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释道净 整理 7 稿 qq 973451196 校对 慧清 圆安 狄明利
表 0:总表
科判 |
颂词 |
||||||||||||||||||||||||||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
|
|||||||||||||||||||||||||||
顶 礼 普 贤 如 来 ! |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百种功德饰三身具事业舞, 智悲苍鸣梵天大鼓声阵阵,众生主尊佛法僧众前敬礼。 |
||||||||||||||||||||||||||
邬金海岛莲花茎之上,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灿然妙相随好圆满者,莲师迎入护我意莲海。 |
|||||||||||||||||||||||||||
本来光明无垢中现诸轮涅,无生自性无二本体圆正觉,有无常断来去皆无非戏境, 不缘贤劣取舍无为心性礼。为引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最寂悦意宝洲汇集经续义, 明示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解脱三有甚深圣道大车疏。 |
|||||||||||||||||||||||||||
能 宣 说 诸 法 之 一 论 — — 大 圆 满 心 性 休 息 分 三 : |
一(入造论之初义)分二: |
一者顶礼: |
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散利乐云尊前礼。 |
||||||||||||||||||||||||
二者立宗: |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
||||||||||||||||||||||||||
二 ( 广 说 真 实 论 义 ) 分 十 三 : |
第一品 暇满难得 分四:(表 1) |
甲一(总说暇 满难得)分二: |
甲二(认识暇满 之自性)分二: |
甲三(明确观察能依 所依之自性)分六: |
甲四、回向 本品善根: |
||||||||||||||||||||||
第二品 寿命无常 分五:(表 2) |
甲一、略 说: |
甲二(广说)分十三: |
甲三(劝勉精 进)分三: |
甲四(结 行)分二: |
甲五、回向本 品善根: |
||||||||||||||||||||||
第三品 轮回痛苦 分四:(表 3)(4 表) |
甲一(总说痛 苦自性)分八: |
甲二(分别广 说)分三: |
甲三、思维轮 回痛苦之理: |
甲四、回向本品 善根: |
|||||||||||||||||||||||
第四品 业因果 分四:(表 4)(3 表) |
甲一、略说 本体: |
甲二(广说自性)分 二: |
甲三、结尾: |
甲四、回向本 品善根: |
|||||||||||||||||||||||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分六: (表 5)(3 表) |
甲一、善 知识为 无误引 导者: |
甲二、善 知识为一 切决定胜 之源泉: |
甲三(依止 善知识弃离 恶知识之教 言)分二: |
甲四(远 离恶友 等)分六: |
甲五(了 知取舍后 求悉地之 理)分五: |
甲六、回 向本品 善根: |
|||||||||||||||||||||
第六品 皈依 分三: (表 6)(2 表) |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 之方法: |
甲二(别说真实皈 依)分三: |
甲三、回向本品 善根: |
||||||||||||||||||||||||
第七品 四无量心 分十: (表 7) (2 表) |
甲一、宣说承接 文与修四梵住: |
甲二、宣 说差别: |
甲三、宣说所 缘境之差别: |
甲四(不清净所缘 境之过患)分二: |
甲五、宣说 真实所缘 境: |
||||||||||||||||||||||
甲六、宣 说意相: |
甲七(宣说修 持方法)分四: |
甲八(宣说其 他修法)分七: |
甲九(宣说修行 之果)分十二: |
甲十、回向本 品善根: |
|||||||||||||||||||||||
第八品 发菩提心 分三:(表 8)(4 表) |
甲一、修持诸法根本 之二菩提心: |
甲二(广说真实发 心之理)分十: |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
||||||||||||||||||||||||
第九品 生圆双运 |
第十品 证其不住二边之智 |
第十一品 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 |
第十二品 修等持方便 |
第十三品 任运自成之果 |
|||||||||||||||||||||||
三、宣说究竟末义。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 / 19
表 1:第一品 暇满难得 分四:
科判 |
颂词 |
|||||||||
第 一 品
暇 满 难 得
暇 满 难 得 品 分 四 : |
甲 一 ( 总 说 暇 满 难 得 ) 分 二 : |
乙一、略说暇满难得: |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
|||||||
乙 二 ( 广 说 暇 满 难 得 ) 分 八 : |
丙一、宣 说十八 暇满: |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具足殊胜五自圆。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善师慈摄五他圆,即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 |
||||||||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 理: |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
|||||||||
丙三、劝勉勤于正法: |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
|||||||||
丙四、今当精进之理: |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
|||||||||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
|||||||||
丙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 |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
|||||||||
丙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 |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 |
|||||||||
丙八、以比喻说明暇满难得: |
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颈恰入,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今起当精进。 |
|||||||||
甲 二 ( 认 识 暇 满 之 自 性 ) 分 二 : |
乙一、总说: |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
||||||||
乙 二 ( 别 说 ) 分 六 : |
丙一、宣说相似人身: |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
||||||||
丙二、宣 说中等 人身: |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
|||||||||
丙三、宣 说珍宝 人身: |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
|||||||||
丙四、当思正法之理由: |
故于大德前闻法,如法修持住正法, 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义而住法。 |
|||||||||
丙五、如是思维之功德: |
不久越过三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 |
|||||||||
丙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
何者转生为人时,倘若不勤修善法,则无比其智劣者,如自宝洲空手返,无义虚度暇满身,故当恒修寂灭法。 |
|||||||||
甲三 (明 确观 察能 依所 依之 自 性) 分 六: |
乙一、法之根本为心: |
诸法依赖于自心,心依暇满即缘起, 种种因缘聚合时,当调自心诸法根。 |
||||||||
乙二、应当日夜精勤修法: |
死亡恐怖生无边,贫穷痛苦如雨下,皆从虚度暇满生,故增上生定胜法,由思暇满难得生,昼夜喜悦速勤修。 |
|||||||||
乙三、宣说功德令生欢喜: (此说暇满之功德:) |
面见导师具实义,闻修正法亦具义,今生具义来世果,皆自暇满人身生,故当数数生欢喜。 |
|||||||||
乙四、成办超人善妙之理: |
天等世间众生主,声缘佛子中怙主,获得无死甘露位,亦从胜宝人身生,故赞暇满胜天身,已获人身当生喜。 |
|||||||||
乙五、暇满为诸乘之所依: |
人天之中人易得,无念见谛智慧地,获得人身易成就,深藏金刚乘道果,故说殊胜暇满身,乃为诸乘法所依。 |
|||||||||
乙六、观修难得之方法: |
犹如穷人获胜宝,怀疑畏恐是梦境, 应当欣喜思暇满,成就现后利乐法。 |
|||||||||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
以此妙音甘露语,愿息众生之散乱, 赴往林中断烦恼,疲劳心性今休息。 |
|||||||||
于静林间岩窟美药树,瀑布泻声鲜花舞饰处,久劳此心不动而入定,愿令暇满人身具义住。 于此处亦不见野蛮众,息灭烦恼具足七圣财,祈愿舍离今生此身后,趋至心之国王本来地。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2 / 19
表 2:第二品 寿命无常 分五:
科判 |
颂词 |
||||
第 二 品
寿 命 无 常
寿 命 无 常 品 分 五 : |
甲一、略说: |
如是虽获难得身,然为刹那无常性,若详观察无实质,犹如水泡不可靠,是故日日夜夜中,恒常思维定死亡。 |
|||
甲 二 ( 广 说 ) 分 十 三 : |
乙一、所爱之 身亦是无常: |
此身一切痛苦根,深重烦恼之来源,虽着衣饰花鬘等,美味佳肴供奉之, 然终无常毁坏离,为鹰狐狸豺狼食,舍此爱净常执心,当自今起修妙法。 |
|||
乙二、得梵天 果亦是无常: |
三界圆满善妙主,梵天乐生千眼等,声誉福德威光灿,亦无胜过死主时。 纵成禅定住数劫,业尽之际必死亡,一切天人阿修罗,成就之士持明者, 人间君主平凡众,皆畏死亡生无边(无边众生皆畏死)。 |
||||
乙三、乃变化性故为无常: |
今生无常乌云中,死主跳动闪电舞, 昼夜诸时降变雨,淋湿三地诸苗芽。 |
||||
乙四、器情世界皆为无常: |
器情无常世成坏,七火一水风毁时,大海洲山所围绕,四宝山王亦无常,当思一切定有成,一虚空时诚修法。 |
||||
乙五、以诸佛 佛子示现涅 槃而说无常: |
缘觉弟众佛子中,引导世间诸怙主,宛如晴空中皓月,为诸星鬘所环绕, 巍然朗然坦然现,亦示无常涅槃相,无量教法珍宝日,亦渐隐没当观此。 犹如无实芭蕉树,幻室自身何不灭? |
||||
乙六、以无增唯减而说无常: |
故定死亡然死期,死处死缘皆不定,此寿无增恒衰减,死缘众多生缘微,时不待我当紧迫,自即日起勤修法。 |
||||
乙七、外内皆为无常: |
四大聚合之心室,虽为动念士所饰,亦由因缘所产生,乃坏灭性有为法,犹如旧城无常有,故当迅速修正法。 |
||||
乙八、以比喻说明无常: |
犹如赤风中油灯,刹那无常动摇性,骤然猛烈之死缘,降临自己头上时,不能久住定死亡,故应当下修正法。 |
||||
乙九、终舍一切故为无常: |
眷属受用与亲友,美貌韶华财种姓,皆需弃舍独自亡,无助益者随善恶,尔时依处唯正法,为何今不勤修持? |
||||
乙十、三世均 为无常: |
思维世间前后代,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 未来一切亦复然,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死而修法。 |
||||
乙十一、三有 皆是无常: |
三界地狱至有顶,无一胜过死主者,悉皆无常无实质,不可依靠如车轮。 尤其人世多损害,成多病魔之祸源,兵刃火灾险地毒,猛兽国王与怨敌, 以及盗贼土匪等,摧毁生命坏圆满。 |
||||
乙十二、刹那亦无常: |
纵然无有诸损害,士夫寿命亦流逝,昼夜刹那皆变化,逐渐靠近死主域,犹如江河汇于海,或似日落于西山。 |
||||
乙十三、诸缘 时境皆无常: |
食等生缘虽圆满,尚有如毒生苦时,数多逆缘之危害,岂能不灭诸圆满? 是故无不成死缘,死亡处缘期不定,当弃无义欺世法,诚修死亡无常法。 |
||||
甲三 (劝 勉精 进) 分 三: |
乙一、具足上师窍诀时当修法: |
此时吾得暇满舟,正具上师窍诀桨, 若不精勤渡苦海,更无较此愚痴者。 |
|||
乙二、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 |
何故佛赞珍宝器,净除诸过获正义, 若不成办自他利,则自束缚轮回狱。 |
||||
乙三、于 不听善妙 教诲者生 悲心: |
呜呼如同教诲石,思多世人增厌离,开示不悟讲不解,明日死亡今执常, 贪著轮回无厌心,明知我慢明懂迷,愦闹散乱降惑雨,何时我利此等众? |
||||
甲四 (结 行)分 二: |
乙一、欲越轮回者当观无常 之理: |
于此奉劝欲度过,过患轮回之苦海,成就稀有妙德者,即日思维定死亡,昼夜唯观修无常,反复生厌出离心。 |
|||
乙二、宣说功德: |
彼成现后利乐法,勇猛精进而修持,舍今世断我执迷,总之成就诸妙德,拔出诸过解脱因,急修法根本无常。 |
||||
甲五、 回向本品善根: |
如是法理苍鸣声,发出深益教妙音,愿众散乱执常惑,疲劳心性今休息。 |
||||
犹如梦境漂动诸众生,聚际必散之性无实质,好似过客同路之友伴,愿证无常变化之本性。 士夫寿命消逝如秋云,如电如幻亦如陡坡水,无常不稳变化之本性,愿即日起真实得证悟。 任何具有众多境域财,名声远扬广大功德者,亦是动摇之法无可信,愿众证悟四边之自性。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3 / 19
表 3-1:第三品 轮回痛苦 分四:(总 4 表)
科判 |
颂词 |
||||||||
第 三 品
轮 回 痛 苦
轮 回 痛 苦 品 分 四 : |
甲 一 ( 总 说 痛 苦 自 性 ) 分 八 : |
乙一、略说痛苦: |
如是三界轮回法,无常变故极痛苦, 苦苦变苦及行苦,六趣众生真悲惨! |
||||||
乙二、宣说痛苦之比喻: |
如火猛兽野人中,陷入国王囹圄众, 连续不断受痛苦,仍无解脱时增忧。 |
||||||||
乙三、宣说为 欲所诱之比 喻: |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 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 |
||||||||
乙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 |
天界人趣阿修罗,旁生饿鬼及地狱, 轮回六道如水轮,周而复始苦无边。 |
||||||||
乙五、怨亲不定之理: |
多生累世每有情,皆成亲怨与中等,苦乐利害不可数,父转成母母成妹,妹成自子皆不定,亲友成怨亦无穷。 |
||||||||
乙六、投生无 数痛苦之理: |
若思前生后世业,厌离更为增厌离,自成蝼蚁诸身体,倘若堆集于一处, 则比四宝山王高,哭泣泪水超四洋。堕狱饿鬼时所饮,铜汁脓血不净液, 遍布江河不可比,其余无量如虚空,为欲所断头肢数,世间微尘数不及。 |
||||||||
乙七、纵得梵天乐之果亦 终将受苦之理: |
转畜夜叉鸠盘(槃)荼,腹行等受多苦乐,纵得梵天帝释果,四禅无色七宝地,功德圆满君主位,亦堕恶趣受剧苦。 |
||||||||
乙八、变化之 性故痛苦: |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亦成贫苦可怜仆,如梦富足醒时无, 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维更增厌,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 |
||||||||
甲 二 ( 分 别 广 说 ) 分 三 : |
乙一(迷 基)分 二: |
丙一、宣说三界迷乱 之所依: |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
||||||
丙二、宣说八识聚迷 乱之基: |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
||||||||
乙二 (迷 理) 分 二: |
丙一、了知本面而解脱 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 理: |
心性无变圆成实,法身然以无明执,所生遍计之串习,迷现不净依他起,执著心境自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将证不变心性义,修道无倒圆成实,诣净依他起刹土,弃离有城得休息。 |
|||||||
丙二、以我所执漂泊轮 回受苦之理: |
呜呼难察轮回边,疲惫痛苦三有道,转生何处无微乐,不善业生难忍果,颠倒自现如梦境,各于六趣感受性,无而迷现苦无量,依教略说请谛听! |
||||||||
乙 三 ( 分 类 ) 分 六 : |
丙 一 ( 地 狱 之 苦 ) 分 三 : |
丁 一 ( 热 地 狱 之 苦 ) 分 十 二 : |
戊一、复活地狱之 苦: |
复活炽铁余烬上,众聚互以兵器杀,复活声起苦如前,如是受苦至业尽。寿量人间五十年,四大天王天一日,彼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则为一年,复活一日五百年,自寿五百年受苦。详说彼之细分类,经说此地狱寿量,相当人间之年数,十六万二千俱胝。 |
|||||
戊二、黑绳地狱之 苦: |
黑绳燃锯剖粘合,粘合复剖极痛苦,寿量人间一百年,三十三天之一日,彼天千年狱一日,佛说彼自寿千年,人间一百廿九万,六千十二俱胝年。 |
||||||||
戊三、众合地狱之 苦: |
众合地狱形如马,驼虎狮等山岩间,毁如微尘重复活,铁域中为锤粉碎,极度压榨血不止。寿量人间二百年,即为离诤天一日,双胞欲天二千年,众合地狱之一日,经说自寿二千年,人间俱胝之年数,一零卅六万八千。 |
||||||||
戊四、号叫地狱之 苦: |
号叫地狱火焚叫,沸铁液中受熬苦,寿量人间四百年,乃为兜率天一日,兜率天之四千年,号叫地狱之一日,自寿四千年受苦,等同人间之年数,八千二百九十四,万数四千俱胝年。 |
||||||||
戊五、大号叫地狱 之苦: |
燃铁室中大哀嚎,为火焚烧阎罗打,寿量人间八百年,即是化乐天一日,化乐天之八千年,同此地狱之一日,自寿八千年受苦,即是人间俱胝数,六亿六千与三百,五十五万二千年。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4 / 19
表 3-2:第三品 轮回痛苦 分四:(总 4 表)
第 三 品
轮 回 痛 苦
轮 回 痛 苦 品 分 四 :
甲 二 ( 分 别 广 说 ) 分 三 : 乙 三 ( 分 类 ) 分 六 : |
丙 一 ( 地 狱 之 苦 ) 分 三 : |
丁 一 ( 热 地 狱 之 苦 ) 分 十 二 : |
戊六、烧热地狱之苦: |
烧热铁室诸众生,短矛刺头锤击打,炽热火舌焚全身。人间一千六百年,他化自在天一日,此天一万六千年,烧热地狱之一日,烧热地狱之众生,自寿一万六千年,即是人间俱胝数,五十三亿零八百,四十一万六千年。 |
|||||
戊七、极热地狱之苦: |
极热地狱之众生,炽热双层铁室内,燃火三尖矛刺入,双肩顶出铁片缠,沸液锅中受煮苦。寿量已达半中劫,人间年数不可量,成住坏空一小劫,四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一大劫。 |
||||||||
戊八、无间地狱之苦: |
无间炽燃铁室内,唯闻狱众哀嚎声,火与众生辨不清,如燃油灯烧灯芯,火中剩存微生命,需一中劫久受苦,无余较此更剧苦,故称无间无息狱。 |
||||||||
戊九、彼等之摄义: |
以上所述诸地狱,火焰渐增七倍热, 下者痛苦较前胜,业未尽前受痛苦。 |
||||||||
戊十(孤 独地狱) 分二: |
己一、真实宣说 孤独地狱之苦: |
孤独地狱摄彼中,住于山树与虚空,岩石水火不定处,少数多聚或独居,彼为不同痛苦逼,是故称为孤独狱。 |
|||||||
己二、破斥其他 谬论: |
有谓因此地狱众,寿命短暂少数聚,故称孤独实谬论,岩间恶蝎寿亦长,经说孤独狱五百,比丘午斋集互争。 |
||||||||
戊 十 一 ( 近 边 地 狱 ) 分 二 : |
己一、略说: |
无间地狱之四周,煻煨坑与尸粪泥, 利刃原及无滩河,四四十六近边狱。 |
|||||||
己二 (广 说) 分 六: |
庚一、煻煨坑: |
无间地狱之众生,感觉门开行至外,见妙壕影立即往,坠入没膝煻煨坑,肉皆焚焦骨成白,恢复如初极痛苦。 |
|||||||
庚二、尸粪泥: |
脱离煻煨坑众生,复见爽泥即踏入, 沉于恶臭尸粪泥,为虫金铜铁喙刺。 |
||||||||
庚三、利刃原: |
复见悦原而前往,炽利刃剁身成段。 |
||||||||
庚四、剑叶林: |
抵至悦意森林处,为剑叶林狂风毁。 |
||||||||
庚五、铁柱山: |
此等众生向前行,耳闻悦意山顶上,昔友呼唤循声去,利铁刀锥刺血肉,至顶鹫吸其脑髓。复闻山下呼唤声,下山刀锥向上刺,且为原间具燎牙,炽男女抱极痛苦,并为多犬狼所食。 |
||||||||
庚六、无滩河: |
复见清凉之河流,欣然前往涉入时,热灰没腰焚骨肉,见其两岸狱卒护,此等众生于彼处,数千年中受痛苦。 |
||||||||
戊十二、摆脱此等痛苦之教言: |
灼热剧苦所折磨,如是地狱谁不畏, 三界之苦无有量,知此理者当修法。 |
||||||||
丁二(寒 地狱之 苦)分二: |
戊一、宣说八寒地 狱: |
八寒地狱之众生,寒冷所逼有八种,雪等严寒之诸处,暗中暴风雪冻身,疱起疱裂頞嘶吒,矐矐婆与虎虎婆,裂如青莲如红莲,裂如大红莲伤中,炽燃利喙含生食,乃至业尽方离苦。 |
|||||||
戊二、宣说彼等寿量: |
革萨拉斗二百倍,装满芝麻容器中, 百年取一粒至尽,起疱狱寿余廿倍。 |
||||||||
丁三、摆脱地狱痛苦之教言: |
为离一切地狱界,诸具心者当精进。 |
||||||||
丙二 (饿 鬼之 苦) 分 三: |
丁一、住 界饿鬼: |
饿鬼住界与空游,身大腹宽手足微,口如针眼喉腔细,不得饮食饥渴逼。 见花药树等即枯,境不悦意食呕物,虽见饮食亦被护;内障腹部燃烧火, 口中喷火冒浓烟;共障饿鬼极贫穷,恐怖受害无依怙,痛苦逼迫处惨境。 |
|||||||
丁二、空 游饿鬼: |
空游饿鬼诸鬼魔,罗刹药叉鬼王等,业力神变无碍行,常造种种损害事, 散播疾病夺色泽,断除他人之寿命。人间一月彼一日,饿鬼自寿五百年, 人间年数一万五,阎罗世界受痛苦。 |
||||||||
丁三、劝勉不贪三有勤修正法: |
知此生厌苦性理,具智慧者为解脱, 弃离喜爱三有心,必定修持寂灭法。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5 / 19
表 3-3:第三品 轮回痛苦 分四:(总 4 表)
第 三 品
轮 回 痛 苦
轮 回 痛 苦 品 分 四 :
甲 二 ( 分 别 广 说 ) 分 三 : 乙 三 ( 分 类 ) 分 六 : |
丙三 (旁 生之 苦) 分 二: |
丁一、痛 苦之理: |
海居旁生四洋中,互相啖食苦无量,住于黑暗洲海处,畏食寒热饥渴恼。 散居人间鸟兽等,猎人侵害各自损,牛马驼驴山羊等,役使殴打苦无边, 因肉皮骨而遭杀,感受痛苦无边际。 诸龙苦乐日夜半,午前午后乐变苦,有处降下热沙雨,有者无友孤贫逼, 共愚畏惧大鹏等,具有多种多样苦。寿亦不定有一日,经说龙王等住劫。 |
|||
丁二、劝勤修法: |
思维此理欲解脱,旁生界者为利乐, 昼夜精进而修持,增上决定胜妙道。 |
|||||
丙 四 ( 人 类 之 苦 ) 分 三 : |
丁一、总说受 八苦之理: |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一苦未消一苦至,食用杂毒食变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即是三大根本苦,生老病死怨憎会, 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 |
||||
丁 二 ( 别 说 八 支 分 苦 ) 分 八 : |
戊一、生 苦: |
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 七至廿六七日间,形成根肢汗毛等,乃至三十六七日,体力增大且能动, 后束缚于骨穴中,业风所感倒头生,险死苦如众合狱,生后接触如剥皮, 倘若为之作沐浴,则如宝剑刺肉瘤。 |
||||
戊二、老 苦: |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不堪赞毁依手杖,食难消化体温失,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如童脆弱无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 |
|||||
戊三、病苦: |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内心悲伤意不悦,外境受用不称心,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 |
|||||
戊四、死苦: |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 |
|||||
戊五、怨憎会苦: |
如是怨憎会痛苦,遭受不悦害恐怖。 |
|||||
戊六、爱别离苦: |
慈爱对境相别离,内心忧伤悲哀泣, 意不欢喜之根源,追忆优点贪所恼。 |
|||||
戊七、求不得苦: |
所欲不遂之痛苦,事不成故心刺痛, 感受贫穷可怜苦,饥渴逼迫如饿鬼。 |
|||||
戊八、近取蕴苦: |
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 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 |
|||||
丁三、劝诫为摆脱人间痛苦勤修正法: |
如是一切人世间,苦因果故无安乐, 为脱此苦思善道,当求解脱轮回法。 |
|||||
丙五(非天之 苦)分二: |
丁一、无乐之理: |
诸非天亦无乐时,无义战争起嗔恨, 嫉妒天福不堪忍,沙场百般受痛苦。 |
||||
丁二、劝勉精进修法: |
故求善妙寂灭众,当速修持解脱法。 |
|||||
丙 六 ( 天 人 之 苦 ) 分 四 : |
丁一、死堕之苦: |
欲天处苦亦无量,放逸欲醉与死堕,花鬘枯萎不喜垫,为诸亲友所舍弃,见后生处生畏惧,天界七日难忍受。 |
||||
丁二、投生之 苦: |
梵天等处之色界,四禅诸天之众生,往昔业尽堕下有,感受变苦而苦恼, 无色寂止业已尽,见后投生具行苦,虽得善趣不可靠,善缘者当修解脱。 |
|||||
丁三、有漏乐苦: |
贪轮回乐诸众生,如爱火坑受苦已。 |
|||||
丁四 (当 修解 脱法 之摄 义) 分 四: |
戊一、若不修法不得解脱 之理: |
如是解脱依自己,释尊已示解脱法,他众骤时不能度,如眠醉梦无他遣。若能佛菩萨悲光,早令轮回成空无,是故今披精进铠,时至踏上解脱道。 |
||||
戊二、从前未被调化故若 不精勤不得解脱之理: |
昔日无数佛陀尊,如我未能被化众,漂于苦性有旷野,若如既往不勤修,反复感受六趣苦,诸位于此当深思。 |
|||||
戊三、大悲不度无缘恶业 者之教言: |
轮回苦如空无边,如难忍火种种境,忍受非处呵责处,放逸无愧不知惭,如此无缘恶劣众,岂有大悲度化时? 经说佛方便事业,所化清净因缘生。是故当知己罪过,诚心忆念轮回苦,我与诸众为解脱,踏入寂灭正道中。 |
|||||
戊四、虽说痛苦亦不生厌 之理: |
微苦尚且不堪忍,难忍有苦何堪言?虽已如是作开示,然却毫不生厌离,我心真如巨铁球,或如石头无有心。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6 / 19
表 3-4:第三品 轮回痛苦 分四:(总 4 表)
第三 品
轮回 痛苦
轮回 痛苦 品分 四: |
甲三、思维轮回痛苦之理: |
轮回难忍具苦蕴,根本随眠诸烦恼,多种痛苦之来源,若是有心知理者,谁人于此增贪欲?故当迅速超三有。 |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
以此乐源法喜宴,愿三有城诸众生, 享受喜乐除众苦,疲劳心性今休息。 |
|
愿为地狱等世火逼者,前往缓流清凉之天湖,珠宝珍珠钏镯之光芒,饰面天界之中获菩提。如是愿诸饿鬼与旁生,非天人天同缘之有情,已得善趣一切喜乐后,获得离尘寂灭菩提果。愿诸禅天众生行善法,四无色界众亦醒寂止,圆满究竟福慧二资粮,获如怙主无量光佛果。我愿以此殊胜善良心,引导三有众至最寂位,日夜精勤究竟自他利,获得相好无边怙主果。 |
(上接第 12 页)表 5-3: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分六:(总 3 表)
第五 品
依止 善知 识
依止 善知 识品 分 六: |
甲五 (了 知取 舍后 求悉 地之 理) 分 五: |
乙四(分 别之次 第)分 六: |
丙四、作回向: |
不缘诸法自心性,不缘心性法界性, 如是境界中安住,如幻性中作回向。 |
丙五、宣说功 德: |
以此可除诸违缘,圆二资粮离二障,心生无量加持悟,急生出离无我执,现有现师成所愿,安乐临终现光明,中阴解脱圆二利,故当勤修上师法。 |
|||
丙六、修持之理: |
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 |
|||
乙五 (功 德)分 二: |
丙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 故当依师: |
欲求遍德云聚中,所降三地甘露者, 当依胜德财根本,具足大悲上师尊。 |
||
丙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
为息无始时串习,以及意惑而求法, 如同善财与常啼,无有厌倦依上师。 |
|||
甲六、回向本品善根: |
利行帝释琵琶声,善缘者闻成甘露, 令依恶师邪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
|||
祈愿因依颠倒恶知识,长久沉于三有众多罪,自心疲惫不堪诸有情,诣至大乐佛陀之尽地。愿诸小乘根基心低劣,唯一自寻寂乐之道者,悉皆追随佛子之足迹,趋入大乘圣道成佛果。诸佛金身如同满月轮,人天群星之中极庄严,利乐白光遣除惑恼热,愿诸众生获得彼功德。 |
(上接第 13 页)表 6-2:第六品 皈依 分三:(总 2 表)
第六品 皈依
一切大 乘道之 前行或 基础皈 依品分 三: |
甲二 (别说 真实皈 依)分 三: |
乙三(皈 依之利 益)分 七: |
丙四、蒙受善法天尊护佑之 利益: |
自成二利众皆喜,终成众生之依处, 作为有情之至亲,故得三身之财富。 |
丙五、具有无量之利益: |
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 |
|||
丙六、诸德所依之利益: |
诸妙功德之根本,智者谁人不依之? |
|||
丙七、遣除有寂衰败之利益: |
百倍诚信而顶礼,弃罪趋寂众至亲, 皈依恩赐三界福,利乐源泉如意树。 |
|||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
赞扬大乐胜德故,诸众谨持正士行, 愿依罪业劣境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
|||
以此寂灭正法甘露雨,愿众心之善妙皆增上,恒时享受佛果如意云, 具有殊胜解脱之智慧。祈愿十方所有世界中,一切善逝普降法甘霖, 佛子以利乐光照有情,三恶趣处皆空成正觉。愿于无有导师世盲众, 普传三宝一切诸功德,令彼皆入解脱之正道,无余成就佛陀之果位。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7 / 19
表 4-1:第四品 业因果 分四:(总 3 表)
科判 |
颂词 |
|||||||||
第 四 品
业 因 果
业 因 果 品 分 四 : |
甲一、略说本体: |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
||||||||
甲 二 ( 广 说 自 性 ) 分 二 : |
乙 一 ( 修 世 间 之 法 ) 分 三 : |
丙一、略说: |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
|||||||
丙 二 ( 广 说 ) 分 三 : |
丁 一 ( 所 依 ) 分 十 : |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 阿赖耶识: |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
|||||||
戊二、识积业之方 式: |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
|||||||||
戊三、宣说识位: |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一缘阿赖耶分位,明现然不执著彼,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
|||||||||
戊四、各位之识: |
串习此等转三界,三门迷乱痛苦因。 |
|||||||||
戊五、宣说三界以何 者为主: |
欲界七识聚为主,色界阿赖耶识主,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其余二者随眠附,当知各地所具之。 |
|||||||||
戊六、融入方式: |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境根识渐入意,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做梦,种种破立无而现,从中觉醒六识聚,趋入外境而造业,夜以继日如是现。 |
|||||||||
戊七、各自分类: |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
|||||||||
戊八、无色界心依四 名蕴之理: |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
|||||||||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 界之心: |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
|||||||||
戊十 (欲 界识 一异 之理) 分三: |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 理: |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
||||||||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
|||||||||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
|||||||||
丁 二 ( 能 依 ) 分 二 : |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
||||||||
戊 二 ( 宣 说 不 善 业 ) 分 二 : |
己一、宣说分基: |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
||||||||
己二(宣说 分类)分三: |
庚一、身业: |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
||||||||
庚二、语业: |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
|||||||||
庚三、意业: |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
|||||||||
丁三 (果 报)分 三: |
戊一、略说自性: |
境心意乐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报, 异熟果与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
||||||||
戊二(各自分 类)分四: |
己一、异熟果: |
小品不善转旁生,中品不善转饿鬼, 大品不善堕地狱,感受异熟之苦果。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8 / 19
表 4-2:第四品 业因果 分四:(总 3 表)
第 四 品
业 因 果
业 因 果 品 分 四 : 甲 二 ( 广 说 自 性 ) 分 二 : |
乙 一 ( 修 世 间 之 法 ) 分 三 : |
丙二 (广 说) 分 三: 丁三 (果 报) 分 三: |
戊 二 ( 各 自 分 类 ) 分 四 : |
己二(等 流果)分 二: |
庚一、同行等流果: |
等流分二同行果,经说所行同其果。 |
|||||||
庚二、感 受等流 果: |
佛说感受等流果,虽已获得诸善趣,亦成短寿多病者,资具贫乏敌共用,夫妻丑陋成怨仇,多遭诽谤受他欺,眷仆恶劣不和睦,所闻粗言成诤语,语言无力辩才微,贪欲强烈不知足,不求饶益他害处,极为狡诈具恶见,十恶依次各具二,此为感受等流果。 |
||||||||||||
己 三 、 增 上 果 : |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净依他起即时,杀生环境极贫瘠,树叶花果饮食等,力微损寿难消化。不与取生畏惧处,庄稼果实不成熟,常遭霜雹饥灾荒。邪淫生于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境,狭窄悲惨不悦意。妄语生于畏不合,财富不稳受欺境。离间语业所生处,深渊狭谷悬崖等,凹凸难行不悦境。粗语生于盐碱地,瓦砾荆棘枯树干,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绮语生处果不熟,不长稳住季颠倒。贪心生处果等少,糠多见贤时节变。害心生处稼苦辣,王蛇盗匪野人等,自然灾害众多境。 邪见生处无宝源,药树花果极鲜少,无有依怙无亲友。 |
||||||||||||
己四、士用果: |
不善业之士用果,所作增上生痛苦。 |
||||||||||||
戊三、彼等摄义: |
总之自性十不善,何人行此如服毒, 以大中小生剧苦,当勤弃之如怨仇。 |
||||||||||||
丙三 (断 除之 理)分 三: |
丁一、善趣之因: |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
|||||||||||
丁二、十善之果: |
小品转生于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
||||||||||||
丁三、取舍之教言: |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后世转善趣,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
||||||||||||
乙 二 ( 修 寂 灭 之 法 ) 分 六 : |
丙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 |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后,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
|||||||||||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 性: |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圣无漏,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
||||||||||||
丙三、作解 脱因之理: |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众生皆具如来藏,客尘所遮之壳中,本具光明法界灯,身智无合无离法,自即具足任运成。勤修空性大悲藏,获得所谓菩提名,利乐一切有情众。 虽如空日本自生,然为客惑云障蔽,如梦三有中受苦,为遣二障当精进。 偶然迷现六趣相,以业习气如梦幻,无前无后无而现,本具自成光明智, 纵然恒有今未见,如眠不见自住处,勿执无义遍计法,修炼光明之心性, 自在成办自他利。) |
||||||||||||
丙四、觉醒 佛性得解脱 之理: |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已,现见无垢法相日。 |
||||||||||||
丙五 (别 说同 分善 业)分 三: |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 理: |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
|||||||||||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
||||||||||||
丁三(宣说 果)分二: |
戊一、略说: |
入道十善果异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
|||||||||||
戊二(广说) 分九: |
己一、异 熟果: |
以行小中大品善,暂成人天终定胜。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9 / 19
表 4-3:第四品 业因果 分四:(总 3 表)
第 四 品
业 因 果
业 因 果 品 分 四 : |
甲 二 ( 广 说 自 性 ) 分 二 |
乙 二 ( 修 寂 灭 之 法 ) 分 六 : |
丙 五 ( 别 说 同 分 善 业 ) 分 三 : |
丁 三 ( 宣 说 果 ) 分 二 : |
戊 二 ( 广 说 ) 分 九 : |
己二、等流果: |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杀得长寿,断除偷盗受用丰,断除邪淫夫妻和,无有一切诸怨敌。断除妄语不遭谤,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恶语言适宜,断除绮语众悦耳。断除贪心果知足,断除嗔心具慈心,断除邪见具正见。 |
|
己三、增上果: |
增上果生圆满境,食易消化药力大,净处药等具美味,他人不欺离畏害,众人和合得胜乐,随季成熟丰收果,地平严饰清凉池,鲜花果实皆繁茂,叶果药等具美味,资源富饶具亲友。 |
|||||||
己四、士用果: |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办诸所愿。 |
|||||||
己五、六度之果: |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
|||||||
己六、四无量之 果: |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 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 |
|||||||
己七、二谛之果: |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
|||||||
己八、善恶分别 之果: |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
|||||||
己九、甚深缘起 之果: |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
|||||||
丙六 (破 他宗 之邪 分 别) 分 四: |
丁一、破谤因果: |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 |
||||||
丁二、破斥空见: |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此等说法真可笑! 此乃最重断见者,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
|||||||
丁三、破有顶具识: |
若是虚空何需修,否则虽修徒无益,修无所有若解脱,虚空识派亦成佛。承许修亦成因果,故当舍弃此恶道。 |
|||||||
丁四、宣说真实业果: |
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方便智慧任运成,依现无性之业果,修现无性之道故,获得现无自性果,现无自性而饶益,现无自性之有情。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 |
|||||||
甲三、结尾: |
此乃无余而断除,三有一切因果行,当行解脱之因果,速成增上胜菩提。 |
|||||||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
如是大乐法甘霖,令众心田二资盛, 于此业惑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
|||||||
今从导师所开法门中,撷取甚深意义此珍宝,为利他众谨慎而撰著,以此愿众获得胜菩提。 意虚空中烦恼之群星,闪烁非理作意之白光,愿以广大福德之阳光,湮没彼光升起智慧日。 愿诸众生所愿如意成,越过业与烦恼之大海,愿恒享受圆满之妙法,愿于无勤之中善自增。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0 / 19
表 5-1: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分六:(总 3 表)
科判 |
颂词 |
|||||||
第 五 品
依 止 善 知 识
依 止 善 知 识 品 分 六 : |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
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 |
||||||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
|||||||
甲 三 ( 依 止 善 知 识 弃 离 恶 知 识 之 教 言 ) 分 二 : |
乙一、略说: |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 |
||||||
乙 二 ( 广 说 ) 分 三 : |
丙 一 ( 上 师 之 法 相 ) 分 八 : |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
|||||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
|||||||
丁三、 殊胜 法相: |
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
|||||||
丁四、 以比 喻赞 颂: |
具足无边功德者,一切众生之至亲,于此略赞善知识,令渡有海大舵手,令入正道大商主,遣除衰败如意宝,熄业惑火甘露水,清凉法雨妙雨云,令众生喜大天鼓,除三毒疾大药王,一切有情安乐源,犹如茂盛摩尼树,遣愚痴暗大明灯,自成众愿妙宝瓶,大慈日光无有量,除恼利乐皓月光。 |
|||||||
丁五、相合意义而赞颂: |
密意广如净虚空,光明等持如星辰,智悲无量如大海,悲心奔腾如瀑布,不外散乱如雪山,毫不动摇如山王,住有不染如莲花,等慈爱众如父母,功德无量如宝藏,引导世间如佛陀。 |
|||||||
丁六、摄义: |
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事业广大任无量,如众所依之大地。 |
|||||||
丁七、视上师胜过佛陀: |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
|||||||
丁八、依师之功德: |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
|||||||
丙二 (依 师之 方式) 分二: |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 喻: |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
||||||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 师: |
上师明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
|||||||
丙 三 ( 弟 子 之 法 相 ) 分 二 : |
丁一 (应 舍弟 子之 法相) 分二: |
戊一、劣法器弟 子之法相: |
劣缘弟子诸过根,无信惭愧悲心微,种姓行为缘皆卑,妄念业惑五毒粗,混淆善恶法非法,违犯学处破戒律,不守誓言无对治,愚痴慧浅难知足,增长嗔心多粗语,师作野兽法麝香,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 |
|||||
戊二、未观察之 过失: |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
|||||||
丁二 (应 摄弟 子之 法 相) 分十 二: |
戊一、贤善弟子 之法相: |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
||||||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
|||||||
戊三、勿令师不 喜所作当请示: |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
|||||||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 |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
|||||||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1 / 19
表 5-2: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分六:(总 3 表) (表 5-3:见 第 7 页)
第 五 品
依 止 善 知 识
依 止 善 知 识 品 分 六 : |
甲三 (依 止善 知识 弃离 恶知 识之 教 言) 分 二: |
乙 二 ( 广 说 ) 分 三 : |
丙 三 ( 弟 子 之 法 相 ) 分 二 : |
丁 二 ( 应 摄 弟 子 之 法 相 ) 分 十 二 : |
戊六、断除意之 邪分别念: |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
|
戊七、观察己 过恒敬上师: |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
||||||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
||||||
戊九、修持正知 正念不放逸: |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
||||||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
||||||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
||||||
戊十二、如是而 行之功德: |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
||||||
甲 四 ( 远 离 恶 友 等 ) 分 六 : |
乙一、弃离恶 知识之教言: |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贪图今生弃后世, 传法亦成非法因,(传法亦同旁生种,)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
|||||
乙二、弃离造 罪之亲友: |
亦当弃离罪恶友,愈亲近彼愈增罪,灭善降下烦恼雨,阻塞善道恶趣梯, 诽谤正士嗔白法,赞叹劣者依黑法,赞扬同行不善者,恒时将其引入于, 邪道恶趣中之故,具慧眼者当远离。 |
||||||
乙三、弃离 恶知识恶友 之利益: |
远离恶友恶知识,今来世乐成妙德,获解脱道恒增善,永远不见恶劣者, 亲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赐加持。安祥而逝趋善趣,具彼不可思议德。 |
||||||
乙四、彼等之 摄义: |
恒依正士与善友,以此增上诸善业,灭尽罪惑止过患,成就增上决定胜, 现世安乐后得果,成人天师恒具义。 |
||||||
乙五、依止善 知识(善友) 之教言: |
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 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 |
||||||
乙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
以此无偏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利他无量成所愿。 |
||||||
甲五(了知 取舍后求悉地之理 )分 五: |
乙一、修法: |
如何观修祈祷师?平时积资与净障,昼观顶上夜心间,随信观想根本师, 本尊空行无有别,相好严饰四周绕,空行勇士传承师,意供祈求赐所欲。 |
|||||
乙二、念诵法: |
师名梵语前加嗡,后加啊吽所欲咒。 |
||||||
乙三 (修 事 业) 分 三: |
丙一、 息增 怀诛 业: |
若息病魔罪障者,观想一切放白光,遣除违缘获悉地; 欲增寿德财等者,观想黄光降愿雨;自在招引等怀业,观想红光铁钩状; 制伏魔障等诛业,观想青光兵刃状,千辐火聚轮摧之。 |
|||||
丙二、结行: |
咒声震动三千界,成就事业修生次。 后摄无缘空性中,须臾放松作回向。 |
||||||
丙三、验相: |
现各事业之验相,此乃深道大乐海。 |
||||||
乙四 (分 别之 次第) 分六: |
丙一、观想对境: |
赎死除障病魔时,观想前方虚空中,无畏狮子莲座上,师佛无二露笑容,为诸菩萨与空行,传承上师所围绕,六道债主可怜客,三世父母轮回众。 |
|||||
丙二、净增甘露: |
自心吽字顶上出,变勇士持剑托巴,自身眉间处斩断,臵于骷髅三灶上,内满身骨及血肉,降下甘露下燃火,托巴量等三千界,其中充满妙甘露。 |
||||||
丙三、布施宾客: |
自心化现无数士,同持托巴洒甘露,令诸息客皆欢喜,圆满资粮获悉地,有客生喜还宿债,令害魔喜遣违缘,诸众皆大欢喜光,照射自己去疾病,魔障逆缘皆灭尽,赎死获得二成就。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2 / 19
表 6-1:第六品 皈依 分三:(总 2 表) (表 6-2:见 第 7 页 )
科判 |
颂词 |
||||||||||||
第 六 品
皈 依
一 切 大 乘 道 之 前 行 或 基 础 皈 依 品 分 三 : |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
|||||||||||
甲 二 ( 别 说 真 实 皈 依 ) 分 三 : |
乙 一 ( 因 皈 依 ) 分 四 : |
丙一、皈 依之人: |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
||||||||||
丙二、皈依时间: |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
||||||||||||
丙 三 ( 皈 依 对 境 ) 分 二 : |
丁一、总说共不共皈依 境: |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
|||||||||||
丁 二 ( 别 说 因 皈 依 境 ) 分 三 : |
戊一、总说三宝: |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
|||||||||||
戊 二 ( 别 说 法 宝 ) 分 二 : |
己一 (教 法)分 二: |
庚一、因法: |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
||||||||||
庚二、 果法: |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
||||||||||||
己二 (证 法) 分 四: |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
|||||||||||
庚二、宣说十地: |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
||||||||||||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
||||||||||||
庚四、宣说五道: |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
||||||||||||
戊三、别说僧宝: |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
||||||||||||
丙四 (真实 皈依) 分三: |
丁一、皈依境: |
观所缘境虚空中,尤许上师佛尊主。 |
|||||||||||
丁二、皈依方法: |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我与诸众敬合掌,直至菩提为利他,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
||||||||||||
丁三、放摄光芒: |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
||||||||||||
乙 二 ( 果 皈 依 ) 分 四 : |
丙一、宣说皈依境: |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
|||||||||||
丙二、真实皈依法: |
世俗皈依道用后,当知一切皆自心,实无能所皈依故,入定真如境界中,执著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
||||||||||||
丙三、宣说后得: |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
||||||||||||
丙四 (皈 依学 处) 分 二: |
丁一 (因皈 依学 处)分 四: |
戊一、不舍三宝: |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
||||||||||
戊二、不欺应供: |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
||||||||||||
戊三、皈依三宝之戒: |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
||||||||||||
戊四、以信供养: |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
||||||||||||
丁二(果 皈依学 处)分 二: |
戊一、真实学处: |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 |
|||||||||||
戊二、失毁之因: |
相似舍因超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
||||||||||||
乙三 (皈依 之利 益)分 七: |
丙一、救护诸世之利益: |
见他依处皆欺惑,更加诚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离畏,何有胜彼之利乐? |
|||||||||||
丙二、圆满二资之利益: |
清净诚信心田上,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长善法界苗芽,成熟圆满佛庄稼。 |
||||||||||||
丙三、无量功德之利 益: |
如法行善知惭愧,具有正念不放逸,获得诸多之功德,心现总持云智日,梦中亦见不离此,忆念宿世种财饰。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3 / 19
表 7-1:第七品 四无量心 分十:(总 2 表)
科判 |
颂词 |
||||
第 七 品
四 无 量 心
第 七 四 无 量 心 品 分 十 : |
甲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 |
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开悲花, 喜心凉荫舍净水,为利众生修自心。 |
|||
甲二、宣说差别: |
若与解脱道脱离,则四梵住三有因,灭道所摄此四者,越过有海四无量。 |
||||
甲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 |
缘无量众为有缘,周遍法性为无缘。 |
||||
甲四(不清净所缘 境之过患)分二: |
乙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 |
不清净之所缘境,有缘之故梵天因。 |
|||
乙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
此为无缘入解脱,具悲心者当修学。 |
||||
甲五、宣说真实所缘境: |
不具快乐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对境。 |
||||
甲六、宣说意相: |
许相得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 |
||||
甲 七 ( 宣 说 修 持 方 法 ) 分 四 : |
乙 一 ( 修 舍 无 量 心 ) 分 十 三 : |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
||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 |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
||||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
||||
丙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 量心: |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回报利益岂应理? 中者亦成亲非亲,利益损害不一定,贪恋嗔恨不应理。 |
||||
丙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 |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 |
||||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
||||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
||||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
||||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
||||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
||||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无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
||||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
如是舍心之修量,生起深寂之证悟。 |
||||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
||||
乙二 (修 慈无 量心) 分五: |
丙一、增上慈心: |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
|||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
||||
丙三、慈心之证相: |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
||||
丙四、无缘之慈心: |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
||||
丙五、修慈心之果: |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
||||
乙三 (修 悲无 量 心) 分 七: |
丙一、思维众生痛苦: |
慈心周遍众生后,如心不忍父母苦, 思维一切众生苦,生起强烈大悲心。 |
|||
丙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 法: |
我之大恩诸父母,为我而造诸罪业,遭受寒热与饥渴,残害役使所逼迫,溺于生老病死河,受多种苦真悲惨! |
||||
丙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 |
无欲解脱寂灭心,无示正道善知识, 漂于轮回诚可悲,现见此等岂忍舍? |
||||
丙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 |
故当诚心而思维,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瞬间远离一切苦。 |
||||
丙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 |
修习悲心之证相,无法堪忍众生苦。 |
||||
丙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 |
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 |
||||
丙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
果离损恼心堪能,成就本来清净性。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4 / 19
表 7-2:第七品 四无量心 分十:(总 2 表)
第 七 品
四 无 量 心
第 七 四 无 量 心 品 分 十 : |
甲七 (宣 说修 持方 法) 分 四: |
乙四 (修 喜无 量 心) 分 六: |
丙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 |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
|
丙二、修喜无量心之所 缘境: |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 |
||||
丙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 |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
||||
丙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 |
后修无缘静虑喜。 |
||||
丙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 |
三门任运成寂乐。 |
||||
丙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
||||
甲八 (宣 说其 他修 法)分 七: |
乙一、反复观修: |
如是修后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执。 |
|||
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 |
修慈若贪众如亲,修悲除苦因果执。 |
||||
乙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 |
悲心微弱若有缘,以无缘喜除忧患。 |
||||
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 |
修喜心若极散乱,以修大舍离亲怨。 |
||||
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 |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前慈等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 |
||||
乙六、轮番修法: |
修极稳固瑜伽士,顺逆轮番顿超修。 |
||||
乙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
依此增进新证悟,较极稳固更稳固。 |
||||
甲 九 ( 宣 说 修 行 之 果 ) 分 十 二 : |
乙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 |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 |
|||
乙二、等流果之利益: |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乐离违品。 |
||||
乙三、增上果之利益: |
转生悦意喜乐境,众生和合财富裕。 |
||||
乙四、士用果之利益: |
四无量心更增上,任运而成自他利。 |
||||
乙五、修慈心之利益: |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 获得大圆镜智慧,相好严饰报身相。 |
||||
乙六、修悲心之利益: |
依悲无贪得法身,现前妙观察智慧, 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 |
||||
乙七、修喜心之利益: |
依喜无有嫉妒心,获得报身成作智, 幻化种种不定相,任运成身即事业。 |
||||
乙八、修舍心之利益: |
修习舍心无慢痴,现前平等性智慧, 以及法界性智慧,离戏法性本性身。 |
||||
乙九、赞颂功德: |
慈等功德无边际,无等人天导师赞。 |
||||
乙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 |
皈依余师为劣道,持四无量此正道, 趋向解脱无垢染,三世诸佛前后迹。 |
||||
乙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 |
因乘承许如种芽,方便智慧生二身,果乘承许身二障,遣除依缘悲方便,实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实修。 |
||||
乙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
经说无始善种子,未作本来即存在,密许本来具三身,遣除客障显密同,总之经续诸道一,诸成就者说内外,是故佛子后学者,当勤修持四无量。 |
||||
甲十、回向本品善根: |
如是寂性之善说,尽除众生心污垢, 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
||||
犹如秋季满月饰天空,此法完美无缺明月光,启开百倍信心之睡莲,愿以此光照耀诸众生。 净心山王利乐海环绕,四周四无量心四洲饰,美妙世界善资铁围山,愿成有情生存之根本。 三地游舞寂静云朵中,闪电降下稀有善资雨,发出悦耳四无量苍鸣,祈愿利乐无边后代众。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5 / 19
表 8-1:第八品 发菩提心 分三:(总 4 表)
科判 |
颂词 |
||||||||||||
第 八 品
发 菩 提 心
趋 入 佛 子 如 海 行 之 发 殊 胜 菩 提 心 品 分 三 : |
甲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 |
如是善修无量者,修诸法根二觉心。 |
|||||||||||
甲 二 ( 广 说 真 实 发 心 之 理 ) 分 十 : |
乙一 (宣 说菩 提心 利 益) 分 六: |
丙一、从三有引向寂灭: |
脱离烦恼三有海,遣除一切畏忧罪, 摧毁业与痛苦行,引导众生趋寂灭。 |
||||||||||
丙二、成为世间之福田: |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 |
||||||||||||
丙三、增上善根: |
余善果劣将殆尽,发心摄善不尽增, 犹如水入澄清海,良田庄稼极茂盛。 |
||||||||||||
丙四、为诸法之根本: |
诸法根本大悲心,于世间亦多乐果, 寂灭自性大觉因,故当勤发珍宝心。 |
||||||||||||
丙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 光明: |
此心增福如意瓶,治愈众疾之妙药,智慧日轮除恼月,亦如虚空无垢染,功德无量如群星,恒时利乐之自性。 |
||||||||||||
丙六、功德广大: |
菩提心之福德云,不可思议无有量, 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 |
||||||||||||
乙二 (宣说 菩提心 之本 体)分 七: |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 心: |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
|||||||||||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
愿心本体四无量,行菩提心许六度。 |
||||||||||||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
何人俱胝数劫中,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愿发心。 |
||||||||||||
丙四、相应之比喻: |
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 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 |
||||||||||||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
行心利益更无量,真实行持遍布故, 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 |
||||||||||||
丙六、圆满资粮之理: |
三大劫等诸说法,义为速圆或久圆,一生解脱依智力,方便精进及胜智,以此三者而修持,则有无上广大力。 |
||||||||||||
丙七、当生欢喜之理: |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何况利他菩提心,前无新生当欢喜。 |
||||||||||||
乙 三 ( 发 心 仪 轨 ) 分 三 : |
丙 一 ( 前 行 ) 分 二 : |
丁一 (积 顺 缘) 分 六: |
戊一、受戒之对境: |
菩提心从上师生,如摩尼宝降所欲。 |
|||||||||
戊二、清净法器: |
无过功德圆满师,为令弟子生欢喜,当说轮回之过患,以及解脱利益等,初中后之诸善法,赞颂无边菩提心。 |
||||||||||||
戊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 |
悦意供品严饰处,陈设佛像等所供。 |
||||||||||||
戊四、幻化会供: |
观想遍满虚空界,如海云聚佛菩萨。 |
||||||||||||
戊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 |
观想彼临极应理,此为自心清净力, 智悲尊主大悲力,佛说如意成所愿。 |
||||||||||||
戊六、迎请沐浴佩饰: |
合掌手捧鲜花后,请住供沐衣饰等。 |
||||||||||||
丁 二 ( 七 支 供 ) 分 三 : |
戊 一 ( 真 实 七 支 供 ) 分 七 : |
己一 (顶礼 支)分 二: |
庚一、顶礼方法: |
犹如悦意水池中,含苞待放莲花状, 双手合掌妙音赞,幻化无数身敬礼。 |
|||||||||
庚二、顶礼功德: |
大地山海微尘数,三界无有如是福, 获得身礼所覆处,直至金刚大地尘, 同等数量轮王位,究竟获得胜佛果。 |
||||||||||||
己 二 ( 供 养 支 ) 分 二 : |
庚一、略说: |
以真实财意幻供,无上供品作供养。 |
|||||||||||
庚 二 ( 广 说 ) 分 二 : |
辛一、陈设真实供品: |
以香鲜花酥油灯,净水神馐与华盖, 幡旗宝伞乐器声,胜幢拂尘腰鼓等, 身与受用诸资具,供养师尊三宝等。 |
|||||||||||
辛二 (意 幻供 养) 分 五: |
壬一、供养天物: |
以诸天界悦意物,无量宫具宝璎珞, 歌舞钹声妙赞雨,百种胜饰作供养。 |
|||||||||||
壬二、五种无主之 供品: |
以林宝山莲花湖,天鹅翩翩而起舞, 药等妙香如意树,垂枝花果作供养。 莲花飘动引蜜蜂,手镯严饰睡莲花, 离云日月光令开,悦意青莲皆供养。 凉风吹拂旃檀树,散发扑鼻之芳香,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6 / 19
表 8-2:第八品 发菩提心 分三:(总 4 表)
第 八 品
发 菩 提 心
趋 入 佛 子 如 海 行 之 发 殊 胜 菩 提 心 品 分 三 : |
甲 二 ( 广 说 真 实 发 心 之 理 ) 分 十 : |
乙 三 ( 发 心 仪 轨 ) 分 三 : |
丙 一 ( 前 行 ) 分 二 : 丁 二 ( 七 支 供 ) 分 三 : |
戊 一 ( 真 实 七 支 供 ) 分 七 : |
己 二 ( 供 养 支 ) 分 二 : |
庚 二 ( 广 说 ) 分 二 : |
辛 二 ( 意 幻 供 养 ) 分 五 : |
壬二、 五种 无主之 供品: |
山洞岩窟悦意处,清水满池皆供养。秋季夜晚皎洁月,离曜群星所环绕,璀璨千光日轮饰,四洲世界皆供养。铁围山等无数刹,圆满妙欲作严饰,十方如海尘数刹,悉皆供养佛佛子。 |
|||||
壬三、有主之供品: |
妙瓶宝树如意牛,轮王七宝八瑞物, 七近珍宝广大物,供养应供大悲主。 |
|||||||||||||
壬四、如海等持之供品: |
等持意供遍虚空,内外密之供云海。 鲜花妙云饰美宅,药香甘露之云聚, 灯光神馐乐音云,赞声海云皆供养。 |
|||||||||||||
壬五、不同之供品: |
意幻供云无边际,散布美女持鬘女, 歌舞供养天女云,献佛菩萨令欢喜。 |
|||||||||||||
己三、忏悔支: |
无始串习之习气,业及烦恼所造罪, 成为三有轮回因,忏悔所有一切罪。 |
|||||||||||||
己四、随喜支: |
众生无量之福德,恒时我诚作随喜。 |
|||||||||||||
己五、请转法轮支: |
为度一切诸众生,请转无上妙法轮。 |
|||||||||||||
己六、请不涅槃支: |
乃至有海未空间,祈请住世不涅槃。 |
|||||||||||||
己七(回向支)分二: |
庚一、善根回向菩提: |
以此善根愿诸众,一同成就正等觉。 |
||||||||||||
庚二、回向之本体: |
|
|||||||||||||
戊二、净化自相续之理: |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
|||||||||||||
戊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
|||||||||||||
丙二、 正行: |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
|||||||||||||
丙三、后行(略说精进修二菩提心): |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
|||||||||||||
乙四、三诵之必要: |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
|||||||||||||
乙五、当生欢喜心: |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
|||||||||||||
乙六 (学处 次第) 分三: |
丙一、应时之理: |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
||||||||||||
丙二、广说自他相换 等: |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 |
|||||||||||||
丙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
恒以知念不放逸,断恶行持如海善。 |
|||||||||||||
乙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 |
不失二心为学处,国王五堕邪见等,大臣五堕毁城等,平凡之人八堕罪,共同二堕廿堕罪。 彼之同分为轻罪,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 |
|||||||||||||
乙八 (分 说护 持二 菩提 心) 分二: |
丙一 (愿 菩提 心之 守法) 分二: |
丁一、略说: |
所有学处之次第,归纳概括而言即, 应当断除四黑法,谨慎行持四白法。 |
|||||||||||
丁二(广 说)分 二: |
戊一、断除四黑法之教 言: |
欺应供处令后悔,恶语中伤诸正士, 众生之中谄诳行,即当弃此四黑法。 |
||||||||||||
戊二、行持四白法之教 言: |
依止一切诸正士,且赞彼等之功德, 劝勉众生行善业,于诸菩萨作师想, 以清净心利有情,即当依此四白法。 |
|||||||||||||
丙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
利他胜过于自利,故当主要行利他,此乃菩萨之学处,若成利他可开许,身语不善实为善,意三永无开许时。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7 / 19
表 8-3:第八品 发菩提心 分三:(总 4 表)
第 八 品
发 菩 提 心
趋 入 佛 子 如 海 行 之 发 殊 胜 菩 提 心 品 分 三 : |
甲 二 ( 广 说 真 实 发 心 之 理 ) 分 十 : |
乙九、修者补 特伽罗之次 第: |
经说佛子有三种:犹如国王之菩萨,欲自解脱后度众; 犹如舟子之菩萨,欲自与众同解脱;犹如牧童之菩萨,欲度众后自寂灭。 依次三十三大劫,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 |
|||
乙 十 ( 修 学 如 来 行 之 方 式 ) 分 二 : |
丙一、略说: |
诸佛子众学一切,主要学六波罗蜜。 |
||||
丙 二 ( 广 说 六 度 之 自 性 ) 分 七 : |
丁一、布施度: |
目睹众生受贫苦,施衣食象马车等,所需资具为布施;施儿女等为大施;施头眼等极大施。财法布施行利益。依彼摧毁自吝啬,令他财富得增长。 |
||||
丁二、 持戒 度: |
以戒守护自相续,以定修持寂灭善,以慧获得圆二利。 禁恶摄善利有情,佛子恒持三戒律。在家居士斋戒上,愿行二种菩提心, 出家比丘与沙弥,以及近事女戒上,守二发心为律仪。 |
|||||
丁 三 ( 安 忍 度 ) 分 七 : |
戊一、总说分类: |
忍耐内外种种害,坚持堪忍诸痛苦, 以大悲心思正法,无缘安忍皆当修。 |
||||
戊二、宣说修法: |
无有如嗔之罪业,别无等忍苦行福, 故当精勤修安忍,勤熄嗔恨之烈火。 |
|||||
戊三、宣说多种对境归于一心: |
野蛮害境无数故,一一息灭伏不尽, 调伏一心一切调,当勤调心护禁行。 |
|||||
戊四、宣说以害缘修安忍之方法: |
依害成就安忍行,生起慈悲等功德, 成菩提伴敌如师,恭敬欢喜依安忍。 |
|||||
戊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 |
若我无有嗔不生,如同谷声互依存, 自成罪业众害处,偶缘宿业因生故,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 |
|||||
戊六、思维是否可改: |
遇不乐境舍不喜,若有可改何不喜, 无改无利有何用,故当努力忍诸缘。 |
|||||
戊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
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 |
|||||
丁四 (精 进度) 分四: |
戊一、了知精进之人: |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 |
||||
戊二、宣说精进之违品: |
彼之违品三懈怠,同恶怯懦自轻凌, 诸过根源不成善,毁坏兴盛起衰败。 |
|||||
戊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 |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成所愿,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得佛果。 |
|||||
戊四、了知功德 后应当精进之 理: |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于诸有漏无漏法,为断不善奉行善,努力精勤真实行。 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 |
|||||
丁 五 ( 静 虑 度 ) 分 十 : |
戊一、宣说成就禅定 之因: |
求静虑者断散乱,所喜外境如秋云,亦如闪电飘动性,受用无常如幻宅,永莫信赖当断之,速依寂静之森林。 |
||||
戊二、宣说静虑之违 品: |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傲慢贪爱吝啬增,如是引入恶趣中,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 |
|||||
戊三、宣说资具为痛 苦之因: |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 |
|||||
戊四、宣说与世人相 处之过失: |
亲近凡夫过无量,增罪自然染不善,灭善争论烦恼生,永难取悦不报恩,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8 / 19
表 8-4:第八品 发菩提心 分三:(总 4 表)
第八品 发 菩提心 趋入 佛子 如海行 之 发殊胜 菩提心 品 分三: |
甲 二 ( 广 说 真 实 发 心 之 理 ) 分 十 : |
乙 十 ( 修 学 如 来 行 之 方 式 ) 分 二 : |
丙 二 ( 广 说 六 度 之 自 性 ) 分 七 : |
丁 五 ( 静 虑 度 ) 分 十 : |
戊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 |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 易受外境诱惑故,当喜安住静林间。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 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 |
|
戊六、赞叹林园静处: |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 |
||||||
戊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 理: |
薰香药等飘芬芳,寂静悦意禅自增,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 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 |
||||||
戊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 |
目睹尸林散骨景,自身亦知如是性, 悉皆散落之有法,不贪无实轮回法, 恒灭争论诸烦恼,自心堪能得安乐。 |
||||||
戊九、依止园林之功德: |
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 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 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 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 |
||||||
戊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 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 四禅以及四无色,未入已入道圣众, 当知三等持名称。依彼断喜妙欲心,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 |
||||||
丁六 (智慧) 分三: |
戊一、宣说二大法藏: |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 |
|||||
戊二、宣说诸法无生: |
现本无生如影像,无有本体现种种,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 |
||||||
戊三、若具智慧则得解 脱: |
具有智慧得解脱,如毒为咒所摄持, 若无智慧方便缚,如药致病受逼迫。 是故心中当生起,证悟实相之智慧。 |
||||||
丁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
若行六波罗蜜多,当知如同魔术师, 三轮体空二善资,获得寂灭佛陀果。 |
||||||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
如是善根之妙雨,助生净心庄稼丰, 资粮贫乏可怜众,疲劳心性今休息。 |
||||||
愿于痛苦烈火此世界,普降无垢甘露妙法雨,一切众生证悟心性已, 获得清凉智慧之大海。愿众享满莲德严饰湖,此乃地道海鸥所依处, 畅游福慧二资之大海,此中掀起六度之浪花。愿于漫长岁月无始终, 辗转漂泊轮回旷野中,遭受诸多苦难逼迫众,以我之乐获得佛大乐。 愿见诸法如梦如幻后,遣除执著实有之妄念,如幻化中成办诸善聚, 现有轮涅平等同清净。 2002 年 5 月 20 日译毕于成都 2005 年 12 月 8 日重新校勘 |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广释 1-8 品 偈颂 科判 19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