论尚有般若解脱 (Prajnamoksa) 所造的释论 (Madhyamakopadesa-vrtti) ,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 5327

读者可作参考。

释如石法师亦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 ,其后收入《菩

提道灯抉微)一书(台北:法鼓文化,1997) 。

如石法师于其译文前之导论,举出阿底峡尊者于本论及《菩提道灯释难》

Byangchublamgyisgronma'idka'gel) ,有几近完全相同的段落,述说一观修次第,并谓此修习次第其实就

是从龙树传承下来的修观口诀”。这实在值得我们注意。

此中所说的“修观口诀”,分四次第:

初,行者远离对外境之种种分别,悟入一切外境非实有;次,悟入一切法唯识变现;

三,由证知所取境唯识变现而非实,由是悟入能取识亦不可得,是即“唯识” (vijnaptimatrata)亦不可

得;

四,行者迷离能所二执、离诸分别(vikalpa) ,证入真如。

上来所说,即“五道”中加行道之修习,亦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见《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 ) 。

依《辨法法性论》 (Dharmadharmatavibhanga)之建立,此则为四正加行之所摄,分别为有得加行

“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及“无得有得加行”;

于中观的系统,此即为“四重缘起”的观修。

若深入而言,缘起四重义的现证,实即修习弥勒瑜伽行“四正加行”所依之抉择见;

依“业因缘起”抉择,行者修习“有得加行”,悟入一切外境皆非实有;

复依“相依缘起”抉择,修习“无得加行”,现证一切法唯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亦依于所变现之外境而起分

别;

复次,依“相对缘起”抉择,修习“有得无得加行”时,行者开始证入离杂染的清净境,是即离于能取识

之执着,开始证入离二取的境界;

最后依“相碍缘起”抉择以修习“无得有得加行”,即证入无分别、离思量之法性境界,是即触证真如。

由是可知“四重缘起”教授之可贵,将中观的缘起义纳于实际观修,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

若龙树的教法仅为对外道及小乘的辩破、分析诸法如何无自性等,又焉能令学人“善灭诸戏论”、离诸分别、

“不受诸因缘”而现证涅盘?

由此亦可知“瑜伽行中观”之教授,实非勉强把中观与唯识合流,而是依瑜伽行次第修习而现证中道的法

门,非只是知识上的认知缘起。

瑜伽行派称此加行道之观修次第为“转依” (asrayaparivrtti) 。

行者由识境证入智境,这“转依”是一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然而,“转依”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者,即如上来所言之加行道四次第修习;

“广义”者,则摄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间道四位,此亦即所谓“究竟转依” (可参阅安慧论师

Sthiramati) 《大乘庄严经论释》 (Mahayana-sutralamkaravrttibhasya)) 。

专说“转依”义理之《辨法法性论》,依“四正加行”说“狭义”之转依;

于“广义”之转依,则依“抉择”、“触证”、“随忆念”、“通达其体性”四位以摄其义。

瑜伽行派的论典中,亦依 asrayaparivrtti asrayaparavrtti 两个不同的梵文来说转依

高崎直道曾有论文对此作专题研究( 〈转依——Asraya-parivrtti Asraya-paravrtti〉,认为

asrayaparivrtti 着重于真如、如来的显现,而 asrayaparavrtti 则着重阿赖耶识的消灭。

这两个梵语的差别,当亦即两重转依义的差别。笔者当于另文再作深入探讨。

本论亦同样可见广、狭两重义的转依。

是故笔者于翻译本论时,亦依两重转依义而略作科判。

此中资粮位之修习,乃依经教如理作意,抉择一切法之体性;

加行位之观修,具如上说;

行者于见道位触证无分别境界,亦即触证真如、法性、智境界;

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于此道位反复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分十地离诸垢障;

至无学道之无间道,行者入金刚喻定,远离一切分别,即轮理涅盘、法与法性、根本智与后得智等分别亦

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中。

如是亦即“究竟转依”、究竟现证“中道”义。

持本论再读宁玛派四重缘起之教授,益觉传承之宝贵,以此实为引导行者由“外中观”入“大中观”、由识

境入智境、由“法”入“法性”之桥梁也。

 

                                                                癸未仲夏邵颂雄于多伦多

 

 

 

 

 

            中观窍诀口诀 科判 共学笔记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邵颂雄 译

         释道净 拟科 笔记 (抛砖引玉 仅供参考) 20230619 2 稿 qq 973451196

 

01 )科判总表

科判

甲一、标题(1

甲二、著译者(1

甲三、梵藏汉语(1

甲四、藏译者敬礼(1

甲五、造论者敬礼(1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乙一、: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1

邵译:(资粮道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破色、心、智三法

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2

戊一、以离一多因

破色法显现极微

(加行道

(一.业因缘起

 

 

丙一、 座上:观察、安住修分二

戊二、心法不成立

(二.相依缘起

全文分七

乙二、:具体修法分二

戊三、各别自证智

也不成立

(三.相对缘起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离戏空性(3

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

见道、修道之入定位(一至十地)圣者智慧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见道

——相碍缘起

 

 

丙二、座下修道之出定位(一至十地分别妙慧安住修1、十波罗蜜第三边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3

(修道

 

 

 

 

丙一、佛恒时入定

 

 

 

乙三、无学道位分三(3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无学道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

 

 

 

甲七、撰著圆满等(3

 

 

 

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4

 

 

 

一、本论著者及传承体系

 

阿底峡尊者,是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后弘期,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母亲名叫吉

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

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是人们对他的一个尊称„„

学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中观见„„

应菩提光的启请,造《菩提道灯论》,辟斥违背佛法的异说,开示三士道次第。这部书直到现在还为藏族佛教徒所尊奉„„

能上承显密诸师的传统,下启中国西藏地区迦当派的端绪的,即是阿底峡。

所谓迦 jiā )派的教义,即是把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都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对于一切佛说都不弃舍,没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顺缘。

这是阿底峡学说,亦即迦当派教义的特色。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部分内容


阿底峡尊者晚年入藏,圆寂于藏,后因宗喀巴大师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创立了格鲁派,故格鲁派又称为新噶当派。

阿底峡尊者并非宁玛传承体系,故判教角度与见解,与宁玛传承体系略有不同,非常正常。每宗皆有其自宗的不同判教与独特见解。

本文试以宁玛传承体系解析,宁玛派有六大寺系及龙钦、龙萨等等众多不同的脉络传承,由于小的具体分支脉络及依师等等不同,也会有种种不同判教见解,均属正常。

 

二、本论译本

 

阿底峡尊者作的这篇中观资料,目前看到流行的译本有两个,索达吉堪布的译本,名为《中观窍诀》(以下简称索译本;邵颂雄的译本,名为《中观口诀》(以下简称邵译本

另据邵颂雄译本的末尾后记,如石法师也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后收入《菩提道灯抉微》一书,据网络查到,名为《中观要诀》,此仅供参考,笔者并未见到此文。

三、本文科判与邵译本科判之异同

 

索达吉堪布译本之《中观窍诀》,并无科判。

邵颂雄译本之《中观口诀》,自带科判。邵教授是谈锡永上师弟子,是宁玛敦珠法王传承。本文科判,以索达吉堪布译本之《中观窍诀》为主,释道净尝试分科及笔记,抛砖引玉,仅

供参考。

本科判与邵译本科判不同,主要的差别不同之处略说如下,详情见下文。

 

1、整体的科判判教不同。

本文科判大致以见、修、行、果,基、道、果等,摄五道十地为主;邵译本科判以五道十地为主。

具体对应之不同,见科判总表

 

本文科判大致脉络(座上座下观察修安住修总相自相前行正行凡夫圣者菩萨、心识、智慧、分别妙慧、五道十地

乙一、,本有本具之离戏空性。

心识乙二、丙一、丁一、资粮前行座上观察,树立离戏空性总相见定解。

智慧乙二、丙一、丁二、1加行正行座上    安住,离戏空性总相

2入定位 正行座上     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乙二、丙二、出定位座下:分别妙慧安住十波罗蜜万法如幻,或等流空性总相。

乙三、无学道位,恒常安住入定位离戏空性自相

2、重点判教不同。

本文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3判为加行道,与见道、修道之入定位。邵译本判为见道位。

本文丙二、座下行(3判为修道之出定位。邵译本判为修道位。

 

相同之处,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分三3,均为无学道位。


14 甲一、标题 至 甲六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

科判

正文

 

 

 

 

 

 

全文分七

甲一、标题

中观窍诀

中观口诀

甲二、著译者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阿底峡尊者 著

邵颂雄 译

甲三、梵藏汉语

梵语:玛达玛俄巴得夏那莫藏语:哦莫曼阿

汉意:中观窍诀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

甲四、藏译者敬礼

顶礼世间怙主!

顶礼世间怙主

 

甲五、造论者敬礼

以其妙语之光辉,我等无余愚痴众,心间莲花尽开颜,

最胜士夫佛前礼。

谁之语光明令我愚昧众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甲六、正文:见修 行果、基道果分三

 

乙一、 见之基:

总说窍诀即二谛

(世俗显现胜义空性

大乘中观的窍诀就是:

世俗中,万法在观现世者面前,因果等一切真理,依照怎样显现,即是千真万确;

而在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如果凭借诸大因来分析、剖析世俗显现的真如,就一定能通达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

不存在。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

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

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

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四、全文及笔记

 

甲一、标题(1

 

索译:中观窍诀邵译:中观口诀

甲二、著译者(1

 

索译: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邵译:阿底峡尊者 著 邵颂雄 译

【笔记】

标题及著译者,译者不同,标题名字不同。

 

甲三、梵藏汉语(1

 

索译:

梵语:玛达玛俄巴得夏那莫藏语:哦莫曼阿

汉意:中观窍诀


邵译: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

 

【笔记】

梵、藏、汉三语翻译。

 

甲四、藏译者敬礼(1

 

索译:       “顶礼世间怙主!”

 

邵译:      “顶礼世间怙主”

 

【笔记】

甲四是藏译者敬礼句。

藏译者应为译师比丘慈诚嘉瓦,见甲七、撰著圆满等顶礼有外内密三种:

外顶礼五体投地,内顶礼唯识所现,密顶礼安住空性。

密顶礼为了义顶礼,能礼所礼性空寂(大正藏第 54 No. 2127 释氏要览

世间怙主,狭义特指为阿底峡尊者,广义为世间一切善知识,众生怙主,众生之真实依靠皈依者,密义同上密顶礼之空性。

顶礼世间怙主!真实义即安住空性。

 

甲五、造论者敬礼(1

 

索译:                                          “以其妙语之光辉,我等无余愚痴众,心间莲花尽开颜,最胜士夫佛前礼。”

 

邵译:

“谁之语光明 令我愚昧众 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笔记】

甲五是造论者阿底峡尊者之礼佛句。

以佛陀妙语之光辉,令我等一切愚痴众生,心间之莲花绽放,得以明心见性,所以顶礼法界最殊胜庄严之无上士夫佛陀。

心间之莲花,可以理解为比喻,也有更深层意义。索达吉堪布《胜利道歌讲记》云:

怙主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其注释为:

将心比喻成八瓣莲花,密宗中有内外密的许多修法,此处暂且不讲。


甲六、正文:见修行果、基道果分三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1

 

索译:

“大乘中观的窍诀就是:

世俗中,万法在观现世者面前,因果等一切真理,依照怎样显现,即是千真万确;

而在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如果凭借诸大因来分析、剖析世俗显现的真如,就一定能通达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不存在。”

 

邵译: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

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

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笔记】 正文开始。

观现世者,可理解为非入定位者,即资粮道、加行道凡夫、及修道之出定位圣者菩萨。 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可理解为佛菩萨入定位,即见道、修道之入定位,及佛果位。 诸大因,指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中观胜义理论。

本文此处科判,判为见、修、行、果之见,基、道、果之基。

即总说大乘中观的窍诀即二谛,世俗谛显现不错乱,胜义谛依中观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之胜义理观察,结论便是真如空性,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不存在。

不存在,自续派依五大因解释为第二边无边单空见,应成派依九因观察结论为远离四边的离戏空性见。

此为二派之重要区别。

本文以应成派角度离戏空性见为主。

 

此处见与基,重点为胜义谛不存在之空性,依此空性见,经总相、自相修行之(五道十地)道位,证无学道佛果位。

遵循见、修、行、果无别,基、道、果无别之意。

本有本具之空性见基,通过修、行之道,完全开显且恒常安住,即为成佛之果。邵译,此处为资粮道位。


24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资粮道

 

 

 

 

 

 

 

 

 

 

 

 

 

 

 

 

 

 

 

 

 

全文分七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丁一

、座上前行观察修

:破色

、心

、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戊一

、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

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修法: 在舒适的坐垫上跏趺而坐,

这样来观修: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

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色法,另

一种是非色法。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

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

彼若依方分(phyogs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

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

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

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tusnangbamed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

bDenpagnyisla'jugpa]

其中的所有色法,都是由极微尘聚合而成的。

对于极微尘而言,如果通过方分的区别来加以分 析、剖析,那么极微尘也无所剩余,最极显现也将化

为乌有。

 

 

戊二

、心法不成立

所谓的非色法就是指心。

就心而言,过去的心已经泯灭,未来的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也是极其难以观察。

为什么呢?

因为它无形无色,就像虚空一样,因此不成立;

或者依靠离一多因、无生因,或者自性光明等等,这些正理的利刃,逐层剖

析,就能领悟到心不成立。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

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

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

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

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戊三

、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

以上只是说明色法与心法的本体均不成立或不存在。

而且,各别自证的智慧本身也同样无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 依靠两节木柴相互

摩擦而生火的外缘,使得两节木柴也化为灰 烬,紧接着能燃烧的火本身也自行熄灭。

同样的道理,如果依靠自法相与总法相,已经证明万法不存在,那么智慧本身无现光明的

本体,也就不成立了。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

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

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

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无着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

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

论》中之所引]


乙二、修、行之道:具体修法分二丙一、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资粮道)戊一、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2

 

索译:            “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修法:

在舒适的坐垫上跏趺而坐,这样来观修: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色法,另一种是非色法。

其中的所有色法,都是由极微尘聚合而成的。

对于极微尘而言,如果通过方分的区别来加以分析、剖析,那么极微尘也无所剩余,最极显现也将化为乌有。”

 

邵译: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

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

彼若依方分(phyogs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

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

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tusnangbamed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bDenpagnyisla'jugpa]

 

【笔记】

前文讲了见、修、行、果之见,基、道、果之基。

此处,乙二讲修、行之道,修、行二者摄于基、道、果之道,含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四道,其具体修法分二。

丙一为座上修,包括观察、安住修两部分。

丁一为座上前行观察修,又分破色、心、智三法。

此为资粮道,以离一多因等观察,树立离戏空性总相见之定解及由来。

(丁二为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加行道,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见;

见道、修道之入定位,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见。)戊一,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

(戊二、心法不成立


(戊三、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

邵译,此处为加行道:一.业因缘起。

 

前文讲了胜义谛不存在之空性见。

此处以座上观察修的方式,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极微不成立,由此组成的粗大色法显现皆不成立。

具体的观察修法:

在坐垫上结跏趺坐观察:

所有粗大色法由最小单位极微聚合而成,极微以六尘绕中尘等离一多因破除。

具体内容可见智圆法师《中观总义(表解》、拙作《一因知空性:1 离一多因五蕴皆空》等,在此不赘述。

 

另,邵译注 1 中,此中所谓极无显现,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

极无显现释为无有实有之显现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符合自续派单空见解,为第三边亦有亦无边见解,显现与无实有之双运。

若以应成派之角度释义,显现与实有皆破,随破一法,破而无立,大无遮,直接离戏空性见。

 

戊二、心法不成立(2

 

索译:

所谓的非色法就是指心。

就心而言,过去的心已经泯灭,未来的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也是极其难以观察。为什么呢?

因为它无形无色,就像虚空一样,因此不成立;

或者依靠离一多因、无生因,或者自性光明等等,这些正理的利刃,逐层剖析,就能领悟到心不成立。

 

邵译: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

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

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笔记】

前文讲,以座上观察修的方式,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此处接着讲,以三心不可得等的方法观察,心法也不成立。


一切有为法,归摄为五蕴,五蕴归结为色、心二法,能之心王心所,及其所现之色法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色心二法破尽,即五蕴破尽,一切有为法破尽。

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大正藏第 41 No. 1821俱舍论记)

具体以三时观察三心不可得:

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生,当下心刹那无住,所谓的当下,要么成已灭过去心,要么成未生未来心,实无当下心,故三时心如虚空不可得,心不可得。

对境所境色法前已破,不可得,故有境能境心法不能独立存在,亦不可得,不破自破,能所双亡。

另,如以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等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皆可破除心法。

 

关于以自性光明角度破除心法。

《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于此偈颂,各家各派传承体系有不同理解解释。索达吉堪布在《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讲到:

唯识宗认为:

虽然已经断除了非心自性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客尘,但是心的自性光明,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不会转移,也根本不可能消失,依然是存在的。

如果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存在,成佛时,各种各样的刹土以及甚深的如海功德也就不可能显现,因为没有显现的来源。

所以,唯识宗一再强调:心识的光明应该存在。

密宗和中观宗解释《宝性论》时,虽然都承许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许的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性,和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此处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别。

有什么差别呢?

中观应成派或密宗当中根本不承许自性光明实有,而唯识宗承认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心识光明是实有的。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由上了知,以离戏空性体性之自性光明如来藏,破除实有之心识。邵译,此处为加行道:二.相依缘起。

戊三、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2

 

索译:

以上只是说明色法与心法的本体均不成立或不存在。而且,各别自证的智慧本身也同样无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

依靠两节木柴相互摩擦而生火的外缘,使得两节木柴也化为灰烬,紧接着能燃烧的火本身也自行熄灭。

同样的道理,如果依靠自法相与总法相,已经证明万法不存在,那么智慧本身无现光明的本


体,也就不成立了。

 

邵译: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

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

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

(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无着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

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论》中之所引]

 

【笔记】

上文将有为法之色、心二法皆以破除。

此处讲,大无为法之智慧,也是离戏空性,不是实有。 此处阿底峡尊者的原文解释角度,与宁玛自宗略有不同。自宗角度:

1、以第二转法轮自空中观角度胜义理量观察,不仅照见五蕴皆空,且无智亦无得正藏第 08 No. 025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亦不可得。

索达吉堪布在《般若摄颂浅释》中云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当体即空,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

应成派角度之解释,此无得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当体即空,作离戏空性之义。 2、若以第三转法轮名言净见量角度安立,本具本有之空性光明智慧,必然存在,否则断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藏第 08 No. 0253 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智圆法师译讲)观察角度不同,结论不同,并不矛盾,且为圆融。

邵译,此处为加行道:三.相对缘起。

 

小结:

于此,资粮道位,通过座上观察修,一切有为、无为法,皆离戏空性。生起离戏空性总相定解正见,资粮道位即圆满。

智圆法师《定解宝灯论新月释》言:资粮道时,以分别心通过胜义理论抉择其总相。

相对于加行道位需要座上安住修此离戏空性总相定解,此资粮道位即前行观察修,加行道位即正行安住修。


34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至 甲七、撰著圆满等

 

 

 

 

 

 

 

 

 

 

 

 

 

 

 

 

 

 

 

 

 

全文分七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丁二、 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加行道

暖、顶、忍、

世第一) 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见道、修道

之入定位

(一至十地

圣者智慧 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因此,消除昏沉、掉举等一切过错。

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放下所有忆 念、作意。

在相状,或者妄念的敌人,或盗匪,没有兴风作浪之前。

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

状态之中。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

于彼„离沈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

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

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

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

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 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

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 相依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

论旨。]

丙二、 座下行:修道

之出定位

一至

十地

(分别妙慧安住修)

1、十波罗蜜第三边

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

什么时候你想起坐,就慢慢地解开跏趺坐,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如果能够恭恭敬敬、长年累月、连续不断地这样修行,那所有具缘者在今生今世就会现见安乐,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现前诸法如虚空般的境界。

由此,在出定时了达

万法如幻等等。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

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

nammkha'idkyil

[5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lugs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复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

障。]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

乙三

、果

:无学道佛果位分三

丙一、佛恒时入定

什么时候,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

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无学道

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

摩呬多(samahita之中;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关于别人提出“倘若获得金刚喻定以后,入定、出定仍有差别。)那么,佛与菩

萨怎么会差别”等等教理的论证,在此不述。

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

此等教理,本论不赘。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

为了他利,而在无数大劫中积累资粮、发大誓愿的威力,来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对此,虽然教证、理证多之又多,但在此不

作广说。

„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

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

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

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

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甲七

、撰著圆满等

此中观窍诀,班智达德帮嘎绕撰著圆满。

译师比丘慈诚嘉瓦在拉 萨大昭寺翻译、校正而定稿。

二零零四年藏历

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译于成都体育医院

本文出自 智悲海音创刊号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

Acarya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

Tshulkhrimsrgyalba于拉萨大昭寺

Rasa'phyudsnanggtsuglagkhangchen翻译及校订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丙一、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3

(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

见道、修道之入定位(一至十地)圣者智慧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索译:

因此,消除昏沉、掉举等一切过错。

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放下所有忆念、作意。在相状,或者妄念的敌人,或盗匪,没有兴风作浪之前。 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

 

邵译: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

于彼„离沈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

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

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 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

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相依”及“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 “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之“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论旨。]

 

【笔记】

于前,资粮道圆满生起离戏空性总相定解正见。

现于加行道座上安住修此离戏空性总相定解,于见道、修道之入定位,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丁二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这一科判,跨度比较大:

从凡夫的加行道位,到一至十地圣者菩萨见道、修道的入定位。从凡夫散乱的心识,到圣者菩萨见道、修道的入定位智慧。

从加行道位的安住离戏空性总相,到见道、修道入定位的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加行道与入定位之见道、修道,虽同为座上正行安住修,但因所安住修之内容不同(加行道安住修总相,入定位之见道、修道安住修自相,故修证不同,凡圣有别。

同时,二者相比较,凡夫加行道为相似修空性,圣者菩萨入定位之见道、修道为真实修空性。二者有以上种种差别。

 

文中,消除昏沉为光明胜观总相,消除掉举为空性寂止总相,后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

此即为加行道凡夫,以前心识抉择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后,今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定解状态。智圆法师《中观总义》言生起了空性定解之后,安住在定解中串习,让它一直持续不消失,


这就是中观的修行,此外也没有别的修行。这时候,心能安住多久,就要如是安住,不让它被其他因缘夺走。

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索达吉堪布译本)云: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此时虽非圣者菩萨入定位之智,但已趋向前行。

以相似空性之道,能明显地制伏烦恼,深入下去,有望现证空性,遣除道所断。《中观总义》智圆法师)

此即由凡夫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安住修相似空性,入圣者菩萨初地见道入定位证真实空性。

后圣者菩萨修道(二至十地)入定位以智慧安住修此真实空性自相,相继次第断除俱生二执二障,逐步开显本有本具自性光明,即座上正行安住修之修道之入定位。

期间,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只是由安住离戏空性总相定解,进入自相。法身佛亦如此安住,与圣者菩萨入定位之别,后文解析。

 

此处的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即是通过观察修的方式,以五大因、四大因等中观胜义理论,观察抉择二我、四边、一切显现对境法等,结论即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离戏空性。

于此结论的见解认识,即是总相。

于此见解认识总相决定无疑,绝无动摇,即为定解。

于此离戏空性总相定解认识,只是理上知道如此,并未真实见到,待见道位时,以瑜伽现量真实见到,即为圣者菩萨,所见即为自相。

举个例子,未见过张三,只听见与他非常熟悉且刚刚见过他的人描述,张三其人,眼睛像大家共同熟悉的某某人的眼睛,鼻子像大家共同了知的某某人的鼻子,嘴、下巴、额头、头发等等,乃至身高、体重等等均如此,那么,此张三虽未见,也大概有了总相见了,有个轮廓了。

只要描述的无差,想象估计的无差,大概就已经心里有个定数了。随后立即真正见到张三本人了,就是真正现量见到其自相了。

也类似净土宗观想观像的修法,观想眼前的西方三圣、七功德池等的唐卡图片,是总相认识。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现量见到三圣本尊及殊胜世界,是见到自相了。

对总相与自相的认知很重要。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云要想真正抉择实相的正见以及建立确定的宗派,就必须具备抉择、辨别诸法自相与总相、本体与自性、现空以及有无等的妙慧,这一毫无错谬之垢的正量。

 

邵译,此处为见道:相碍缘起。

 

(丙一、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丙二、座下行:修道之出定位(一至十地分别妙慧安住修3 1、十波罗蜜第三边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

 

索译:

什么时候你想起坐,就慢慢地解开跏趺坐,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如果能够恭恭敬敬、长年累月、连续不断地这样修行,那所有具缘者在今生今世就会现见安乐,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现前诸法如虚空般的境界。

由此,在出定时了达万法如幻等等。

 

邵译: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

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nammkha'idkyil

[5  “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lugs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复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障。]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

 

【笔记】

前指见道、修道初地至十地圣者菩萨之入定位,座上以智慧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圣者菩萨不能恒常安住于此实相,因断证二德并未圆满,故尚有起座出定。

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出定时了达万法如幻等等。

修道之出定位十波罗蜜,圣者菩萨不见入定位之空性光明实相自相。 1、而是以分别妙慧安住修第三边万法如幻,现而空。

无明迷乱之山河大地等显现法,之所以在出定位仍会显现,是因为俱生二执二障未断尽的缘故,以其业力自现。

前七地出定位显现,主要是俱生人我执烦恼障的自现。 三清净地出定位显现,主要是俱生法我执所知障的自现。

虽迷乱自现不能遮止,但因为入定见过法界本有本来之空性光明实相,故明确了知,此迷乱自现不是本有实相显现,且是离戏空性之体性,非实有,故自然了达万法如幻

2、以等流力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见,期待再次入定见空性光明自相实相。

因明确了知所见皆为迷乱自现显现,不是本有实相显现,且已有离戏空性智慧自利,故不会过多关注或迷失其中,并以悲心十波罗蜜利他。

具体可见拙著《中观应成派对菩萨入定、出定位的描述》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智圆法师译讲

出定位之具有分离之体性的无明客尘,非本有本具之实相,只是迷乱显现,是可以通过修行分离断除的,圣者菩萨正是在此断除过程当中,并未完全断除。

待至无学道佛果位时,断证二德圆满,无明客尘完全断除,本有光明完全开显,即恒常安住入定位实相中,不再出定,不再迷乱,亦无之前全部迷乱显现自现。

之前圣者菩萨出定位时之迷乱显现自现,自然全部消融于法界,不复再现。地前凡夫之迷乱显现自现,亦是如此。

智圆法师《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云:

了义地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出定时已不见外境中不清净的显现,而开始见到清净的本尊与刹土,见水是甘露,见到的树也是珍宝遍布。到了佛地时,已完全没有了不清净的柱子与瓶子,或


清净刹土等显现。

至于说,佛没有此等不净显现,却又如何遍知法界一切的问题,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说:此理无须说观现世量,即使住地圣者也难以思维。

并于此论中给与了明确解答,智圆法师亦有此论讲记,可详阅。此不赘述。也可见拙著《佛地有与知》。

 

圣者菩萨修道之入定位与出定位,云泥之别。

圣者菩萨修道位二地至十地(含初地菩萨出定位,座上修入定位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与座下行出定位等流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二者轮番修行前进。

直至佛果地恒常入定安住离戏空性自相,本具本有光明圆满开显,不再出定。邵译,此处为修道位。

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分三丙一、佛恒时入定(3

 

索译:

什么时候,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邵译:

(无学道

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

中;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3

 

索译:

关于别人提出“倘若获得金刚喻定以后,入定、出定仍有差别。)那么,佛与菩萨怎么会差别”等等教理的论证,在此不述。

 

邵译:

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此等教理,本论不赘。

 

【笔记】

经过有学道五道十地,进入无学道佛果位。

金刚喻定现在前,一刹那中成正觉。大正藏第 12 No. 0359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大正藏第 31 No. 1585成唯识论)

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三身佛以智慧恒常安住金刚喻定(化身佛示现入定出定,菩萨有入定、出定之别,是因为断


证二德之别,佛是二德圆满,菩萨并未圆满。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3

 

索译:

为了他利,而在无数大劫中积累资粮、发大誓愿的威力,来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对此,虽然教证、理证多之又多,但在此不作广说。

 

邵译:

„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

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

[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

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笔记】

佛因地利他本生本事故事,广见于经律论三藏,于此不述。佛果地无勤任运不断利他事业,如日轮遍照,自然展开。

 

甲七、撰著圆满等(3

 

索译:

此中观窍诀,班智达德帮嘎绕撰著圆满。

译师比丘慈诚嘉瓦在拉萨大昭寺翻译、校正而定稿。二零零四年藏历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译于成都体育医院

本文出自 智悲海音创刊号

 

邵译: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Acarya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Tshulkhrimsrgyalba于拉萨大昭寺

Rasa'phyudsnanggtsuglagkhangchen)翻译及校订    [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

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44 )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

 

此汉译主要依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5324)而翻,译时亦有参考德格版(no3929)作勘订。

本论尚有般若解脱 (Prajnamoksa) 所造的释论 (Madhyamakopadesa-vrtti) ,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 5327

读者可作参考。

释如石法师亦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 ,其后收入《菩

提道灯抉微)一书(台北:法鼓文化,1997) 。

如石法师于其译文前之导论,举出阿底峡尊者于本论及《菩提道灯释难》

Byangchublamgyisgronma'idka'gel) ,有几近完全相同的段落,述说一观修次第,并谓此修习次第其实就

是从龙树传承下来的修观口诀”。这实在值得我们注意。

此中所说的“修观口诀”,分四次第:

初,行者远离对外境之种种分别,悟入一切外境非实有;次,悟入一切法唯识变现;

三,由证知所取境唯识变现而非实,由是悟入能取识亦不可得,是即“唯识” (vijnaptimatrata)亦不可

得;

四,行者迷离能所二执、离诸分别(vikalpa) ,证入真如。

上来所说,即“五道”中加行道之修习,亦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见《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 ) 。

依《辨法法性论》 (Dharmadharmatavibhanga)之建立,此则为四正加行之所摄,分别为有得加行

“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及“无得有得加行”;

于中观的系统,此即为“四重缘起”的观修。

若深入而言,缘起四重义的现证,实即修习弥勒瑜伽行“四正加行”所依之抉择见;

依“业因缘起”抉择,行者修习“有得加行”,悟入一切外境皆非实有;

复依“相依缘起”抉择,修习“无得加行”,现证一切法唯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亦依于所变现之外境而起分

别;

复次,依“相对缘起”抉择,修习“有得无得加行”时,行者开始证入离杂染的清净境,是即离于能取识

之执着,开始证入离二取的境界;

最后依“相碍缘起”抉择以修习“无得有得加行”,即证入无分别、离思量之法性境界,是即触证真如。

由是可知“四重缘起”教授之可贵,将中观的缘起义纳于实际观修,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

若龙树的教法仅为对外道及小乘的辩破、分析诸法如何无自性等,又焉能令学人“善灭诸戏论”、离诸分别、

“不受诸因缘”而现证涅盘?

由此亦可知“瑜伽行中观”之教授,实非勉强把中观与唯识合流,而是依瑜伽行次第修习而现证中道的法

门,非只是知识上的认知缘起。

瑜伽行派称此加行道之观修次第为“转依” (asrayaparivrtti) 。

行者由识境证入智境,这“转依”是一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然而,“转依”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者,即如上来所言之加行道四次第修习;

“广义”者,则摄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间道四位,此亦即所谓“究竟转依” (可参阅安慧论师

Sthiramati) 《大乘庄严经论释》 (Mahayana-sutralamkaravrttibhasya)) 。

专说“转依”义理之《辨法法性论》,依“四正加行”说“狭义”之转依;

于“广义”之转依,则依“抉择”、“触证”、“随忆念”、“通达其体性”四位以摄其义。

瑜伽行派的论典中,亦依 asrayaparivrtti asrayaparavrtti 两个不同的梵文来说转依

高崎直道曾有论文对此作专题研究( 〈转依——Asraya-parivrtti Asraya-paravrtti〉,认为

asrayaparivrtti 着重于真如、如来的显现,而 asrayaparavrtti 则着重阿赖耶识的消灭。

这两个梵语的差别,当亦即两重转依义的差别。笔者当于另文再作深入探讨。

本论亦同样可见广、狭两重义的转依。

是故笔者于翻译本论时,亦依两重转依义而略作科判。

此中资粮位之修习,乃依经教如理作意,抉择一切法之体性;

加行位之观修,具如上说;

行者于见道位触证无分别境界,亦即触证真如、法性、智境界;

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于此道位反复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分十地离诸垢障;

至无学道之无间道,行者入金刚喻定,远离一切分别,即轮理涅盘、法与法性、根本智与后得智等分别亦

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中。

如是亦即“究竟转依”、究竟现证“中道”义。

持本论再读宁玛派四重缘起之教授,益觉传承之宝贵,以此实为引导行者由“外中观”入“大中观”、由识

境入智境、由“法”入“法性”之桥梁也。

 

                                                                癸未仲夏邵颂雄于多伦多

 

a_2_18_中观窍诀_口诀_科判_共学笔记.txt · 最后更改: 2023/09/24 20:49 由 kepa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