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a_1_09_大乘庄严经论释_胜乘妙音

科判pdf

           大乘庄严经论释胜乘妙音 偈颂 科判

            弥勒菩萨 造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 科判 堪布益西彭措 译讲

            释道净 圆兴 整理 12 稿 qq 973451196 校对 无为 圆兴

 

 

 

0:总表


科判

颂词

顶礼诸佛菩萨!

无等三界导师释迦王,补处十地自在弥勒尊,天宫授受三地圣无着,人间亲传胞弟之世亲, 其最胜子吉祥师坚慧,法流至今演教诸圣者,开示大乘大恩上师尊,悉于其前恭敬稽首礼。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获证八辩才,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不败全知麦彭尊前礼。

以此胜乘妙法之喜筵,普献天边无际有情众,祈愿嗣尊大论甘露味,无余入众相续作饶益。

已获法流等持之大乘大车无着菩萨于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前真实闻受之慈氏五论,

此处宣说其一——《大乘庄严经论》,全论分三,即论名、论体与末义。

 

 

 

 

 

 

 

 

 

 

 

 

 

 

 

 

全论分三

甲一、论名

大乘庄严经论

 

 

 

 

 

 

 

 

 

 

 

 

 

 

甲二

、论体分二

缘起品第一 乙一、如何造论之方式

 

 

 

 

 

 

 

 

 

 

 

乙二

、如是所造之论分五

丙一、所安立(安立大乘经为佛所宣说)分二

丁一、总说

成宗品第二 丁二、别说分二

丙二、分别所知

分四

皈依品第三 丁一、皈依分三

种性品第四 丁二、种性分三

发心品第五 丁三、发心分四

二利品第六 丁四、修行(二利)分三

 

丙三、所思惟分三

真实品第七 丁一、思惟所证之真实分三

神通品第八 丁二、思惟所修之六神通分七

成熟品第九 丁三、(思惟一切功德获得之因——成熟自相续)

一切功德之来源——成熟相续分二

菩提品第十(3 丙四、不可思议分三

 

丙五

菩提分之诸法之本体

与菩提相应之本体分四

 

丁一、

前行(明信品等五品)

分三

明信品第十一 戊一、因为明信分二

戊二、实修为求法、说法、修法分三

述求品第十二(2 己一、述求品分五

弘法品第十三 己二、对众生传讲圣法分五

随修品第十四 己三、修法分三

教授品第十五(2

戊三、(令彼等增上者为教授品)教授与随示分四

 

 

丁二

、真实随菩提分品分六

 

( 二、正(业伴品等四品))

业伴品第十六 戊一、何者能摄具方便品分二

度摄品第十七(3 戊二、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分三

戊三、

供养(、)依止

(、)四无量品分四

供养品第十八 己一、供养如来分二

亲近品第十九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

梵住品第二十(2 己三、修持四无量心分二

己四、彼等摄义

觉分品第二十一(4

戊四、(随菩提分品)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故分三

 

(丁三、彼时之功德品)

功德品第二十二(3

戊五、(于彼能依)功德品。此中宣说修持以上净

信品乃至觉分品之义的诸菩萨的功德。其义分二

(丁四、行住品宣说十地及究竟果法功德)

行住品第二十三

2 戊六、(行

持彼者及地之分位

即究竟地品行为及究竟品分四

己一、菩萨之兆相

己二、菩萨投生种种(有情)身相

己三、得地之相(诸菩萨安住之地)分二

敬佛品第二十四

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之方式宣说

甲四(甲三)、末义 25)(见第 5


科判

颂词

 

 

 

 

 

 

 

 

甲二

、论体分二

缘起品第一

 

乙一、如何造论之方式

义智作诸义,言句皆无垢,救济苦众生,慈悲为性故,巧说方便法,

 所谓最上乘,为发大心者,略以五义现。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譬如开宝箧,是各得欢喜,五义法庄严,

 欢喜亦如是。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

 

 

 

 

乙二

、如是所造之论分五

 

 

 

 

一、所安

(安立大乘经为佛所宣说) 分二

 

丁一、总说

譬如饮药苦,病差则为乐,住文及解义,苦乐亦如是;

譬如难事王,因事得威力,如是难解义,因解得法财;

譬如见生宝,不别则不爱,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

成宗品第二

 

丁二

、别说分二

戊一、宣说破斥邪见之诸种理论

不记亦同行,不行亦成就,体非体能治,文异八因成。诸佛三因缘,

 现见亦护法,如来智无碍,舍者不应尔。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

 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时节下上乘,

 五事一切异。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有依及不定,缘俗亦不普,退屈忖度人,宁解大乘义?

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

 

戊二、教诫应断除对大乘

()邪见

不应怖而怖,由怖被烧然,怖引非福故,长时过患起。非性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怖此深妙法,退失大菩提,无异即互无,有异即险处,

无譬种种说,续说多门说,非有如文义,诸佛甚深体,聪慧正观人,

应知不应怖。随次闻思修,得法及得慧,此智行此法,未得勿非毁。

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解深得解脱,诸怖不应尔。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随闻而得觉,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谤者成痴业。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谤说及轻法,

缘此大过生。恶意自性恶,不善不应起,况移于善处,应舍大过故。

 

3:皈依品第三

科判

颂词

 

皈依品第三

 

丁一

、皈依分三

 

戊一

、皈依之殊胜差别分二

 

己一、略说四种殊胜差别

若人皈三宝,大乘皈第一,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难起亦难成,应须大志意,为成自他利,当作胜皈依。

 

 

己二、其义 广说

(依 略说 次第) 分四

庚一、一切遍差别

众生遍乘遍,智遍寂灭遍,是名智慧者,四种一切遍。

 

二、承许差别分二

辛一、宣说真实

希望佛菩提,不退难行行,诸佛平等觉,勇猛胜有三。

 

辛二、以喻宣说分二

壬一、

转轮 王子喻

发心与智度,聚满亦大慈,种子及生母,胎藏乳母胜。

妙相成生力,大乐大方便,如此四成就,是名为胜身。

光授法自在,巧说善治摄,由此四因故,佛种则不断。

 

壬二、大臣喻

入度见觉分,持密利众生,

 由此四因故,得似于大臣。

庚三、(得果)(证悟差别

福德及尊重,有乐亦苦灭,

 证乐证法阴,习尽有灭舍。

庚四、超胜差别

大体及大义,无边及无尽,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

戊二、具有殊胜差别的皈依之自性

希望及大悲,种智亦不退,三出及二得,差别有六种。

戊三、摄义

皈依有大义,功德聚增长,意悲遍世间,广流大圣法。


科判

颂词

 

 

种性品第四

 

丁二

、种性分三

 

戊一

、宣说具有种性分二

己一、总标略说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己二、其义 广说

(依 略说 次第) 分九

庚一、成立有不同种性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庚二、成立大乘种性为殊胜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庚三、种性之自性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庚四、种性之相貌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庚五、种性之分类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庚六、障碍苏醒种性之过失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庚七、大乘种性之殊胜功德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庚八、种姓之黄金譬喻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庚九、种性之珍宝譬喻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戊二、宣说不具种性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戊三、以赞叹大乘种性的方式摄义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5:发心品第五

科判

颂词

 

 

 

 

 

 

 

发心品第五

 

丁三

、发心分四

戊一、发心之体相

勇猛及方便,利益及出离,四大三功德,二义故心起。

 

戊二

、发心之分类分三

已一、以地分位而分

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已二、以根等而分

大悲与利物,大法将种智,胜欲亦大护,受障及增善,

福智与修度,及以地地满,初根至后竟,随次解应知。

 

 

已三、以表示仪轨及法性真谛获得而分

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以坚。

亲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于法无分别,最上真智生。

诸法及众生,所作及佛体,于此四平等,故得欢喜胜。

生位及愿位,亦猛亦净依,余巧及余出,六胜复如是。

生胜由四义,愿大有十种,勇猛恒不退,净依二利生,

巧便进余地,出离善思惟,如此六道理,次第成六胜。

 

戊三、发心之比喻

如地如净金,如月如增火,如藏如宝箧,如海如金刚,

 如山如药王,如友如如意,如日如美乐,如王如库仓,

如道如车乘,如泉如喜声,如流亦如云,发心譬如是。

 

戊四

、发心功德之赞叹分八

己一、远离菩提心者失坏四安乐

思利及得方,解义亦证实,如是四时乐,趣寂则便舍。

己二、生起胜义菩提心时不怖

(轮回恶趣)(恶趣轮回)苦

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善增悲增故,乐喜苦亦喜。

己三、菩萨安住浊世不失善根之

爱他过自爱,忘己利众生,不为自憎他,岂作不善业。

己四、菩萨于轮回不论兴衰不退

菩提之行

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己五、广说视投生如入花园

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

己六、菩萨于施身等苦不生疲厌

退转之心

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无间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己七、未经俗交菩萨成众生不请

之友

大悲恒在意,他苦为自苦,自然作所作,待劝深惭羞。

己八、教诫菩萨须百倍精进

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


科判

颂词

 

戊一、总说二利圆满之修行

大依及大行,大果次第说,大取及大忍,大义三事成。

 

 

二利品第

 

四、修行

 

二、别说成办他利之修行分

 

己一、趋入利他之相

他自心平等,爱则于彼胜,如是有胜相,二利何差别。

于世无怨业,利彼恒自苦,悲性自然起,是故利他胜。

 

己二、利他之分类

善说令归向,令入亦令调,令成亦令住,令觉令解脱,

 集德及生家,得记并受职,至成如来智,以是利群生。

 

己三、利他成立为殊胜

不倒及不高,无着亦通达,能忍及调顺,远去亦无尽,

应知此八义,成就彼十三。

 

己四、菩萨修行之殊胜相

习欲大可畏,有爱动而倒,乐灭断烦恼,大悲求佛法。

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己五、(宣说)修行无有间断

异根于异处,异作有异行,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

分三

己六、利他时不厌众生邪行

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戊三、显示大乘修行之殊胜而摄

胜出与寂静,功德及利物,次第依四义,说大有四种。

 

 

7:真实品第七

科判

颂词

 

 

真实品第

 

一、思惟所证之真实分

戊一、真如体相

非有亦非无,非如亦非异,非生亦非灭,非增亦非减,

 非净非不净,此五无二相,是名第一义,行者应当知。

 

 

戊二、(以理)抉择二无我分二

 

己一、抉择人无我

我见非见我,无相非无缘,异二无我故,解脱唯迷尽。

我见自身无我相,非恶处异性相故,除二别无错乱生,

故解脱唯尽错乱。    (华文仿宋字体为藏译本 下同)

 

 

己二、抉择法无我

云何依我见,不见苦自性,迷苦及苦者,法性与无性。

云何缘起体,现见生异见,暗故不见有,亦复不有见。

凡夫由依唯错乱,无间苦性不能证, 非明自明苦非苦,

彼法自性非彼性。

生死与涅盘,无二无少异,善住无我故,生尽得涅盘。

 

己(戊)三、宣说如何证悟真实性的次第

福智无边际,生长悉圆满,思法决定已,通达义类性。

已知义类性,善住唯心光,现见法界故,解脱于二相。

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

无分别智力,恒平等遍行,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

缘佛善成法,心根安法界,解念唯分别,速穷功德海。

 

8:神通品第八

科判

颂词

 

 

神通品第八

丁二、思惟所修之六神通分

戊一、神通之相

起灭及言音,心行亦先住,向彼令出离,六智自在通。

戊二、神通之因

第四极净禅,无分别智摄,如所立方便,依此净诸通。

戊三、神通之果

三住住无比,所住善供养,令彼得清净,是说神通果。

 

戊四、神通之作业

世生成坏事,见彼犹如幻,种种他所欲,自在随意成。

神光照恶趣,令信生善道,威力震天宫,动殿令魔怖。

游戏诸三昧,僧中最第一,恒现三种化,以是利众生。

智力普自在,刹土随欲现,无佛令闻佛,悬掷有佛境。

戊五、神通之相应

成熟众生力,诸佛所称誉,发语无不信,如是说相应。

戊六、神通之分类

六智及三明,八解八胜处,十遍诸三昧,勇猛资神通。

戊七、结赞神通之殊胜

能安不自在,常勤于利物,行有无怖畏,勇猛如师子。


 

科判

颂词

 

 

 

 

 

成熟品第九

 

丁三

、一切功德之来源

成熟相续分二

 

 

 

 

 

戊一

、成熟自相续分三

己一、总标略说

欲信舍悲忍,念力坚支具,应知自成熟,此九皆上品。

 

 

 

 

 

己二、其义广说

(依略说次第)分

庚一、欲成熟

近友闻亦思,胜勇胜究竟,摄法及受法,说欲成熟相。

庚二、信成熟

如来福智聚,净心不可坏,速受定智果,说信成熟相。

庚三、舍成熟

善护于六根,离恶起对治,乐修诸善法,说舍成熟相。

 

庚四、悲成熟

见诸众生苦,哀怜离小心,受身世间胜,说悲成熟相。

自性慈悲见他苦,清净究竟舍劣心,

 行转殊胜行胜身,于他慈悲圆熟相。

庚五、忍成熟

持性数修习,极苦能安忍,善根恒乐进,说忍成熟相。

庚六、念成熟

报净善随顺,极入善恶说,能起大般若,说念成熟相。

庚七、力成熟

二聚界圆满,果起依最上,世间得第一,说力成熟相。

庚八、坚成熟

深观妙法理,诸魔不可夺,能与异部过,说坚成熟相。

 

庚九、支成熟(亦即断所具支分的成熟)

所有善根聚,依勤能发起,

离恶及修善,说支成熟相。

己三、摄义分二

庚一、成熟自相续

如此九种物,自熟亦熟他,增善增法身,如世极亲者。

庚二、成熟之喻

痈熟则堪治,食熟则堪啖,众生熟亦尔,二分舍用故。

 

戊二

、成熟他相续分三

己一、差别

舍普胜随善,得常渐为八,如此诸成熟,是说差别种。

 

己二、意乐差别

利子及利亲,利己三利胜,菩萨利一切,过彼胜无比。

世间不自爱,何况能爱他,菩萨自爱舍,但为爱他故。

己三

、加行差别分二

 

庚一、以六 度成 熟分

辛一、以布施度成熟

身财一切舍,平等及无厌,所乏令充足,安立于善根。

辛二、以持戒度成熟

常与性及满,自乐不放逸,引入于戒足,二果常无尽。

辛三、以安忍度成熟

不益得益想,极忍解方便,令彼起随顺,及种诸善根。

辛四、以精进度成熟

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

辛五、以禅定度成熟

得上自在禅,离染及见慢,现在令归向,未来善法增。

辛六、以智慧度成熟

知真及知意,能断一切疑,于法令恭敬,自他功德满。

庚二、摄义

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尽于未来际,如是熟众生。

 

(插表)25:甲四(甲三)、末义

 

甲四

(甲三

、末义

论跋:大乘庄严经论颂圣者弥勒撰造圆满。

译跋:印度堪布释迦桑哈即释迦狮子、主校译师噶瓦巴则等翻译、校勘并订正,后由班智达

巴拉哈德、大婆罗门萨达扎那、大译师鄂洛丹西稍作修改,善加校改,讲闻抉择。

唉吗!多劫积资难遭遇,大乘法要之总汇,殊胜补处此论义,于彼若作讲与闻, 定获一切大乘法,普作讲闻之功德,诚如大车无着尊,菩萨地论所宣说。胜乘甘露法喜筵,为欲普赐无边众,于胜教法极恭敬,欲利他故撰此释。以此善如皎月光,开敷众生心莲瓣,善说妙香遍十方,愿众心垢得清净。今起吾亦一切生,文殊补处弥勒尊,青莲慈眼常观照,愿入似海佛子行。

等空无边诸有情,悉入胜乘妙法道,愿竟圆净熟大海,获得遍知佛果位。

此是铁猪年闭关诵修至尊自在智慧明咒期间,于夏季四十日内座间闲时, 依大阿阇梨坚慧之大疏为基,将其义明显归摄,由麦彭降阳江措撰写。 愿善妙!芒嘎朗!    ○○三年藏历十月十日于喇荣译竟


 

科判

颂词

 

 

 

 

 

 

 

 

 

 

 

 

 

 

 

 

菩提品第十

 

丙四

、不可思议分三

丁一、略说所得究竟果

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

 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譬如大箧开,众宝无不现。

 

 

 

 

 

 

 

 

 

 

 

 

丁二

(广说彼自性

)广宣大菩提之自性分二

 

 

 

 

 

 

 

 

 

 

 

 

 

 

 

 

 

戊一

、以十功德总说分十

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

白法为佛身,非无亦非有,佛为法宝因,法则善根因。

具法亦离法,如藏亦如云,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

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

(二科判义及二义之归纳合

于两颂解释)

 

三、最胜皈依处之功德分三

庚一、成办自利

诸佛常救护,众生三染污,诸惑诸恶行,及以生老死。

庚二、成办他利

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诸众生,一切皆救护。

 

 

庚三、是故成为无比之皈依处分三

辛一、真实义

佛为胜归处,无比故无上,

如前种种畏,无不令脱者。

辛二、承许是殊胜皈依处

诸佛善满身,一切世间胜,

 妙法化众生,以度悲海故。

辛三、承许是大皈依处

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

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

 

己四、转依 之功 德分

庚一、真实宣说转依

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

 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

庚二、宣说彼之超胜差别分

辛一、如来转依超越声缘转依

彼处如来住,不动如山王,

尚悲乐灭人,况着诸有者。

辛二、如来转依功德之十种差别

他利及无上,不转及不生,广大与无二,

 无住亦平等,殊胜与遍授,是说如来转,

显示十功德,差别义应知。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

庚一、真实义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庚二、遣除疑惑

譬如水器坏,月像不现前,如是众生过,佛像亦不现。

譬如火聚性,或燃或灭尽,如是诸佛化,或出或涅盘。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成就之功德

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佛化及佛说,无思亦如是。

依空业无间,而业有增减,依界事不断,而事有生灭。

 

 

 

己七

、甚深难测之功德分四

庚一、相甚深分四

辛一、清净相

如前后亦尔,及离一切障,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

辛二、胜我相

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

辛三、无记相

非体非非体,如是说佛体,是故作是论,定是无记法。

辛四、解脱相

譬如铁热息,譬如眼瞖除,心智息亦尔,不说有无体。

庚二、处甚深

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庚三

、业甚深分十

辛一、菩提分如宝源

譬如大宝藏,众宝之所依,净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

辛二、成熟众生业

譬如密云布,洒雨成百谷,净界亦如是,流善熟众生。

辛三、入究竟业

譬如日月盈,皎净轮圆满,净界亦如是,善根聚圆满。

辛四、说正法业

譬如日轮出,流光照一切,净界亦如是,流说化群生。

辛五、幻化等业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间,净界亦如是,佛合同业化。

辛六、入智慧业;辛七、无分别业;

辛八、诸相并照业(此三科判义合于一颂解释

譬如日光照,无限亦一时,

净界佛光照,二事亦如是。

辛九、不入智慧业

譬如诸日光,说有云等翳,净界诸佛智,说有众生障。

辛十、解脱虽同智慧有别之业

譬如滋灰力,染衣种种色,净界行愿力,解脱种种智。

庚四、总说三种甚深

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诸佛如是说,譬如染画空。

己八、法界真如不变之功德

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菩提品第十

 

丙四

、不可思议分三

 

 

 

 

 

 

 

 

 

 

 

 

 

丁二

(广说彼自性

)广宣大菩提之自性分二

 

 

 

 

 

 

 

戊一

、以十功德总说分十

 

 

九、

 

 

庚一、圆满之差别

声闻及缘觉,菩萨与如来,初化退世间,至佛退菩萨。

如是佛变化,无量不思议,随人随世界,随时种种现。

以声闻圆满,映覆世间者,以缘觉圆满,复映覆声闻,

彼较菩萨者,一分尚不能,彼又较如来,一分亦不能。

诸佛之圆满,何何处如何,几何几时转,许难思无量。

无量

 

如是五根转,变化得增上,诸义遍所作,功德千二百。如是意根转,

 变化得增上,极净无分别,恒随变化行。如是义受转,变化得增上,

 净土如所欲,受用皆现前。如是分别转,变化得增上,诸智所作业,

 恒时无碍行。如是安立转,变化得增上,住佛不动句,不住于涅盘。

如是欲染转,变化得增上,住佛无上乐,示现妻无染。

如是空想转,变化得增上,随欲一切得,所去皆无拥。

如是无量转,如是无量化,不思议所作,诸佛依无垢。

圆满

 

之功

 

德分

庚二、

分类

 

十、成熟

(有

庚一、如何成熟之作

令集亦令长,令熟亦令脱,熟熟不无余,世间无尽故。

于十方世间,佛陀以善说,增善之世间,令行胜清净;

未集胜善者,令行增胜善;未熟令其熟,行常非无余。

庚二、已成熟之补特伽罗

难得已具得,处处为物归,希有非希有,由得善方便。

如是世间处,诸能依恒时,大菩提难得,具悉有胜德。

恒常及坚固,成无怙者救;希有行善轨,故无有稀奇。

庚三、显现各种成熟之

方便

转法及法没,得道亦涅盘,处处方便起,不动真法界。

情)

庚四、无分别而成熟

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

之功

庚五、无偏堕之成熟

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

德分

庚六、间接展转而成熟

一灯燃众灯,极聚明无尽,一熟化多熟,无尽化亦然。

庚七、不满不增不减相续不断(而)(之)成熟

巨海纳众流,无厌复无溢,

佛界摄众善,不满亦不增。

 

 

戊二

、宣说具彼功德之菩提本体

、因

、果等六相分二

己一、真实

庚一、大菩提之本体

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

庚二、大菩提之因

庚三、大菩提之果

一切种如智,修净法界因,利乐化众生,此果亦无尽。

分六

庚四、大菩提之业

庚五、大菩提之具有

发起身口心,三业恒时化,二门及二聚,方便悉圆满。

庚六、大菩提之分类

自性及法食,变化位差别,此由法界净,诸佛之所说。

 

 

 

 

己二

、别说分类分二

 

辛一、略说

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应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

一、宣说所依

三身

 

辛二

、广说分二

 

壬一、各别宣说三身

食身于诸界,受用有差别,众土名身业,一切皆异故。

平等微细身,受用身相合,应知受用身,得是化身因。

自性身平等,微细彼相连,众乐示圆满,许是报身因。

化佛无量化,是故名化身,二身二利成,一切种建立。

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盘,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脱。

分二

壬二、归纳宣说及说三平

等、三恒常义

应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摄,自他利依止,示现悉三身。

由依心业故,三佛俱平等,自性无间续,三佛俱常住。

 

辛一、略说

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二、能依四种智慧分四

 

辛二

、广说分四

壬一、大圆镜

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

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

壬二、平等性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不住于涅盘,以无究竟故。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

壬三、妙观察

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

壬四、成所作

事智于诸界,种种化事起,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

 


 

 

 

菩提品第十

 

丙四

、不可思议分三

丁二

(广说彼自性

)广宣大菩提之自性分二

 

 

 

二、宣说具彼功德之菩提本体、因、果等六相分二

 

 

 

 

己二

、别说分类分二

 

 

 

庚二

、能依四种智慧分四

 

 

 

辛三、成就如是智慧之因分二

 

 

壬一、异熟因分二

 

癸一、真实义

摄持及等心,开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义,次第四智起。

 

癸二、旁义

性别及不虚,一切亦无始,

无别故不一,依同故不多。

 

 

壬二、能净因

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

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尊重及长时,观佛希有法,缘此速得佛,去佛菩提远。

观法唯分别,此义如前知,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

 

辛四、佛智(是)

(为)一切道之究竟

应知诸河水,别依亦别事,水少虫用少,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一依亦一事,水大虫用大,亦复常无尽。

如是诸别解,别意亦别业,解少利益少,未入佛体故。

一切入佛体,一解亦一意,解大利益大,极聚亦无尽。

丁三、以赞无上菩提劝发菩提心而摄

无比圆白法,众生利乐因,乐住无尽藏,智者应求发。

初成胜皈依,种性发大心,自他利真如,力成熟菩提。

 

11:明信品第十一

科判

颂词

 

 

 

明信品第十一

 

戊一

、因为明信分二

 

己一

、总说分三

 

 

庚一、信之二十六种分类

已生及未生,正受及似受,他力亦自力,有迷亦不迷,

现前不现前,听法及求义,观察等十三,分别于信相。

可夺间无间,有多亦有少,有覆及无覆,相应不相应,

 有聚亦无聚,极入亦远入,复此十三义,分别于信种。

 

庚二、信之十六种障碍

多忘亦懈怠,行迷并恶友,善羸及邪忆,放逸复少闻,

闻喜及思喜,因定增上慢,应知此等过,障碍于信相。

不厌及不习,有厌亦有覆,无应及无聚,应知障信种。

 

庚三、信之十一种功德

信有大福德,不悔及大喜,不坏将坚固,进位并得法,

自利与他利,亦复速诸通,以此诸功德,赞叹信利益。

己二

、别说大乘之净信分

 

庚一、以喻宣说大乘信心之殊胜差别分二

 

辛一、以喻略说

狗龟奴王譬,次第譬四信,习欲习诸定,自利利他人。

具欲彼如狗,奢摩他如龟,作自利如仆,作利他如王。

 

 

辛二、其义广说

如狗恒常饿,苦故不知足;如龟于水中,屈身而遍住;

 如仆恒惧畏,常行为怵身;如王以令谕,国土掌控住。

如是欲及住,作自他利为,种种信解等,当恒知差别。

于彼大乘中,如理知胜理,若此以坚定,恒极求彼者。

庚二、教诫于彼无须畏惧应欢喜

(趋

入分三

辛一、不应畏惧应趣入

人身及方处,时节皆无限,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

辛二、得大福德故应欢喜趣入

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依他说大乘,不依自义法。

辛三、以三功德归

纳宣说应趣入

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体。


科判

颂词

 

 

 

 

 

 

 

 

 

 

 

 

 

 

 

 

 

述求品第十二

 

己一

、述求品分五

 

 

 

 

 

 

 

 

 

 

 

 

 

 

 

 

 

 

 

庚一

、所求之法分二

 

 

 

一、寻求所说之教法分

壬一、寻求之境——圣教

三藏或二摄,成三有九因,熏觉寂通故,解脱生死事。

 

癸一、观待所断的三种道理

癸二、观待学处的三种道理

癸三、观待所知法的

三种道理

经律阿毗昙,是各有四义,具解成种智,一偈得漏尽。

依故及相故,法故及义故,如是四种义,是说多罗义。

对故及数故,伏故及解故,如是四种义,是说毗昙义。

罪起净出故,人制解判故,四义复四义,是说毗尼义。

 

壬二、对彼所宣之义寻求得所缘

佛说所缘法,应知内外俱,得二无二义,二亦不可得。

三缘得三智,净持意言境,了别义光已,安心唯有名。

意言如说义,显现极净境;仅持意言故;心住唯名故,

以闻等三慧,现前得法缘。得三所缘相,真实依前说。

 

壬三、寻求能寻求之作意

最初谓种性,所作及依止,信安及欲生,依定亦依智,

别缘种种缘,通达及修种,自性与功力,领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如是有十八,尽摄诸作意,行者应勤修。

 

 

 

 

 

 

 

 

 

 

 

 

辛二

、寻求所证之法分十一

壬一、寻求真如

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三应及二净,二净三譬显,

 法界与世间,未曾有少异,众生痴盛故,着无而弃有。

 

 

 

 

 

壬二

、寻求如幻

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

如是诸幻事,非真说虚妄,犹如幻现相,说于二错乱。

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

如彼中无彼,如是许胜义,如彼成所缘,如是许世俗。

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

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

如世间未乱,彼事行所欲,圣众无错乱,转依行众乐。

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

 无体体无二,是故说是幻。说有二种光,而无二光体,是故说色等,有体即无体。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是故说色等,无体体无二。

有边为遮立,无边为遮谤,退大趣小灭,遮彼亦如是。

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色识因无故,识识体亦无。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

 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

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

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有如一幻王,胜另一幻王,凡谁见此法,佛子无我慢。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

壬三、寻求所知法

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

 

壬四、寻求(轮涅)(轮回与涅盘)

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

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

由自界二显,与无明烦恼,共转分别生,二事为当断。

得所缘差别,自界住具故,彼性无二现,转如皮和箭。

壬五、寻求唯识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

 

壬六

、寻求体相

所相及能相,如是相差别,为摄利众生,诸佛开示现。共及心及见,及位及不转,

 略说所相五,广说则无量。意言与习光,名义互光起,非真分别故,是名分别相。

所诠义想因,以及其习气,由彼亦现义,遍计所执相。

如名起现义,如义起现名,虚妄分别因,遍计所执相。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无体体无二,非寂静寂静,

 以无分别故,是说真实相。应知五学境,正法及正忆,心界有非有,第五说转依。

由缘等流法,如理而作意,住于心界中,见有义无义。

圣性证平等,解脱事亦一,胜则有五义,不减亦不增。


 

 

 

 

 

 

 

 

 

 

 

 

 

 

述求品第十二

 

己一

、述求品分五

 

 

 

 

 

庚一

、所求之法分二

 

 

 

辛二

、寻求所证之法分十一

 

 

壬七、寻求解脱

如是种子转,句义身光转,是名无漏界,三乘同所依。意受分别转,

四种自在得,次第无分别,刹土智业故。应知后三地,说有四自在,

不动地有二,余地各余一。三有二无我,了入真唯识,亦无唯识光,

得离名解脱。能持所持聚,观故唯有名,观名不见名,无名得解脱。

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趣,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

壬八、寻求无有(自性体)

自无及体无,及以体不住,如执无体故,法成无自体。

无自体故成,前为后依止,无生复无灭,本静性涅盘。

壬九、寻求无生法忍

本来及真实,异相及自相,自然及无异,染污差别八。

 

壬十、寻求

(究竟一乘)

(宣说一乘之)密意

法无我解脱,同故性别故,得二意变化,究竟说一乘。引接诸声闻,

 摄住诸菩萨,于此二不定,诸佛说一乘。声闻二不定,见义不见义,

 见义不断爱,断爱俱软根。二得圣道人,回向于诸有,回向不思议,

 二生相应故。愿力及化力,随欲而受生,愿力不断爱,化住阿那含。

由二乐涅盘,数数自厌故,二俱说钝道,久久得菩提。

所作未办人,生在无佛世,修禅为化故,渐得大菩提。

 

壬十一、寻求五明

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若于五明未精勤,尊胜亦不成遍智,

是故论胜及摄受,自通晓故精勤彼。

 

 

 

 

 

庚二、以何种作意求

知因及念依,共果与信解,四意随次第,修习诸善根。

得喜有四种,二恶不能退,应知随修义,此复有四种。

以力等四相,欢喜定不怯,能障分对治,是随修四相。

净信及领受,乐说与披甲,起愿亦希望,方便复七种。勇猛及怜愍,如是二作意,

 应知二差别,一一有四种。有羞亦有乐,及以无屈心,修治与称说,此复为五种。

依度得菩提,非随自在等,过恶及功德,此二亦应知。喜集及见义,乐求求四种,

 平等无分别,现持当缘故。七非有取见,四种希有想,翻此非希有,此想亦有四。

离堕众生边,大义及转施,究竟与无间,如是复五种。方便恒随摄,心住不颠倒,

 于退则不喜,进则欢喜生。相似不欲修,真实欲修习,不随及欲得,欲得有二种。

定作未来行,常观他行满,信解自第一,知体无上故。

以此诸作意,修习于诸度,菩萨一切时,善根得圆满。

 

庚三、求法之差别

求法谓增长,上意及广大,有障亦无障,及以诸神通,

无身亦有身,得身及满身,多慢及少慢,及以无慢故。

庚四、求法所得之果分二

辛一、成就功德

为色为非色,为通为正法,相好及病愈,自在无尽因。

辛二、遣除所断

无体体增减,一异自别相,如名如义者,分别有十种。

 

 

庚五、(以宣说求法之殊胜而)摄义

菩萨胜勇猛,二求得真实,随顺诸世间,功德如海满。

如是智者依,善法勇精进,遍求真如性,即三种法性;

如是恒常作,众生之导师;彼犹如大海,以功德令满。


科判

颂词

 

 

 

 

 

 

 

 

 

 

弘法品第十三

 

己二

、对众生传讲圣法分五

 

庚一、应无悭传讲圣法之理

难得复不坚,愍苦恒喜施,况以法利世,增长亦无尽。

诸坚固命及受用,虽难得亦无心要;以极喜意恒广施,

一切苦厄有情众; 与诸有情广利益,普施法说非极难;

极作施舍亦无尽,非仅一施何待言。

 

 

庚二、

(传法之必要 宣讲圣法之必要

自证不可说,引物说法性,法身寂灭口,悲流如蟒吸,

 彼修得果故,修说非无义,但闻及不闻,修说则无理。

各别自证所证故,佛陀世尊未说法;彼大悲主如巨蟒,说理以如息诸法;

于彼士夫相应法,普引寂静口之门;究竟清净大等同,清净安立于无尽。

由见彼具瑜伽修,如是凡修非无义;如是但凡善逝教,彼亦不是无意义;

某谓以唯作听闻,即可见则修无义;或谓未闻唯以修,即可见则教无义。

 

 

 

 

 

庚三、如何 传法 之方 式分

 

 

辛一、菩萨 如何 传法 分三

壬一、菩萨传法方式之分类

阿含说证说,谓口谓通力,通力谓相好,余色及虚空。

胜菩萨说者,由教证自在,一切口和色,虚空亦出生。

 

壬二、义妙

无畏及断疑,令信亦显实,如此诸菩萨,说成就应知。

美语及离醉,无退无不尽,种种及相应,令解非求利,

及以遍教授,复次成就说。

 

壬三、文巧

不细及调和,善巧亦明了,应机亦离求,分量与无尽。

举名及释义,随乘亦柔软,易解而应机,出离随顺故。

 

 

辛二、佛陀(如何传法)

传法之方式

菩萨字成就,如前义应知,声有六十种,是说如来事。

开演及施设,建立并总举,别说与断疑,略广皆令解。

语极合理句,示分别断疑,具作数数说,略说繁复说。

说者及所说,受者三轮净,复离八种过,说者净应知。

懈怠及不解,拒请不开义,及以不断疑,断疑不坚固,

厌退及有吝,如是八种过,诸佛无彼体,故成无上说。

 

 

四、所传圣法之自性分

 

辛一、总说所传圣法之体相

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

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辛二、别说 密意、意趣 分三

 

壬一、宣说四种密意

所谓令入节,相节对治节,及以秘密节,是名为四节。

声闻及自性,断过亦语深,次第依四义,说节有四种。

壬二、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及别欲,依此四种意,诸佛说应知。

 

 

壬三、宣说八种对治密意及其功德

轻佛及轻法,懈怠少知足,贪行及慢行,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种障,大乘说对治,如是诸障断,是人入正法。

若文及若义,二偈勤受持,功德数有十,是名胜慧者。

善种得圆满,死时欢喜胜,受生随所欲,念生智亦成,

生生恒值佛,闻法得信慧,远离于二障,速成无上道。

庚五、(结赞说法功德而)摄义

慧善及不退,大悲名称远,巧便说诸法,如日朗世间。


科判

颂词

 

 

 

 

 

 

 

 

 

 

 

 

随修品第十四

 

 

己三

、修法分三

 

 

 

庚一、总说 分五

 

辛一、知一切义

于二知无我,于三离邪正,菩萨如是解,是名知义人。

具慧于二中,离颠倒真实,由三于人法,知二无我相。

辛二、知一切法

如是知义已,知法犹如筏,闻法不应喜,舍法名知法。

辛三、法随法行

凡夫有二智,即通二无我,为成彼智故,如说随法行。

辛四、同得悟入

成就彼智时,出世间无上,凡住初地者,所得皆同得。

 

辛五、随修相应之法

见道所灭惑,应知一切尽,随次修余地,为断智障故。

应知诸地中,无分别建立,次第无间起,如是说随行。

 

 

 

 

 

 

 

 

 

 

 

 

庚二

、别说分三

 

 

 

 

辛一、修行之顺缘

易求及善护,善地亦善伴,善寂此胜土,菩萨则往生。

具慧何修境,易得及善住,福地及良友,瑜伽具乐德。

多闻及见谛,巧说亦怜愍,不退此丈夫,菩萨胜依止。

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说悲,无怯圣士夫,当知是为善。

善缘及善聚,善修及善说,善出此五种,是名自正胜。

善所缘善依,善方便定生,善加行之性,说为清净依。

可乐及无难,无病与寂静,观察此五种,宿植善根故。

喜及生有暇,无病及禅定,善辨之因者,以往作福德。

 

 

辛二、修行之本体

(大乘修行的本体即无缘智慧与不舍弃众生的大悲,宣说彼者 分二

 

 

 

 

壬一、略说

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

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

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

菩萨处地狱,为物不辞苦,舍有发小心,此苦则为剧。

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为有情住地狱之,难忍苦无损菩萨,寂有功过住劣乘,

 分别善不害具慧,具慧住狱恒常中,无垢菩提广不断,

余乘寂分别自利,极乐处亦作间断。

 

 

壬二、

(复 )广说分二

 

癸一、无缘智慧

无体及可得,此事犹如幻,性净与无垢,此事则如空。

譬如工画师,画平起凹凸,如是虚分别,于无见能所。

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清,自心净亦尔,唯离客尘故。

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

 

癸二、不舍之大悲

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

由利群生意,起贪不得罪,嗔则与彼违,恒欲损他故。

如鸽于自子,普覆生极爱,如是有悲人,于生爱亦尔。

慈与嗔心违,息苦苦心反,利则违无利,无畏违畏心。

 

 

辛三、以喻(显示)(宣说) 如何修行

善行于生死,如病服苦药;善行于众生,如医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如调未成奴;善行于欲尘,如商善贩卖;

 善行于三业,如人善浣衣;善行不恼他,如父于爱子;

 善行于修习,如钻火不息;善行于三昧,如财与信人;

善行于般若,如幻师知幻;是名诸菩萨,善行诸境界。

庚三、摄义

常勤大精进,熟二令清净,净觉无分别,渐渐得菩提。


科判

颂词

 

 

 

 

 

 

 

 

 

 

 

 

 

 

 

教授品第十五

 

戊三

、教授与随示分四

己一、如何求得教诫

行尽一僧祇,长信令增上,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聚集福德已,佛子最初净,

极智及软心,勤修诸正行。自后蒙诸佛,法流而教授,增益寂静智,进趣广大乘。

僧只劫定生,信解令极增,如以水满海,亦以众善圆。如是积资粮,佛子本清净,

善知及善心,于修极加行,尔时从法流,从诸佛得到,止及大智故,得广大教授。

 

 

 

 

己二

、对教诫如理作意分二

一、对教诫以思如理作

想名及了句,思义亦义知,法总亦义求,六心次第起。

首先勤律仪,契经等之法,抉择无二义,心住经等名。

由是如次第,观察句差别。各别中如理,辨别彼之义。

由定持彼义。于法做总聚。当得彼义故,由此彼发愿。

有求亦有观,一味将止道,观道及二俱,拔沈并抑掉,

正住与无间,于中亦尊重,置心一切缘,作意有十一。

由意言相续,所求别别察,作意无所诠,一味而所伺。法名此亦摄,当知为止道;

观道者当知,观察彼诸义;双运之道者,当知摄彼二。

坚持昏沉心,而掉举当静,由此所缘中,平等而住舍。其中常所为,及恭敬相违。

 

 

 

二、对教诫以修如理作

系缘将速摄,内略及乐住,调厌与息乱,或起灭亦尔,

 所作心自流,尔时得无作,菩萨复应习,如此九住心。

由专注所缘;令相续不散;由速知散乱,于彼复专注;具慧辗转增,令心住于内;

 由是见功德,故于定住心;见散乱过故,不喜彼令寂;贪心不喜等,起令如是寂;

由是勤解仪,于心加行等;由修彼未作,得自然出生。

下倚修令进,为进习本定,净禅为通故,当成胜软心。

起通游诸界,历事诸世尊, 最上软心得,供养诸佛故。

未入净心前,五种称扬得,器体成净故,堪进无上乘。

念念融诸习,身倚及心倚,圆明与见相,满净诸法身。

由是令身心,得到大轻安,当知作意等,彼令彼增长,

长时行增长,此得根本定。彼求神通者,由修堪能胜,

由定所得通,彼由成就门,于无量佛陀,供养闻法故,

 行诸世间中,以此于诸佛,无量劫承传,其中承侍故,

心成胜堪能。由是彼等前, 得五种利益,由是清净器,

成为无上者,彼身诸粗重,于刹那转尽,于诸身心亦,

 被轻安充满,诸法现一切,当解无间断,清净之因者,

未分别亦见,如是为圆满,

法身及净故,诸具慧持彼,一切恒常因。

 

 

 

 

 

 

 

 

 

 

己三、由此行道之相

尔时此菩萨,次第得定心,唯见意言故,不见一切义。为长法明故,坚固精进起,

 法明增长已,通达唯心住。诸义悉是光,由见唯心故,得断所执乱,是则住于忍。

所执乱虽断,尚余能执故,断此复速证,无间三摩提。远离彼二执,出世间无上,

 无分别离垢,此智此时得,此即是转依,以得初地故,后经无量劫,依净方圆满。

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

由同彼成立,菩萨以等引,意所诠之外,终未见诸境。

当增法现故,普发坚精进, 由增长法现,转住于唯心。

由是诸现境,成于心极现,尔时彼所取,当断除掉举。

由是彼仅是,能取之掉举,身尔时速得,无间三摩地。

如此彼无间,断能取掉举, 此等如次第,当知为暖等。

由是彼无上,出世之智慧,无分别无垢,得远离二取。

彼之转依已,许是为初地,此以阿僧劫,成究竟清净。

法界平等性,由证彼尔得, 常于诸有情,得同我之心。

于有情无我,若以及所为,不求报心等,是佛子同他。

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道。

三界诸有为,非清净遍计,智慧极清净,以无二义见,

 彼等无之体,由见脱所断,尔时见之道,定说所谓得。

无体及似体,自性合三空,于此三空解,此说名解空。

应知缘无相,悉尽诸分别,此中无愿缘,不真分别尽。

知无之空性,如是知有空,以及自性空,是所谓知空;

无相诸分别,所谓清净尽;成无愿之彼,非清净遍计。

此时所得法,一切菩提分,应知彼菩萨,同得如见道。

佛子菩提分,一切种种相,恒常与见道,许是共同得。

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着,无义自我灭,大义依大我。无我复我见,无苦亦极苦,

益彼不求报,以利自我故。自脱心最上,他缚即坚广,苦边不可尽,如是应勤作。

自苦不自忍,岂忍他诸苦,此生及穷生,翻彼谓菩萨。

于他行等爱,利彼不退转,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


 

 

 

 

 

教授品第十五

 

戊三

、教授与随示分四

 

 

 

 

 

己三、由此行道之相

但凡慧摄诸有情,无我知唯是大苦,由断无义自我见,得到大我见大义,

 此无我见见为我,于无苦成为极苦,于自如何行自利,于善利他不望报,

 由胜解脱解脱心,难忍之缚久远缚,究竟痛苦未见亦,极度加行亦作也,

不想一生自之苦,尚不能载更何况,一切轮回诸苦聚,菩萨较彼成相反,

 佛子于诸有情喜,但凡慈心行不退,彼于轮回极希有,自他等故非如彼。

余地说修道,二智勤修习,无分别建立,净法及众生。修位二僧祇,最后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转依究竟净,成就一切种,住此所作事,但为利群生。

由彼诸余地,于此修道中,修二种智慧,故极作加行。

彼无分别智,作修习佛法,如是安立他,成熟诸有情。

二僧祇圆满,修道之究竟。由修道最后,菩萨得灌顶,金刚喻禅定,得分别不坏。

由转依究竟,无一切障垢,任何利生故,能作极成办,得一切种智,无上之果位。

 

己四、

(教诫 的深义 宣说教 授与随 示的殊

胜功德

牟尼尊难见,常见得大义,以闻无等法,净信资养心。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世间极净眼,胜觉无分别,譬如大日出,除幽朗世间。

佛子善集满,成就极广定,恒受尊教授,能穷功德海。

如是常见难见佛,由无等闻生信力,以彼恒常心满足,

如是岂不成大义。于法门中清净住,如来常作亲教授,

如导由过失稠林,以相引至菩提中。

诸佛恒善称,自利清净行;诃斥诸邪行,持止观胜者;凡所破所依,佛说大瑜伽;

顺间断诸法,佛如理此说。以见彼极净,无分别菩提,映覆诸世间,虽无明暗大,

亦得尽消除,由是如大日,出生于东方,为有情道炬。

如是恒常积善满,从佛恒得大教授,菩萨胜心广大定,得已究竟功德海。

总摄云:众多净信解,求法及说法,如是而随修,净教授随示。

如是于此宣说第五义庄严——随菩提分之本体,首先发起广大净信寻求深广诸经论之文词以及彼所宣说的内容,求法后为人传讲,对法的意义实修而修行,使修法增胜之因

即是领受教授与随示,方可趣入圣地。

此等五品乃是菩提分法,实是具方便及波罗蜜多、供养、依止、四无量

及菩提分诸品的总纲,是故总标于此处。

 

16:业伴品第十六

科判

颂词

 

 

 

 

业伴品第十六

 

戊一、何者能摄具方便品分二

 

己一、方便所摄之业

譬如大地种,任持四种物,如是三种业,建立一切善。

如是稠林及,有情以及山,及诸河所依,一切皆大地。

如是诸智者,彼三业一切,于布施等中,说作是善依。

 

 

 

己二、能摄(之) 三种方 便分三

 

庚一、无厌

难行业能行,应形无量劫,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转。

极难行之业,种种之体别,以多劫究竟,具正精进者,

诸佛子等以,身语意自性,诸业于此中,无成厌离心。

庚二、断除小乘作意

如人怖四害,深防为自身,菩萨畏二乘,护业亦如是。

如欲自利者,自于彼遮除,即毒和刀杖,霹雳及敌人;

如是佛子亦,遮除二劣乘;三业之自性,是为作遮除。

 

庚三、无分别智

作者业所作,三轮不分别,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

恒常无分别,非作者非业,及业之所作,于三相不见,

由是为持彼,清净之方便,以无边净业,行于彼究竟。


 

科判

颂词

 

 

 

 

 

 

 

 

 

 

度摄品第十七

 

戊二

、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分三

 

 

 

 

 

 

 

 

 

 

 

 

 

 

己一

、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分二

庚一、总标略说

数相次第名,修习差别摄,治障德互显,度十义应知。

 

 

 

 

 

 

 

 

 

 

 

 

 

 

庚二

、其义广说

(依略说次第

)分十

 

 

 

 

辛一、六波罗蜜多的数目决

资生身眷属,发起初四成,第五惑不染,第六业不倒。施彼及不恼,

 忍恼是利他,有因及心住,解脱是自利。不乏亦不恼,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利他即自成。不染及极敬,不退有二种,亦二无分别,

具摄大乘因。不着及不乱,不舍亦增进,净惑及智障,是道皆悉摄。

为摄三学故,说度有六种,初三二初一,后二二一三。

受用身眷属邪行,彼四圆满增上生,

 常不行于烦恼方,于诸所作无颠倒。

精勤利有情,施不害忍作,住解脱所依,行一切自利。令不穷不害,

 忍害行不退,令喜善说故,利他即自利。于受用不乐,恭敬二不退,

 瑜伽无分别,大乘尽是此。于境无贪道,禁贪散乱道,不舍他有情,

增及诸障净。由作于三学,佛正说六度,以初三后二,二学一连三。

 

坏施之障分,具无分别智,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坏戒之障分,

辛二、六波罗蜜多各个的体

具无分别智,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坏忍之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坏精进障分,具无分别智,令诸愿圆满,

 成熟有情三。坏定之障分,具无分别智,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坏慧之障分,具无分别智,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分别六度体,一一有四相,治障及合智,满愿亦成生。

辛三、彼等的次第

依于前生后,有劣及胜故,粗及细之故,彼等说次第。

前后及下上,粗细次第起,如是说六度,不乱有三因。

 

辛四、布施等各个词释

做施舍贫者,得清凉忍忿,胜加行持心,知胜义故说。

除贫亦令凉,破嗔与建善,心持及真解,是说六行义。

辛五、对波罗蜜多如何修习

一切修于事,及如是作意,意乐与方便,自在说为依。

之相

物与思及心,方便并势力,当知修六行,说有五依止。

 

 

 

 

 

 

 

 

辛六、六波罗蜜多(彼等) 之内分类

作施舍诸境,依于根本心,圆满身和用,摄受二令圆,

彼相应无悭,施法财无畏,由通解彼施,智者作净修。

施彼及共思,二成亦二摄,具住不悭故,法财无畏三。

六支寂意持,善趣令作住,所依寂无畏,功德聚相应,

世俗得法性,诸住戒中有,由通解彼戒,智者作净修。

六支灭有边,善道及持等,福聚具足故,二得为二种。

耐怨安受知,依慈悲法故,净说五利益,彼能作二利,

苦行主遍应,其中许三相,由通解彼忍,智者作净修。

不报耐智性,大悲及法依,五德并二利,具胜彼三种。

于善依净喜,信心及愿欲,念住增功德,对治诸染污,

 无贪等功德,相应其中七,由通解精进,智者作净修。

于善于正勇,有信有欲故,念增及对治,具德彼七种。

心者住于内,依念住精进,令使生喜乐,通住得自在,

诸法之首要,有彼等三相,由通解禅定,智者作净修。

心住及念进,乐生亦通住,诸法之上首,彼种三复三。

善分辨所知,依于三摩地,极解脱染污,智慧善说命。

为诸法最胜,其中有三相,由通解智能,智者作净修。

正择与定持,善脱及命说,诸法之上首,彼亦有三种。

辛七、一切善法(归)摄于

诸善法当知,散定及二俱,由各别二度,分别而摄之。

六波罗蜜多中

一切白净法,应知乱定俱,六度总三双,是类皆悉摄。


 

 

 

 

 

 

 

 

 

 

 

 

 

度摄品第十七

 

戊二

、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分三

 

 

 

 

 

 

 

 

 

 

 

 

 

 

 

 

己一

、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分二

 

 

 

 

 

 

 

 

 

 

 

 

 

 

 

 

庚二

、其义广说

(依略说次第

)分十

辛八、断除

(六)波罗蜜(的(之) 违品

菩萨之布施,未不无贪着,亦非贪着性,未不无贪着。菩萨之持戒,

 未不无贪着,亦非贪着性,未不无贪着。菩萨之安忍,未不无贪着,

 亦非贪着性,未不无贪着。菩萨之精进,未不无贪着,亦非贪着性,

 未不无贪着。菩萨之禅定,未不无贪着,亦非贪着性,未不无贪着。

菩萨之般若,未不无贪着,亦非贪着性,未不无贪着。

檀离七着故,不着说七种,应知余五度,障治七皆然。

辛九

、六波罗蜜多

功德

佛子遇求乞,自命亦常施;慈悲亦他酬,不欲不求果;以布施亦置,众生三菩提;

施以智摄故,世间尽长住。佛子恒受持,约勤自性戒;不贪求上趣,得净亦不食;

 以彼戒亦置,众生之菩提;戒以智摄故,世间尽长住。佛子极难行,如是忍他害;

非求上无能,非怖畏见利;以无上忍置,众生三菩提;忍以智摄故,世间尽长住。

佛子作无比,披甲加行勤;灭自他染聚,令得圣菩提;以彼精进置,有情三菩提;

 精进以智摄,世间尽长住。佛子具众定,成就一切禅;以胜禅乐住,慈慧依下界;

 以彼禅定置,众生三菩提;禅定以智摄,世间尽长住。诸佛子遍知,一切所知法;

 于寂尚不贪,何况于轮回;以彼智慧置,众生三菩提;智慧摄有情,世间尽长住。

恒时舍身命,离求愍他故,因施建菩提,智摄施无尽。恒时守禁勤,离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智摄戒无尽。恒时耐他毁,离求畏无能,因忍建菩提,智摄忍无尽。

恒时誓勤作,杀贼为无上,因进建菩提,智摄进无尽。恒时习诸定,舍禅下处生,

 因定建菩提,智摄定无尽。恒了真余境,佛断尚不着,因智建菩提,悲摄智无尽。

广大及无求,最胜与无尽,当知一一度,四德悉皆同。

 

 

 

 

 

 

 

 

 

 

 

 

 

 

又复分四

、六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尤为超胜

乐见求乞者,不喜及愿亦,施主具悲故,具胜常映覆。由慈于有情,

命受用妻等,恒施令欢喜,彼舍何不护?圣不顾心等,无畏悲普施,

 于他损害之,邪语如何说?欲等利具悲,极畏他生苦,精勤调有情,

 远离语过三。舍一切具悲,善巧缘起法,彼诸意烦恼,岂能作相容?

具悲尔时于伤害,以及利他之痛苦,恒利他想转得喜,彼任于何岂当忍。

于他有情无别想,较自更胜恒慈他,难行之故于悲等,精进无难极艰难。

三禅定乐少,自乐贪转坏,转尽许有惑,菩萨者相反。

犹如夜触手,如暗灯智三,具悲之智者,如日光无比。

得见及遂愿,并求合三喜,菩萨喜相翻,彼退悲极故。

自身财眷属, 由悲恒喜施,彼三远离行,何因不禁守。

不顾及平等,无畏亦普施, 悲极有何因,恼他而妄语。

平等利益作,大悲惧他苦,亦勤成熟生, 极远三语过。

普施及有悲,极善缘起法,何因不能耐,意地三烦恼。

损者得益想,苦事喜想生,菩萨既如是,忍谁何所忍。

菩萨他想断,爱他过自爱,于他难行事,精进即无难。

少乐二自乐,着退尽痴故,是说三人禅,菩萨禅翻彼。

暗触及二灯,如是三人智,譬如日光照,菩萨智无比。

 

二、宣说殊胜之相

施所依及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戒所依及事,

 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忍所依及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精进所依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

 处等门许胜。禅定所依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智慧所依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依类缘回向,因智田依止,如是八种胜,无上义应知。

、以赞叹布施举例宣说

菩萨之布施,一乐多劫中,受损亦成喜,更况与此反。

有情任何故求财,智者舍彼诸有情,诸凡夫为身求财,智者施彼数百回。凡当舍身尚不苦,时于恶事何待言,此出世彼由此喜,

凡此彼者无更上。犹如具慧施一切,来求凡夫喜故喜,如是所求诸济物,得所欲者未同喜。具慧施物故无财,然思惟自有财富,

如是乞者圆诸用,未有如彼有财想。如是此具慧,

以善施如理;所求令满足,如是思利彼;

如是诸乞者,由得极多财;施者所求因,以是思难计。

如由路边树,受用具胜果;有情由任取,如何广大财;

自远离财物,随意作行持;舍乐具受用,除菩萨非余。


 

 

 

 

 

 

 

 

 

 

 

度摄品第十七

 

戊二

、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分三

 

 

 

 

己一

、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分二

 

 

 

 

 

 

庚二

、其义广说

(依略说次第

)分十

 

 

 

 

 

 

 

 

 

 

 

又复分四

 

三、以赞叹布施举例宣说

施一令得乐,多劫自受苦,尚舍为爱深,何况利翻彼。乞者随所欲,

 菩萨一切舍,彼求为身故,利彼百种施。舍身尚不苦,何况余财物,

 出世喜得故,起苦是无上。乞者一切得,得喜非大喜,菩萨一切舍,

喜彼喜大故;乞者一切得,有财非见富,菩萨一切舍,无财见大富;

乞者一切得,非大饶益想,菩萨一切舍,得大饶益想。

乞者自在取,如取路傍果,菩萨能大舍,余人无是事。

 

(一)略说

主要彼因业差别,分别所依之差别,

 别以四间断对治,善说谓通解精进。

 

 

 

 

 

四、别说精进功德 分二

 

 

 

 

 

 

 

(二)

(其次) 广说

善法之内精进胜,如是由彼后当得,精进即得现法乐,

 及得出世世间类,由精进得有用欲,由精进净应极转,

 以精进出坏聚故,以精进胜佛菩提。复又减及增精进,

 解脱自在舍障分,安住真如作转变,精进大义别释名。

首先披甲之精进,如理安住加行勤,无怯不退不满足,

诸佛正说一切相。由依勤三乘士夫,意乐心弱广大故,

 别精进下中及胜,许彼少义及大义。具精进受用无胜,

具精进烦恼无胜,具精进厌离无胜,具精进不为得胜。

胜因依业种,对治等异故,如是六种义,精进有差别。

白法进为上,进亦是胜因,及得诸善法,进则为依止。

现乐与世法,出世及资财,动静及解脱,菩提七为业。

增减及增上,舍障亦入真,转依与大利,六说精进种。

种复有五异,弘誓将发行,无下及不动,第五说无厌。

三种下中上,由依三乘尔,亦二下上觉,利有小大故。

财着烦恼着,厌着知足着,四着不能退,对治分四种。

 

辛十、诸波罗蜜多中每一度均可含摄他度故互相决定

相互摄故差别故,法性之故及因故,

 于六波罗蜜多中,当知是为相定者。

相摄及差别,依法亦为因,六度互相成,一切种分别。

 

 

庚一、本体

等施说彼修,以自亦随行,为许爱语及,利行及同事。

布施将爱语,利行并同利,施平及彼说,建立亦自行。

己二、

(成熟

 

庚二、数量决定

利益之方便,令持及令入,如是以随入,当知为四摄。

摄他四方便,即是四摄性,随摄亦摄取,正转及随转。

 

 

其他 有情的四摄 法)

宣说

庚三、四摄法之作用

首先成器事,其次为信解,再而使修行,最后为净治。

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

庚四、四摄法之分类分二

 

辛一、摄为两类

以财及说法,于所缘法等,由二摄之门,许为四摄事。

四体说二摄,财摄及法摄,财一法有三,次第摄四摄。

 

辛二、分为三类

由分别之门,下中胜摄事,约有义无义,一切义当知。

下中上差别,如是四摄种,倍无及倍有,亦纯合三益。

四摄

 

诸具摄众者,清净依此理,普成一切义,赞为善方便。

分五

庚五、四摄之功德

已摄及将摄,及凡现时摄,以见彼普同,此熟有情道。

菩萨欲摄众,依此四方便,大利及易成,得赞三益故。

 

 

四摄于三世,恒时摄众生,成就众生道,非余唯四摄。

己三、彼二者之

如是恒不着财心,寂制精勤度住性,轮回境相无分别,彼是摄持有情众。

摄义

不着及寂静,能耐将意勇,不动并离相,亦摄摄众生。


科判

颂词

 

 

 

 

 

 

供养品第十八

 

己一、供养如来分二

 

庚一、供养之本体

极净心相应,圆二资粮故,于佛以依等,现非现供养。

于成佛有义,以与愿相应,不作三所缘,是圆满供佛。

 

 

 

 

 

 

 

 

庚二、供养之分类

无量有情等,令圆满成熟,别由物心门,胜解及发愿。

大悲及安忍,及净行之门,专注依及证,解脱真如性。

因以及回向,所依事出处,智慧及田等,处供养尽说。

依物缘回向,因智田依止,如是八供养,供养诸如来。

现前不现前,衣服饮食等,深起善净心,为满于二聚。

常愿生佛世,三轮不分别,成熟诸众生,最后十一种。

因以及果性,自作及他作,利养及恭敬,由修之门二。

少供及大供,有慢及无慢,加行及有情,由愿门承许。

因果及内外,粗细与大小,亦远近差别,是名供养种。

以自之心供诸佛,信解法意乐自在,

 无分别普摄方便,一切入一义故胜。

供养诸如来,最上由自意,信心通方便,和合五胜故。

 

19:亲近品第十九

科判

颂词

 

 

 

 

亲近品第十九

 

 

二、依止善知识分

 

 

 

 

庚一、依止 善知 识的 方式 分二

 

辛一、略说

依止所依事,根据与回向,因以及智慧,处之门善说。

如前供养佛,略说有八种,亲近于善友,应知八亦然。

 

 

 

 

 

辛二、广说

善知识调寂极寂,功德增上勤教富,究证真性具善说,大悲自性舍退依。

恭敬利养及承侍,由修等门依善师,如是事具慧于法,知愿时住行善师。

于彼无求敬养敬,为所办故作回向,如师所教而修行,此故彼心真恭敬。

以善巧心解三乘,为办自乘故精勤,为熟无量有情故,亦为清净净土故,

为行法缘当依止,具德善师非为财。

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

悲深离退减。敬养及给侍,身心亦相应,

愿乐及以时,下心为缘起。为离于贪着,

为求随顺行,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

善解于三乘,自乘令成就,成生及净土,为法不为财。

 

 

庚二、(彼)(依止)之分类

具慧依止因及果,法门随行外听闻,心之瑜伽有我慢, 及无慢而依善师,具慧行以及加行,发愿等门依善师。

因果及随法,内外与粗细,胜劣亦远近,是谓种差别。

庚三、宣说殊胜

差别

由自心依胜知识,信解法意乐自在,无分别摄持方便,一切行一义故胜。

亲近善友胜,自意五如前,信心通方便,和合等别故。


 

科判

颂词

 

 

 

 

 

 

 

 

 

 

 

 

 

 

 

梵住品第二十

 

己三

持四无量心分二

 

 

 

 

 

 

庚一

、宣说四无量心分六

辛一、本体

智梵住舍障,应无分别智,所缘入三相,成熟诸有情。

梵住有四种,一一有四相,治障与合智,转境及成生。

 

辛二、所缘

诸智者愿彼等乐,为苦所困以及乐,具烦恼者及诸论,彼真如性中极转。

彼义真如性之故,以得寂灭清净故,二业烦恼得尽故,慈心为无所缘也。

乐苦喜烦恼,如是众生缘,法缘说彼法,无缘即彼如。

及彼如义故,忍位得清净,身口业所摄,亦尽诸烦恼。

 

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以贪谓非受,菩萨不动摇,离贪而极住。

有动及不动,亦啖及不啖,应知四梵住,如是行差别。

非根本性小,中以及劣地,意乐劣有慢,别彼劣胜性。

前六及前二,下地亦下心,相似等为下,翻下则为上。

 

辛四、果

以梵住住之,具慧生欲界,因此圆资粮,亦成熟有情。

遍不离梵住,远离彼障分,放逸亦彼缘,不以难忍变。

所生欲界报,满聚亦成生,不离及离障,具足五为果。

设遇重障缘,及以自放逸,欲知菩萨相,梵心无退转。

 

五、违品

菩萨嗔心及,恼不喜以及,嗔欲贪相应,成众多过患。以烦恼自害,害他亦害戒,

坏等所求劣,护法佛所诃,诤及讥刺等,他生诸无暇,坏已得当得,故心得大苦。

四梵有四障,嗔恼忧欲故,菩萨具此障,多种过失起。如是诸烦恼,起则有三害,

自害亦害彼,及以尸罗害。有悔亦失利,失护及师舍,治罚并恶名,如是六呵责。

后身诸难堕,梵住今亦退,心数亦苦得,复次三过生。

 

辛六、功德

诸过于慈等,善住而不生,非染为利他,不舍于轮回。

如是诸佛子,于众生慈等,具德独子亦,不如诸有情。

善住梵住人,远离彼诸恶,生死不能污,不舍济群生。

如人有一子,有德生极爱,菩萨于一切,起梵胜过彼。

 

 

 

 

 

 

 

庚二

、别说悲心分九

 

辛一、大悲之所缘

炽燃敌所胜,苦别暗所蔽,住诸难行道,具大及实缚,

 贪掺毒美食,于道转极迷,住迷途力小,悲悯诸有情。

炽然及怨胜,苦逼亦闇覆,住险将大缚,食毒并失道,

 复有非道住,及以瘦涩者,如此十众生,大悲心所缘。

辛二、缘有情悲心所得之果

断恼害胜菩提种,生乐令忧所欲因,施体性及依于法,佛子不远于菩提。

障断及觉因,与乐亦爱果,自流五依故,是人去佛近。

 

辛三、具智慧之悲心的作用

大悲胜悲系轮回,诸苦自性及无我,由了知彼无厌离,为患极害亦不变。

见世间苦性,悲主如是知,除彼苦方便,怖畏不厌离。生死苦为体,

及以无我性,不厌亦不恼,大悲胜觉故。见苦自性时,知苦生悲苦,

亦知舍方便,恒修不厌生。

辛四、悲心之分类

具大悲性之悲悯,自性及各别扶择,往昔已习相应者,坏障分得清净四。

自性与数择,宿习及障断,应知菩萨悲,如此四差别。

 

 

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

壬一、真实

非平等常非增上,非修之门非离贪,非无所缘任非悲,如是无悲非菩萨。

非等亦非常,非深亦非顺,非道非不得,翻六悲如是。

 

 

 

壬二、以喻宣说彼之深义

大悲与忍以及思,发愿投生熟有情,初根后果具殊胜,此为悲之大树也。

若无大悲根,无难忍行者,具慧不忍苦,不思利有情,若离此思心,

于清净善生,发愿亦不成,若不得善生,不能熟有情。

大悲润为慈,彼苦以乐广,由如理作意,枝增长广大,

 以愿流不断,叶取舍二缘,以修故华茂,当知果有义。

悲忍思愿生,成熟次第说,大根至大果,悲树六事成。

无悲则无忍,如是六次第,胜生若不得,成熟众生无。

根生以慈润,茎擢以乐广,念正则增枝,愿续则长叶,

内缘成为华,外缘成为果,当知悲根等,如是次第成。


 

 

 

 

 

 

 

 

 

 

 

 

 

 

 

梵住品第二十

 

己三

持四无量心分二

 

 

 

 

 

 

 

 

 

 

 

 

 

 

 

 

 

 

庚二

、别说悲心分九

 

 

 

 

 

 

 

 

 

 

 

 

 

辛六

、赞叹悲心之功德分二

壬一

、总说三种异门

一、产生大功德

大悲功德出生处,于诸有情不兴悲,

如是如彼等苦亦,兴悲当生乐无量。

二、不贪之功德

诸悲摄慧主,心尚不住寂,更何况贪着,世间乐自命。

 

 

三、超胜之功德

但凡为慈心无罪,及出世间亦非有,以诸慧悲慈无罪,以及是为出世间。

痛苦具浪无明暗,凡是依彼而成之,引出世间之方便,如是何不成无罪。

世间菩提缘觉之,诸阿罗汉无彼慈,较彼其余何需说,如何不成出世间。

大悲利益作,谁于他不起,于苦胜乐生,乐生由悲故。菩萨悲自在,

 寂静尚不住,世乐及身命,此爱云何起?贪爱非无障,世悲亦世间,

 菩萨悲爱起,障尽亦过世。有苦及无智,大海及大闇,拔济以方便,

云何不障尽?罗汉及缘觉,如是悲爱无?何况余世间,岂得不过世?

 

 

 

 

 

 

 

 

 

 

 

 

 

壬二、 别说难点

菩萨无痛苦,以悲凡是苦,于彼初起畏,触已极欢喜。

由悲所生之痛苦,映蔽一切世间乐,诸已办利亦不具,

较此何有更希有? 坚固者之具悲施,凡是作布施之乐,

其中受用三界者,较彼乐一分未能。为利有情以大悲,

不舍苦性诸轮回,诸大悲主利他故,何以不能取彼苦。

具慈菩萨悲布施,受用以及由彼慈,以摄受生及彼力,

慈之乐得烦增长。得悲诸菩萨,舍苦而起苦,彼初起苦怖,

证时欣乐甚。悲苦最希有,

苦胜一切乐,更乐悲生故,办非有况余。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

 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生死苦自性,不舍由悲故,起苦利他因,

 云何舍不习。悲施财三果,悲者恒增长,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

以悲广大所增长,以施所熟及所乐,普所引伸及所引,于诸弱者如是说。

悲长及施增,成生亦乐起,牵来复将去,大悲劝如是。

大悲以诸苦为苦,凡未生乐令得乐,故此大悲于他乐,

若得生已自作乐。苦者悲诸苦,不施云何乐,以令自乐故,

施乐拔他苦。

大悲主恒于自施,如教不作求自乐,以诸受用令他乐,然非异亦非自乐。

以彼乐而乐自施,所得果亦施有情,若汝于自有所有,极于彼等施作果。

施者虽不贪受用,然而得众多善资,我非贪求彼等乐,如是我具施不断。

我恒以慧一切财,尽布施他由得此,当知由是汝施主,不贪求果受用也。

假使汝得果不施,非是于施真欢喜,如是刹那亦未施,非是于施真欢喜。

未作则不引生果,如是待报非我者,不待汝报而出生,是为予他极施果。

悲者教自施,施彼勿自求,施报愿不受,有愿还以施。施及于施果,

普施于一切,彼乐我乐故,施彼我无须。轻财而以施,来多复来好,

不用而自来,还用展转施。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

慎勿求施果。若我不乐施,施果不施时,施无一刹那,以无施爱故。

不作不与果,与果与作者,是汝观恩过,与我不相似。

诸佛子以大悲施,无罪以及清净依,能引生乐者以及,具摄护无求无染。

诸佛子以大悲施,一切广大胜及常,喜及无染及清净,趋入菩提趋善也。

无障及净句,利彼亦自量,无求与无着,悲者如是施。

尽广胜常喜,离着亦清净,回向于二处,菩提及善根。

如何三乐所满意,大悲主以悲成喜,诸享受者以受用,不能成为如是喜。

有财而自用,及用施众生,得喜施喜胜,三乐养心故。

辛七、宣说(产)(生起)悲心之因

悲悯贫及悲暴恶,悲错乱及悲放逸,悲悯为境所主者,以及悲悯着邪者。由彼苦乐因,菩萨生大悲,因师自性修,菩萨之悲也。悭恶嗔放逸,缘着及邪着,如是六蔽者,悲令六度增。

苦乐不苦乐,因力及善友,自体相续流,大悲四缘义。

辛八、菩萨之悲心以平等超胜

菩萨之大悲,知等意乐故,修故无贪故,无缘清净故。

行相及思惟,随顺与离障,不得亦清净,六义悲平等。

辛九、(成立殊胜之悲心)悲心超胜

以自心慈等,胜解修法及,意乐及自及,无分别一胜。

慈等令无上,自意修亦五,信心通方便,和合如前说。

己四、彼等摄义

如是于世尊,生起清净信,以物大恭敬,具极相续供;

恒依具众德,能利善知识,悲悯于众生,当得诸成就。


 

科判

颂词

 

 

 

 

 

 

 

 

 

 

 

觉分品第二十一

 

戊四

、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

故分三

 

 

 

 

 

 

 

 

 

 

 

 

 

 

 

 

 

 

 

 

己一

、因分八

 

 

 

 

 

 

 

 

 

 

庚一

、知惭分八

辛一、知惭之体相

惭舍彼障分,具无分别智,无罪及劣境,熟有情智者。

治障及合智,缘境亦成生,菩萨有羞相,如是四差别。

 

辛二、惭之处

六波罗蜜之,障分增长及,障对治菩萨,生难忍之惭。

诸菩萨亦由,六度行懈怠,烦恼及加行,随顺法生惭。

菩萨于六度,障增及治减,不勤亦勤行,于此有羞起。

辛三、惭之分类

根本非体小,中及劣之地,下意乐有我,为劣惭余反。

六品及二品,七地与二乘,亦似则为下,反此应知上。

 

 

辛四、无惭之过失

由无愧非理,受烦恼忿恚,以轻舍我慢,损有情坏戒,

 由悔转失等,恭敬得下劣,具信非人等,大师亦舍弃,

佛子同法等,诃斥由世人,现法得不悦,余生无暇地,

 故此难得法,未得亦转坏,由此住苦中,心亦不安泰。

无羞惑不断,三害及六呵,堕难退苦三,如前十二失。

 

 

辛五、知惭(有愧)之功德

诸有惭佛子,不生如是过。智者常生于,天人及人中,

具慧由知惭,速圆菩提聚,佛子于有情,令熟不厌离,

 彼恒离障分,常伴诸对治。如是有惭者,当得彼等利。

此等一切恶,菩萨若有羞,当知一切尽,起彼对治故,

天人聪慧生,速满于二聚,成生不退转,离不离为果。

 

辛六、赞具惭)

(知惭有

愧)者

凡夫虽穿着锦衣,以无愧故过所垢,佛子穿着惭愧衣,无所覆亦无过垢。

佛子菩萨具惭者,如空不为世法染。于诸佛子众中住,以惭及愧为庄严。

菩提萨埵以惭愧,于诸所化慈如母。具惭愧从诸罪过,于诸轮回作防护。

有衣翻有垢,凡夫无惭故,天衣更无垢,

菩萨有惭尔。

菩萨惭具足,如空不可污,欲胜诸菩萨,亦以惭庄严。

譬如慈母爱,惭护众生然,观生及化生,此事由惭起。

辛七、具惭愧之相

荷担一切及,不荷担一切,一切入不入,菩萨具惭兆。

不忍及不行,亦忍及亦行,当知此四种,是说行惭相。

辛八、(愧成为最)

惭愧成为最胜

以自心修惭,信解法意乐,自在无分别,以一性为首。

教习于惭羞,亦起五自意,信法等别故,无上如前知。

 

 

 

庚二

、坚固分二

辛一、略说

菩萨之坚实,较余一切者,性相别不变,以是为增胜。

诸菩萨无畏,体相及差别,坚固与殊胜,今当次第解。

 

 

辛二

、广说分三

 

壬一、坚固之体相

精进定及慧,许是勇忍坚,何故以此三,菩萨入无畏,

进定慧三起,勇健勤猛作,是说无畏相,亦显于众名。

诸有所作中,下动愚则畏,离三三决定,是名无畏安。

 

 

壬二、坚固之分类

自性以及愿,不顾本身及,有情颠倒行,甚深闻广大,

 所化难调伏,佛身难思议,种种难行者,未摇轮回者,

 本无染污者,生坚实之坚,较彼不同余,许诸坚实胜。

自性及大愿,不顾及不退,闻深亦能化,置彼于佛身。

亦行诸苦行,不舍于生死,生死不能染,此十是差别。

 

壬三、(坚固之)无变

如山不为蝶,鸟翅大海摇,坚实恶友苦,闻深法不动。

恶朋及重苦,闻深不能退,譬如螽翅风,不动须弥海。

诸说无畏中,菩萨无畏上,相异坚殊胜,与彼不相似。

 

庚三、无厌

菩萨无怯无等者,三事闻法不厌足,精进广大于苦也;依于惭愧及坚实;

于大菩提意愿等;诸具慧之不怯退,许是于诸地未圆,圆满以及最圆满。

不退诸菩萨,品类有三事,于闻进苦故;惭勇为依止;

欲乐大菩提,是说不退性;未成成极成,差别诸地显。

 

庚四、通达论典

知坚实经论,事以及所为,业及性相等,无尽及果者,

真实成故胜,以定总持摄,成熟有情及,忆持圣法也。

知法知法业,知相知无尽,得果及二门,成生亦住法。


 

 

 

 

 

 

 

 

 

 

 

 

觉分品第二十一

 

戊四

、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

故分三

 

 

 

 

 

 

 

 

己一

、因分八

五、

知诸坚世间,以身语意三,以知谛无等,由此胜于他。菩萨常舒颜,正直诚实语,

 为令成器故,令修正法故。彼等寂得故,具慧行诸谛,具慧知谛故,定说知世间。

身知亦口知,及以实谛知,菩萨知世间,最胜余无等。身知则舒颜,口知则先语,

 为令成器故,正法随修行。二知知世生,二知知世灭,为息复为得,谛知勤修行。

六、

经典所教法,彼义具密意,了义具量及,得彼无所诠。推及如所云,颠倒清净知,

未离系所得,此中说所断。信解及伺察,别他如是闻,离戏之智慧,由是智不退。

能诠及义意,了义亦无言,当知此四种,是说四量相。谤法及非义,邪思与可言,

遮此四事故,次第说四量。信心及内思,正闻与证智,菩萨不可坏,依量功德尔。

七、

解名数性相,及词智慧故,菩萨无碍智,许四者无等。

于教极精进,何所以何示,法及义二者,唯以词智示,

法教及说故,一切等二故, 答诸诤者故,远碍智为四。

由别证平等,其后为道解。能断一切疑,称作无碍智。

于门相言智,通达无比伦,此即是菩萨,四种无碍解。

能说及所说,说具合三事, 四二复二种,次第三事因。

举法及释法,令解与避难,建立四无碍,以是义应知。

内证及外觉,故称无碍解,能断一切疑,此即是彼业。

八、

粮)

菩萨之资粮,福德智无等,由初增上生,别以伴无染。施戒为福德,般若为智慧,

而余三二俱,五者亦智慧。由相续得修,数数修善也。凡智者资粮,成办一切义。

为得入无相,任运成所为,灌顶究竟故,诸智修资粮。

福智为二聚,胜报亦不污,一切诸菩萨,胜相皆如此。

初二为福体,第六即是智, 余三二聚因,五亦成智聚

。正修及数修,资善名为聚,自利与他利,成就则名业。

入地入无相,及入无功用,受职并究竟,二聚次第因。

 

 

 

 

 

 

己二

(修行或道之

)本体分二

 

 

 

 

 

 

庚一

、广说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七

 

具慧之念住,以十四修法,无等故而彼,超胜于余等。

 

所依诸对治,如是随入及,所缘及作意,由得修超胜,

辛一、修持四念住

随顺及随转,觉知及受生,大以及最胜,修及成就别。

 

依止及对治,入谛与缘缘,作意并至得,随顺亦随转,

 

觉境及受生,限极将最上,长时与后证,胜修十四种。

 

诸智者正断,诸有情无等,修诸念住之,诸罪过对治。受用轮回及,

 

舍断诸障碍,含弃劣作意,入于诸地中。住于无相及,获得授记及,

辛二、修持四

成熟诸有情,当得大灌顶。为清净国土,及为及究竟,诸具慧菩萨,

正断

修障分对治。谁由依止欲,修瑜伽因等,于一切正断,定说为对治。

 

三舍及入地,住寂与得记,成生亦受职,净土并圆满。

 

依止于欲故,起勤起精进,摄心与正持,十治修如是。

 

诸智者神足,具性相胜四,为成办自他,一切利而生。由依与差别,

 

方便及成就,具慧诸神足,许立彼一切。依定波罗蜜,差别方便四,

 

以及成就六,其中说如是。一为起精勤,二为利益性,三为起专注,

辛三、宣说四

四为对治也。见以及教授,作游戏以及,愿以及自在,得法成就故。

神足

分别四神足,略以三事解,依止及方便,亦成就应知。

 

禅定所依止,差别有四足,一欲二精进,三心四思惟。

 

起作及随摄,系缚并对治,随次八断行,三一二二成。

 

能见及能授,游戏亦游愿,自在并得法,成就此六种。

辛四、宣说五根

菩提行胜闻,止观是信等,是所依当知,以得作用故。

觉行闻止观,信等根所缘,增上是根义,成就利益故。

辛五、宣说五力

信等入地也,许是有染也,以障分坏弱,于是所谓力。

应知信等根,垂入于初地,如前五根障,能羸故名力。


 

 

 

 

 

 

 

 

 

 

觉分品第二十一

 

戊四

、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

,故分三

 

 

 

 

己二

(

修行或道之

)

本体分二

 

 

一、何时安立

于诸住地者,许安立觉支。

 

 

二、以了知何者而安立

于诸法有情,证平等性故。

 

 

 

伏未伏所知,念等之威仪;彼差别破除,一切分别相;

一、广说三十七菩提分法分

 

 

辛六、宣说七觉支

三、安立如何是七觉支

彼精进无余,令速当证故;增长法明之,喜恒常增广;

从诸障解脱,以轻安得喜;由定所思义,当得极圆满;

由舍于一切,随如意而住,后得无分别,恒常住胜住。

四、七觉支安立摄于五支中

自性支依支,第三出离支,第四利益支,后三无染支。

菩萨入初地,建立于觉分,诸法及众生,于此得平等。譬如轮王行,

 七宝为先导,菩萨趣正觉,七分常圆满。念伏于诸境,择法破分别,

 进速无余觉,明增喜遍身。障尽猗而乐,诸作从定生,随时所欲住,

 弃取皆由舍。依止及自性,出离与功德,第五说不染,此分有三种。

 

 

其后如所证,随顺而转也,证如是安立,令入彼安立,

 

辛七、八圣道

三业清净及,所知等及道,具功德殊胜,修障之对治。

 

 

一转如前觉,立分二亦然,次三三业净,后三三障断。

 

 

 

庚二、要略而说止观二者

由依清净处,心住于心故,善辨诸法故,是为止及观。

彼遍行一分,非一分为因。证悟及出离,无相未造作,

 清净及究竟,智者之止观,瑜伽行诸地。成办一切利。

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

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一分非一分,修有单双故。

能通及能出,无相亦无为,净土及净果,是二即为业。

 

 

 

 

 

己三

、修法能增胜支分分四

 

庚一、于成就大义费力小且能令欺惑、虚诳无有之善巧方便

当圆诸佛法,当熟诸有情,速成就当得,道不断善知,

于诸菩萨地,方便无等也,由依知方便,成办一切义。

自熟与成生,速果并作业,生死道不绝,说此为五巧。

菩萨巧无等,差别依诸地,能成自他利,说是名为业。

 

 

庚二、往昔所受持诸法不忘(之) 陀罗尼

异熟串习闻,及定之总持,小以及大者,彼大亦三相。

菩萨一而再,由清净依彼,恒常于圣法,讲解亦自持。

具慧未住及,虽住未净者,是小及中也,净地总持大。

业报及闻习,亦以定为因,依止此三行,持类有三种。

二小一为大,一大复三种,地前与地上,不净及净故。

应知诸菩萨,恒依陀罗尼,闻法及持法,作业皆如是。

 

 

庚三、能获得未来诸功德之发愿

诸智者之愿,具希欲心也。为彼智所摧。诸地中无等。

当知成彼因,唯心成就故,愿后即有果,未来成就义。

种种大觉间,诸地辗转增,清净菩萨之,成办自他利。

思欲共为体,智独是彼因,诸地即为地,二果亦为果。

应知差别三,种种大清净,此业有二种,自利与利他。

 

庚四、宣说能清净道之(三摩地

(等持)与四法印分二

 

 

辛一、宣说能境三种等持

三种三昧境,二种无我及,我执之所依,彼极寂灭也,

 彼能所体故,当知为三相,无分别背向,具极喜是也。

通晓及断除,现证所为故,空性等三昧,说三种利益。

应知二无我,及以二我依,二依常寂灭,三定所行境。

空定无分别,无愿厌背生,无相恒乐得,彼依常寂灭。

应知及应断,及以应作证,次第空等定,修习有三种。


 

 

 

 

 

 

 

 

 

 

 

 

觉分品第二十一

 

戊四

、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

故分三

 

 

 

 

 

 

 

 

 

 

 

 

 

 

 

 

 

 

己三

、修法能增胜支分分四

 

 

 

 

 

 

 

 

 

 

 

 

庚四

、宣说能清净道之

(三摩地

(等持

)与四法印分二

 

辛二、宣说彼所缘境四法印

承许利生故,于三昧之因,向许菩萨说,四种法印也。

智者之四法,无义分别义,唯虚妄分别,分别极寂义。

如前三三昧,四印为依止,菩萨如是说,为利群生故。

无义分别义,不真分别义,息诸分别义,是名四印义。

 

 

 

 

一、安立一切

有为法无常

(“不 能”乃至“外亦 刹那性” 之间

以十颂宣说 分二

 

一、总说一切有为法无常

不能因生故,违自不住故,无故定相故,随转故灭故,

见转变之故,彼因及果故,所持增上故,净随有情故。

由起及从因,相违亦不住,无体与相定,随转并灭尽。

变异因亦果,执持与增上,随净及随生,成义有十五。

 

 

 

、别说彼义分二

 

 

 

(一)内在诸有为法无常

初渐次渐增,增长所依事,改及成熟,如是劣及胜,

 光明无光明,行他处种子,无种之本体,影像之出生,

 十四生相中,生和量差别,增无义不能,于所依非有,

 能住则非有,先灭后始成,如是劣和胜,光明无光明,

 无行处不能,最后非有故,心之随转故。

初起及续起,长起及依起,变起与熟起,劣起亦胜起。

明起无明起,及以异处起,种起无种起,像起十四起。

续异及断异,随长亦随依,住过及去过,无住无无死。

亦有随心相,行者应当知,如此九种因,成前十四起。

(二)外

(在)诸有为法无常。

(以三颂

宣说)

有为刹那性,诸大及六境,谓是刹那性,干增以自性,

动及增减故,大种相关故,四种转变故, 色香味及触,

同故彼同彼,依薪而转故, 见渐增大故,心随转问故,

外亦刹那性。

由滋及由涸,性动增亦减,二起与四变,薪力及渐微,

亦说随心起,及以难问成,一切诸外法,无非刹那体。

 

 

 

 

 

 

 

 

 

 

 

 

二、成立人无我(“有情唯假立”等十二颂宣说

有情唯假立,非所诠实事,未缘颠倒及,染污烦恼因。

二过故由彼,一异非所诠,蕴应成我及,彼成实事故。

若实有非诠,所需亦当说,一异非所诠,无需者非理。

性相及世间,见故由教门,薪火亦成二,见不能无诠。

人假非实有,言实不可得,颠倒及染污,染因成立故。

假人与实阴,不可说一异,若说一异者,则有二过生。

若执人是实,一异应可说,一异不可说,此说则无理。

异相及世见,圣说亦不然,火薪非不说,有二可得故。

有二生识故,非缘无义故,由见至解脱,作业者不成,

 若一我不生,无常不欲也,当成立性相,圆觉违害三。

二有故识起,人缘则非义,好灭及恶生,言生复非理。

汝执实人中,何业可成立,无实强令实,违佛三菩提。

以见三过等,能作非自生,非有能作缘,看等无能作。

非作者无常,俱常转之故,看等之能作,不能成自生。

如是住及灭,前无及无常,亦无第三故,不能成缘也。

若用自然起,即有三过生,若以人为缘,眼等则无用。

人非作者故,用非常起故,起非一时故,自起则不然。

人住用先无,人坏则人断,更有第三体,为缘无此义。

如是一切法,无我于胜义,空性不见我,唯说是过失。

染污清净际,违害之差别,入相续差别,以有情而说,

 无需起我见,无始已串习,若有彼一切,无勤脱未脱。

诸法无我印,及说真实空,有我有五过,是故知无我。

由依染净法,位断说有异,行异相续异,无实假说人。

不为起我见,由见已起故,无始已习故,无用应解脱。

如是常具彼,功德之菩萨,自利亦不舍,成办利他也。

惭羞等功德,菩萨常具足,自利既不舍,亦令他利成。


 

科判

颂词

 

功德品第二十二

 

戊五

、功德品

。此中宣说修持以上净信品乃至觉分品之义的诸菩萨的功德

其义分二

 

 

 

 

 

 

 

 

 

 

 

 

 

 

 

 

 

 

己一

、修行之功德分十七

 

 

庚一、希有

自身防护故,作最极圆满,安忍诸弱小,不顾身及命,

 作精进禅定,不味彼乐中,智慧无分别,许具慧希有。

生如来种性,授记及灌顶,究竟得菩提,许是极希有。

舍身及胜位,忍下亦长勤,不味不分别,六行说希有。

生在如来家,得记并受职,及以得菩提,四果说希有。

庚二、非希有

离贪及大悲,如是胜修得,心等故彼等,加行非希有。

离欲与得悲,胜修及平等,依此修诸度,是行非希有。

 

 

庚三、(心平等)平等心

犹如具慧等,慈爱诸有情,有情爱妻儿,亲友不能比。

于求者无私,戒恒常不坏,遍忍者一切,行广大精进,

 恒常禅定善,智慧无分别,当知菩萨心,于彼等平等。

菩萨爱众生,不同生五爱,自身与眷属,子友及诸亲。

无偏及无犯,遍忍起善利,禅亦无分别,六度心平等。

 

 

 

 

 

 

 

庚四

、利他分二

 

辛一、六波罗蜜多饶益

令成法器也,令置净戒中,令安忍于害,令行于利他,

令于此示教,令断诸疑惑,许是诸具慧,利益有情也。

令器及令禁,耐恶与助善,入法亦断疑,六行饶益事。

 

 

 

 

 

 

 

 

 

辛二、以七喻宣说饶益之相

凡恒于有情,以等心摄持,令生于圣地,令增长善法,

令护离诸过,令清净多闻,以如是五业,佛子如其母。

等心生圣地,长善防诸恶,教习以多闻,五业如慈母。

于有情恒常,令彼生信心,学增上戒等,行之解脱故,

向诸佛祈请,除彼等障故,由如是五业,佛子如其父。

令信令戒定,令脱令劝请,亦为防后障,五业如慈父。

凡诸不应教,隐示诸有情,诃斥坏所学,赞扬圆满者,

令布施教授,宣说诸魔业,由如是五业,佛子如亲属。

秘深及呵犯,赞持与教授,令觉诸魔事,五业如善友。

于染污清净,自心不错乱,世间出世间,圆满尽布施,

无退故不分,常愿利及乐,由如是五业,佛子如其友。

与乐及与利,乐恒利亦恒,及以不离散,五业如同侣。

凡当熟有情,恒常具精进,说真出离语,安忍诸颠倒,

能施二圆满,善知彼方便,由如是五业,佛子如良仆。

成生开出要,忍害与二成,示以巧方便,五业如健奴。

凡是欲求得,无生之法忍,宣说一切乘,行瑜伽成就,

 舒颜报利益,不顾异熟果,由如是五业,佛子如阇梨。

遍授及示要,舒颜亦爱语,不求彼恩报,五业如阇梨。

为利有情勤,令圆满资粮,资齐令速脱,令断诸障分,

 行世出世间,种种之圆满,由如是五业,佛子如和尚。

令满及令脱,断障与世乐,及与出世利,五业如和上。

 

庚五、(极)(

不贪诸受用,持戒无坏失,所作有酬报,加行于修故,

 于六波罗蜜,如是入有情,于诸菩萨者,如是报利也。

不着及不犯,知作亦善行,如是修六度,是报菩萨恩,

庚六、希求

恒常增及退,成熟诸有情,地行转增胜,求无上菩提。

六增及六减,成生与进地,大觉是五处,希望有五种。

庚七、(不失坏)

加行不空耗之功德

离布生清净,断除诸疑惑,修行之教授,佛子常不失。

断怖与发心,除疑亦起行,四事化众生,必定不空果。

 

庚八、(清净心)真实加行

无求之布施,不复后有戒,安忍于一切,诸德生精进,

 如定非无色,具智慧方便,于六波罗蜜,智者清净行。

离求离后有,遍起诸功德,修禅舍无色,智合方便行。

庚九、(坏失与具增上法) 退失及增上之差别

贪享及坏失,我慢退功德,味着及分别,智者坏失因,

 住彼对治之,诸菩提萨埵,以较彼相反,常知增上法。

着财与毁禁,慢下将堕善,啖味亦分别,是退翻为进。


 

 

 

功德品第二十二

 

戊五

、功德品

。此中宣说修持以上净信品乃至觉分品之义的诸菩萨的功德

其义分二

 

 

 

 

 

 

 

 

 

 

 

 

 

 

 

 

 

 

己一

、修行之功德分十七

庚十、假象与真实)影相与真实之

差别

假相及矫诈,假面善示人,如是当面入,身语假寂静,假巧说圆满,

 离彼等修者,许非菩萨之,清净功德也,相反诸加行,说彼清净也。

假许及诈相,诳喜亦伪勤,身静口善说,是似翻即真。

庚十一、调伏

具慧诸地中,极修布施等,诸有情障分,六种令调伏。

与彼六度行,除彼六蔽障,菩萨化众生,地地皆如是。

庚十二、授记

以人时差别,具慧授记二,菩提及授记,别有大记者,不退得忍之,我慢用得除,

 与诸佛佛子,由成同一体,复彼土及名,时及劫之名,眷属圣法等,处等门许彼。

授记有二种,人别及时别,转记及大记,此复为二种。八地得无生,断慢断功用,

诸佛及佛子,一体同如故。刹土及名号,时节与劫名,眷属并法住,记复有六种。

庚十三、

决定

具慧于一切,圆满生无退,恒常作修行,禅定无退失,成办所需及,定得任运忍。

财成及生胜,不退与修习,定业无功用,六事决定成。

庚十四、(无疑作 无疑应作之分类

供学亦净持,大悲喜修善,静处不放逸,闻义不知足,

诸地中智者,无疑是所为。

供养及学戒,修悲亦勤善,离諠深乐法,六事必应作。

 

庚十五、恒常(作)(修)

知贪欲过患,察诸错乱者,承受诸痛苦,修行诸善法,

 于乐不昧着,诸相无分别,许是诸地中,智者常所为。

厌尘及自省,耐苦修善法,不味不分别,六行必常起。

 

庚十六、主要作

法施及净戒,得无生法忍,大乘作精进,究竟住有悲,

智慧具慧之,诸度为主要。

法施及圣戒,无生起大乘,定悲如实智,六行此为胜。

 

 

 

 

 

 

 

 

 

庚十七

、安立说法分五

辛一

、安立所说法之异门

以经等差别,安立诸明处,是于一切地,安立智者法。

立法及立谛,立理亦立乘,五七四三种,建立假差别。

所谓五明处,皆是大乘种,修多祇夜等,类有差别故。

真如七种相,依之安立谛。

轮转及空相,唯识与依止,邪行亦清净,正行如七种。

安立理及乘,四相及三相,如理作意及,正见果相应,量分辨难思,于四理当知。

正思正见果,择法现等量,亦说不思议,道理有四种。

意乐与说法,加行及资粮,修等分别故,许有三种乘。

心说行聚果,五各下中上,依此三品异,建立有三乘。

 

 

 

 

辛二

、安立其义所知

名事相互间,率尔性中求,此二安立中,如许性中求。

名物互为客,二性俱是假,二别不可得,是名四求义。

一切无缘故,四种清净智,诸地中成办,智者诸利益。

真智有四种,名等不可得,二利为大业,成在诸地中。

系缚之所依,受用种子因,此中心心所,依等种等缚。

住持及受用,种子合三因,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

凡近安立相,凡是自性住,由灭一切相,具慧证菩提。

安相在心前,及以自然住,一切俱观察,至得大菩提。

缘真如智慧,断除二取相,现知粗重身,具慧求尽彼。

若智缘真如,远离彼二执,亦知熏聚因,依他性即尽。

缘真如智慧,无相异而修,现证有无义,谓分别自在。凡夫障真性,普现非清净,

菩萨由除彼,普现清净性。无义及有义,所谓不见见,彼为转依也,欲行故解脱。

大义诸相中,各别现同类,见是中断故,由通晓舍彼。

缘彼真如智,观察无异相,有非有现见,想作自在成。

覆实见不实,应知是凡夫, 见实覆不实,如是名菩萨。

不见见应知,无义有义境,转依及解脱,以得自在故。

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此即净土障,应知亦应舍。

辛三、安立()法菩萨之无量功德

所熟所清净,所得所能熟,清净说之事,诸具慧无量。

应化及应净,应得亦应成,应说此五事,菩萨五无量。


 

 

 

功德品第二十二

 

戊五

、功德品

。此中宣说修持以上净信品乃至觉分品之义的诸菩萨的功德

其义分二

 

一、修行之功德分十七

 

 

庚十七、安立说法分五

辛四、安立(如是说法之果)(传法所得果)

发起菩提心,无生法忍者,无垢眼小乘,漏尽果位及,

圣法得长住,知差别断用,当知住其中,菩萨说法果。

发心及得忍,净眼与尽漏,法住学亦断,受用为八果。

 

 

辛五、安立大乘法及

(归)摄义

所缘为大及,如是修二等,智慧作精进,成善巧方便,

清净修行大,佛之事业大,具此等大故,定说为大乘。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种性信解法,如是而发心,修行布施等,趋入无过地,

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国土,得无住涅槃,胜菩提示彼。

性信心行入,成净菩提胜,如是八种事,总摄诸大乘。

 

 

 

 

 

 

 

 

 

 

 

 

 

 

己二

、赞叹

(之

)功德分二

 

庚一、所赞对境菩萨之分类

初具信解及,增上心清净,有相及无相,无有现行行,

此五于诸地,所谓是菩萨。

信行及净行,相行无相行,及以无作行,差别依诸地。

 

 

 

 

 

 

 

 

庚二

(真实赞叹

)赞叹此五种菩萨的体相分二

一、以

波罗蜜多之大心不退之方式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分

 

一、以菩提欢喜等九类赞叹

(以“于欲无贪三 净” 等九颂宣

于欲无贪三业净,制伏嗔恚求功德,由法不动见深性,具乐菩提菩萨也。

不着及清净,降嗔与勤德,不动并见实,有欲名菩萨。

欲利他及见无害,领受他之损害及,勇毅不放逸多闻,

勤利他者菩萨也。随摄及无恼,耐损并勇力,不放逸多闻,利彼名菩萨。

了知自取之过患,不贪受用不持嗔,瑜伽知因无恶见,极住自宗菩萨也。

厌财及舍欲,忘怨亦勤善,巧相无恶见,内住名菩萨。

具悲住惭愧功德,能受苦不贪自乐,正念为主等持性,

乘不乱者菩萨也。具悲亦起惭,耐苦及舍乐,持念并善定,不舍名菩萨,

除他苦及不令苦,安忍苦及不畏苦,解脱苦不分别苦,领受苦者菩萨也。

除苦不作苦,容苦不畏苦,脱苦不思苦,欲苦名菩萨。

恶恶法喜自性法,呵嗔法而勤善法,定法自在无法迷,

行主法者菩萨也。乐法及性法,呵法亦勤法,自在法明法,向法名菩萨。

受用定学不放逸,将护善法不放逸,于乐于法不放逸,乘不放逸菩萨也。

财制护善乐,法乘于此七,七种不放逸,是故名菩萨。

惭愧不敬愧生过,惭愧不忍愧退失,惭愧散乱愧劣见,

愧入别乘菩萨也。不遂及小罪,不忍退亦乱,小见及异乘,七羞名菩萨。

此生他生以及舍,具行以及得自在,示平等及以大果,菩萨行于作利益。

今世后世舍,起勤亦得通,等说及大果,七摄名菩萨。

 

 

壬二、宣说菩萨之异名

菩萨摩诃萨,具慧明锐胜,佛子佛依处,能胜佛之苗,

 具力及圣胜,商主名称胜,具悲大福德,自在及具法。

应知诸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有慧者,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亦名降伏持,亦名能降伏,亦名降伏芽,

 亦名为勇猛,亦名为上圣,亦名为导师,亦名大名称,

亦名为有悲,亦名大福德,亦名自在行,亦名正说者。

二、从证悟果之菩提的角度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分二

壬一

、真实

以五颂宣说

证妙性善证大义,证诸义以及普证,证诸方便差别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实觉大义觉,一切觉恒觉,及以方便觉,五觉名菩萨。

证我以及证细见,证种种识及一切,非清净分别证因,

由此是谓菩萨也。

随我及小见,及以诸识身,亦于虚分别,四觉名菩萨。

证无证及证随证,证无事及证极生,证无证各别证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证无义及证胜义,证诸义及证一切,所证证依证证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无境及真义,永无亦圆满,亦说不可得,五觉名菩萨。

证当成就及证处,证出胎及证次第,极证及证断疑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成就及处所,胎藏随次现,及以断深疑,五觉名菩萨。

壬二、(其分类) 宣说以十一种了知得菩萨之名

具慧得未得慧及,证极住以及随证,

各别说离戏破慢,有慢慧未熟正熟。

得不得及住,于自亦于他,有说与无说,有慢及慢断。

未熟亦已熟,如此十一种,一切皆能觉,是故名菩萨。


 

科判

颂词

 

 

 

 

 

 

 

 

 

 

 

 

 

 

行住品第二十三

 

戊六

、行为及究竟品分四

 

己一、菩萨之兆相

大悲及爱语,勇毅及伸手,定释甚深意,此等具慧相。

摄受令信解,不退二摄故,由意乐加行,当知有兆相。

内心有怜愍,爱语及勇健,开手并释义,此五菩萨相。

 

 

己二、菩萨投生种种(有情) 身相

菩萨恒常作,诸转轮胜王,由是诸生中,入利益有情。诸地中具慧,出家由授得,

 别由法性得,别示现出家。诸出家类者,具无量功德,如是勤律仪,增胜在家者。

诸地中智者,愿后世乐果,愿此生行善,及愿得涅盘,未净净极净,缘有情意乐。

诸地中具慧,愿及心平等,作有情主宰,聚眷而摄受。

具慧之业及,复又以愿及,三昧及自在,许以彼受生。

菩萨一切时,恒居轮王位,利益众生作,在家分如此,受得及法得,及以示现成,

三种出家分,在于一切地。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

爱果及善根,涅盘欲令得,未净净极净,谓在诸地中。欲乐及平等,增上与徒众,

四心于诸地,摄受一切生。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

 

 

 

 

 

 

 

 

 

己三

、得地之相

(诸菩萨安住之地

)分二

庚一、略说

性相有情及学处,五蕴成就及兆相,释名以及所得者,由彼等为依及地。

 

 

 

 

 

 

 

 

 

 

 

 

 

庚二

、广说分八

辛一

、地之体相

由证胜空性,住业不坏失,由住定极乐,其后生欲界,由是菩提分,回向轮回者,

心无染污者,成熟诸有情,所为意乐生,护离诸染污,一行道相属,无相定一道,

无相任运成,佛土亦极净,此后于有情,令成熟成就,三昧总持等,菩提清净也,

以此等安立,当知地性相。

证空证业果,住禅住觉分,观谛观缘起,无相无功用。

化力净二门,及以菩提净,以此诸所说,立地相应知。

辛二、安立诸十地

补特伽罗

菩提萨埵净见者,极净戒及安住者,无法慢于心染污,清净无差异我慢,

 得一刹那慧及舍,净佛土成熟有情,善巧大力身圆满,善巧示现授灌顶。

初三三行净,次三三慢断,后三觉舍化,第十有四名。

 

辛三、十地中能圆满修学三学之理

由证法性此,增上戒及心,随修增上慧,是智行境二,行知法真如,

 及解无明中,见智行境故,彼二地中有,以诸学及修,别有四种果,

 无相加行等,其中有果一,彼自无加行,及清净佛土,是为果之二,

 成就熟有情,成就定总持,是为圣果也,此四种果等,究竟依四地。

随次依前六,见性修三学,随次依后四,得果有四种。

辛四、无漏五蕴于诸地中如何净修之相

由证得法性,修行戒蕴也,其后修定蕴,及修智蕴也,

 由是于余地,四障及障得,二障中解脱,及修解脱智。

见性净三身,亦在前六地,余地净余二,远离五障故。

 

辛五、安立功德成就及未成就之相

于诸地当知,未成就成就,成就亦复许,未成就成就,

 如何立成就,以作意分别,知故彼自中,无别故当知,

 各别自证故,诸佛之境故,于诸地中修,成就亦难思。

未成就成就,成复未成成,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

应知诸地中,修习及成就,此二不思议,诸佛境界故。

 

 

 

六、得地之兆相分

壬一

、宣说真实兆相

有现相信解,不退及不下,不依他之性,现证一切者,

 一切心平等,无引无贪着,知方便生处,为一切中相。

非无欲心及无贪,无悭吝嗔恚懈怠;无非慈悲之意乐,不为恶慧分别夺;

 慧非散乱乐不夺,不为诸痛苦所损;极善依止善知识,欣求闻法勤供佛;

但凡善知胜方便,正福德摄极广大;由共他作日日中,回向圆满之菩提;

 由生善处常为善,神通功德作游戏;佛子众中住上首,当知是为功德藏。

明信及无劣,无怯亦无待,通达及平等,离偏亦离着。及以知方便,

亦在圣众生,如此十种相,地地皆圆满。有欲无六障,其次无乱慧,

 不漂亦不回,事友及供养,回向将生胜,修善与戏通,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壬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中,具慧之功德,于此观二者,许为五种也。

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


 

 

 

行住

 

己三

、得地之相

(诸菩萨安住之地

)分二

 

 

 

 

 

庚二

、广说分八

 

接近菩提故,见利有情故,生起极喜故,称为极喜地,坏戒离异垢,

无故无垢地,广大法之相,作故发光地,如是菩提分,极烧如光者,

 具彼故彼地,烧二故焰慧,能成熟有情,自心将护故,诸具慧难胜,

 是故难胜地,由依般若度,轮回与涅盘,二者此现前,称为现前地,

 一行道相属,故称远行地,二想不动故,说为不动地,

无碍智善慧,此地善慧也,如云二种法,遍空法云地。

于种种修善,喜故常一切,依故菩萨地,许为所依也。

不畏无量障,于彼等无量,后行增上故,彼中许为地。

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求法持法力,

 作明故名明;惑障智障薪,能烧是焰慧;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

 不住二法观,恒现名现前;杂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相想无相想,

 动无不动地;四辩智力巧,说善称善慧;二门如云遍,雨法名法云。

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

品第

 

二十

辛七、地之释词

 

六、

 

行为

 

及究

 

竟品

 

分四

 

辛八、四种所得地

得地由信解,入诸加行中,证故及诸地,成就等分四。有情信大乘,

 及信小乘者,二者之所求,调伏故智者,四行如经说,随顺而说也。

由信及由行,由达亦由成,应知诸菩萨,得地有四种。

诸度诸觉分,诸通及诸摄,为大亦为小,俱入亦俱成。

 

24:敬佛品第二十四

科判

颂词

 

 

 

 

 

 

 

 

 

 

 

敬佛品第二十四

 

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之方式宣说

于有情具慧,具得及离想,具不离之想,利想向汝礼。能仁解脱障,映覆诸世间,

汝智遍所知,心解向汝礼。有情一切染,无余尽摧毁,断染于有染,具悲向汝礼。

任运及无贪,无着及恒常,安住于诸难,作答向汝礼。所说能所依,能说语及智,

 智慧常无碍,善说向汝礼。由至而知行,以彼语善说,来去及出离,因此向汝礼。

有情若见汝,明知是士夫,见即生净信,事业向汝礼。受住以及舍,示现及转化,

 于定及智慧,获得向汝礼。方便护清净,出离大乘中,极欺诳有情,破魔向汝礼。

自他利中智,断障出离等,教示他外道,不动向汝礼。不护不失念,众中三宽闲,

 破除二染污,摄众向汝礼。遍智行及住,一切中恒常,无非遍智行,真义向汝礼。

于有情所作,汝以不失时,作恒常有义,不忘向汝礼。诸世间昼夜,六时各别见,

 心具大悲者,利意向彼礼。由行以及证,及以智事业,成声闻缘觉,上首向汝礼。

三身大菩提,得诸相一切,除有情疑惑,由是向汝礼。不执亦无过,不净亦不住,

 不动于诸法,离戏向汝礼。成就胜义者,诸地中出生,成诸有情胜,作有情解脱,

德无尽无等,诸世间坛城,现及人天等,普不能见也。

如是以彼法身力,随所化之缘如实,乃至三有界安住,

法身事业相续生。

合心及离心,不离利益心,怜愍诸众生,救世我顶礼。一切障解脱,一切世间胜,

一切处遍满,心脱我顶礼。能遮彼惑起,亦能害彼惑,染污诸众生,悲者我顶礼。

无功用无着,无碍恒寂静,能释一切疑,胜智我顶礼。所依及能依,于言及于智,

说者无碍慧,善说我顶礼。能去及能闻,知行知来去,令彼得出离,教授我顶礼。

众生若有见,知定是丈夫,深起净信心,方便我顶礼。取舍住变化,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净,世尊我顶礼。方便及归依,清净与出离,于此破四诳,降魔我顶礼。

于智亦于断,于离亦于障,能说自他利,摧邪我顶礼。在众极治罚,自无所护故,

 离二染正住,摄众我顶礼。行住一切处,无非一切智,由断一切习,实义我顶礼。

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昼夜六时观,一切众生界,

大悲具足故,利意我顶礼。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业,于一切二乘,最上我顶礼。

三身大菩提,一切种得故,众生诸处疑,能除我顶礼。无着及无过,无秽亦无息,

 无动无戏论,清净我顶礼。成就第一义,出离一切地,于他得尊极,解脱诸众生。

无尽等功德,现在皆具足,世见众亦见,不见人天等。

 

a_1_09_大乘庄严经论释_胜乘妙音.txt · 最后更改: 2021/05/14 23:55 由 kepa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