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a_3_38_3断执次第总表11稿_共学2_表2_二执二障

断执次第总表11稿 共学2 2 二执二障

释道净 讲解审校 20230715 文字增强版 1稿 录音转文字 圆桂本文由录音转文字稿 有较大改动增加 以最新版文字稿为准

 

科判

 

全文分三甲一、全文总说甲二、总表总说

甲三、总表分说分三乙一、表1所破、所断分三乙二、表2二执二障分二丙一、人我执分四丁一、总说

丁二、三界断惑表 小乘角度分二戊一、88使见惑戊二、81品思惑丁三、中观总义表解 大乘角度丁四、所证丙二、法我执分八丁一、总说丁二、遍计法我执丁三、倶生法我执丁四、遍计所知障丁五、三清净地俱生所知障丁六、障道障果丁七、所断所证

丁八、表3才是核心

 

正文

 

乙二、表2二执二障分二丙一、人我执分四

丁一、总说

 

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原本没打算学这么广,广一些也好,效果要好很多。

还是看第1页,《断执次第总表》。

上面表1说了,分所破和所断两个角度去讲,所破是能、所角度,所断是遍计、倶生能执角度。

2二执二障,主要是从道所破角度,与断遍计、俱生角度讲的。

就是把上面的人我执、法我执,涉及到的遍计人我执、倶生人我执、遍计法我执、倶生法我执,把他展开了,这是比较难的地方,基础打得好应该也不是很难。

总的来说,见道位初地断遍计人我执、遍计法我执,遍计烦恼障、遍计所知障。

修道位二到七地主要断俱生人我执、俱生烦恼障。

三清净地主要断俱生法我执、俱生所知障。

断尽遍计、俱生二执二障,证无学道佛果位。表2中人我执,涉及《三界断惑表》,是第6页,小乘角度;后面大乘角度讲人我执,及下面法我执,涉及到《中观总义(表解)》,就是第24页,二障涉及第5页《断障表》,共涉及这三个部分内容。

人我执属于有边范畴,法我执属于四边范畴。

四边八戏这些学中观必须得知道,宁玛自宗是讲破四边,有的派系传承只讲破两边,实际仍然落入第三边或第四边见。

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

小乘二乘声闻缘觉,主要破人我执为主。

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是他们的胜义谛,在这里就落到有边了,实际上就属于法我执了。

二微是小乘没有破的法我执,遍计的倶生的,都没有破。

 

看第1页表2左边,先说遍计人我执,范围是88使的见惑,具体内容是迷理十使。

迷理十使,五利使五钝使,或者讲十烦恼、六烦恼。

此处从迷理角度讲十使,不同于俱生迷事四使。

六烦恼时是把五利使收成一个,不正见,把十个烦恼变成六个。

五利使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钝使是贪、嗔、痴、慢、疑。

人我执侧重主要是小乘角度,声闻缘觉乘。

因为声闻缘觉断人我执证阿罗汉、辟支佛果位,就是他的无学果位,极果了。

后面《中观总义》是从大乘去讲人我执或者烦恼障这些,角度不同。

这是前面遍计人我执88使见惑,刚才说了,五利使,也就是不正见。

五利使不正见的具体内容,《佛光大辞典》解释如下:

一、有身见,不知吾身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执著实有我身。

二、边执见,执著我于死后断绝,或死后常住不灭等二种边见。

三、邪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四、见取见,以低劣之知见,而思劣事为优胜。

五、戒禁取见,以各种非道、不如法之戒禁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牛戒、鸡戒、狗戒等。

 

下面是倶生人我执,是81品的思惑。

前面是见惑,见惑主要是见解这块,对于四谛理的见解这块迷失、迷惑。

后面是思惑,主要从倶生角度讲的。

小乘不讲遍计倶生,是我加的,小乘就是见惑、思惑,或者修惑,思惑就是修惑。

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使就是烦恼的意思,五种钝的烦恼,五个利的烦恼,钝的难除,利的相对好断些。

五钝使里面的贪嗔痴慢,再加上上面 88 使见惑的疑,五利使再加上五钝使的疑,所以说这个疑本来是五钝使的,但是疑从见解上疑惑不正见,见解这块不确定的划到上面了,从见解上去讲。

五钝使加五利使就是十使。

 

遍计人我执其实指的是88使的见惑,五利使加上疑,或迷理十使。

然后倶生人我执指的是81品的思惑,迷事四使。

81品的思惑收回来就是五钝使的贪嗔痴慢。

以后再说倶生人我执的时候,就可以很明确,倶生人我执指的是什么?就是贪嗔痴慢,当然这是从小乘去讲。

或者从《佛学基础》的角度去讲,小乘角度去讲,二乘,这样比较准确。

倶生人我执就是贪嗔痴慢,迷事四使。

遍计人我执就是五利使加上疑,迷理十使。

或者说倶生人我执就是81品思惑,遍计人我执就是88使的见惑,这一下就清晰了。

遍计人我执、倶生人我执具体所指就有了,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概念了。

 

他引发的是什么?遍计人我执引发的遍计烦恼障,和上面一样。

倶生人我执引发的倶生烦恼障,必须要对应的上。

 

丁二、三界断惑表 小乘角度分二戊一、88使见惑

 

《三界断惑表》,主要是从二乘的角度去讲。

人我执分遍计人我执和倶生人我执,第6页《三界断惑表》,讲了遍计人我执88使的见惑,倶生人我执是81品的思惑。

一个是88使,一个是81品。

这个表主要是依着界诠法师的《佛学基础》来整理完成的,《佛学基础》历来作为某些汉传佛学院的教材来学习。

表格的右边这一侧大乘阿毗达磨和 20 种僧伽那部分,基本涉及到藏传的《俱舍论》或者《现观庄严论》这些,剩下左边这一侧全都是界诠法师的《佛学基础》里边的内容,这里面所有都有教证依据,不是随便填写的。

1页和这个配合着看,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左侧88使的见惑,下面是81品的思惑,两个表。上面就是遍计人我执,遍计人我执其实是我加的。

小乘观点讨论,不会说遍计、倶生,遍计、倶生是大乘角度讲的,小乘只是讲见惑、思惑,没看过小乘遍计、倶生的角度单独去讲这个名词。

上面遍计人我执就是见惑88使,是见所断惑。

倶生人我执就是81品思惑或者修惑,这两个都可以,就是修所断的惑。

上面“88使的见惑,遍计人我执,见道位断,见道位断什么?断88使的见惑。

就是说,大小乘都是在这,在见道位断尽遍计执着。

小乘的见道位就是初果,断光88使的见惑,断光遍计人我执就证初果。

大乘也是,断光遍计的人我执、法我执就证初地,初地初果都是在这里,只是断的内容不一样。

一个是小乘只断遍计人我执,大乘是断遍计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都是断遍计执。

这个应该决定确定下来,这些一说应该就在心里浮现出来,这都是决定性的东西,现去再去看书或搜索,那不行,基础差太多了。

 

继续看,见道位断,把这些断光,证初果。迷的是什么?迷的是四谛理,就是苦集灭道,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散乱地四禅定四空定。

对三界里面的每一界,都是有四谛苦集灭道去划分,小乘这样划分。

都有苦集灭道四谛理,都迷失,迷失以后就出现了迷理之五利使五钝使。

迷理之五利使五钝使就是遍计人我执,在见道位所断的内容全都在这里了。

五利使就是不正见,如果不正见加上迷理之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就是六使,就是六根本烦恼。

如果把不正见,就是五利使展开,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再加上五钝使,就是迷理十使,就是十烦恼。

三界凡夫有情都有迷理五利使和五钝使这些烦恼,使就是烦恼。

三界凡夫有情都有这些烦恼,上到有顶天,下到无间地狱金刚地狱,全都有五利使五钝使这些烦恼,充遍了三界,整个六道轮回。

欲界里的迷理苦谛有10个,五利使有5个,五钝使有5个,这就是10使。

下面集谛的邪见这些就是7使,其他不一个一个说了,这些都算上,有88使。

这是凡夫都具有的,然后在见道位的时候,初果圣者把88使全断尽。

见道位初果须陀洹果断的是什么?断的是不正见五利使,迷理五钝使,迷理十个使,或见惑88使。这个地方断的字体全是灰色底的,全部断。

五利使的灰色底字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全断。

迷四谛理五钝使这块,灰色底字的贪、嗔、痴、慢、疑全部断。

疑使只有迷理,没有迷事。

此处迷理全部断尽。

迷事之贪、嗔、痴、慢,属于 81 品思惑,不在上表范围内,在下面的修道位断倶生人我执表格里边断。

灰色底字就是表示此处所断内容。

下面 81 品的思惑这块,修道位所断,二到三果,迷九地事,九地是五趣杂居地、四禅定地、四空定地。

思惑迷九地事,见惑迷四谛理。

断思惑从二果到三果,其实就是修所断,修道位所断的是迷事、思惑、修惑,断尽即四果阿罗汉果无学道果位。

见道位断见惑,刚才说了。

下面思惑表里,欲界断的贪嗔痴慢,后面有九品,上上品上中品这样去分。

下面也是这样的九品,一共81品。

下面色界无色界,能看到贪、痴、慢,没有嗔了,欲界有嗔,上面两界没有嗔,嗔和禅定不相应,四禅八定。

这是五钝使的四个。

 

三界断惑表里,见惑88使,断的遍计人我执这块,迷四谛理,直接断尽的是迷理十使。

贪嗔痴慢的迷事部分属于81品思惑五钝使里面的前四。

见惑88使有迷理五利使五钝使,全在里面,这样才够88,否则不够。

所以断88使见惑的时候,肯定是迷理之五钝使五利使全在里面。

迷理之五利使大家是没有分歧,五钝使的疑,也是没有问题,是在所断这部分。

迷理之五钝使贪嗔痴慢这四个,在这里也是要断的,属于迷四谛理这部分,也是所断的内容,就是88使的见惑。

迷理之贪嗔痴慢这四个,实际上也属于见惑范畴。

五钝使贪嗔痴慢这四个,有迷理见惑,有迷事思惑。

这样就很合适了,大概这样。

具体的教证也放到这里,作为重要的教证支撑。

具体在智敏上师讲的《俱舍论颂讲记》,第6册。

李道友学的还是挺扎实的,我一提出问题,尽管比较广,就发给我了。

其他人也没有答出来,也有乱答的,一看就不对劲,不堪为所取。

他发的是《俱舍论颂讲记》书第6册的3081页,一直到3084页,很好很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那几页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明白了,我只取了其中一部分重点,其他愿意的可以自己去看。

此贪等四,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所断,这四个贪嗔痴慢,如果是缘见此所断,这个后面有解释,就是五利使和疑的那部分,缘这些为境,就是见所断。

也就是说五钝使之贪嗔痴慢实际上是有见所断的,也就是见惑这块,迷理的这块。

不缘见此所断为境,名修所断。实际上分见所断和修所断,也就是分迷理、迷事的。

假使这个贪等烦恼,缘见道所断的贪瞋疑那些烦恼为境,还有疑啊等烦恼为境,就是前面的五利使加疑那块。

见此,是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中的任何一个,这就是迷四谛理。

这些贪嗔痴慢是见所断。假使不缘这些,是修所断。就是除了这些迷理的见惑,就是迷事的思惑,这个比较干脆。

圆晖法师同意法宝法师的说法,宝解为善之引,认为法宝法师的解释比较好。大概简单的说重要的这一部分,详细的可以自己去看。这就很圆满的解释了前面的疑惑。

我的分析还是正确的,但是不懂其间的道理,只是从理上去分析,也是一个推理吧。

此作为教证重要补充,不管什么问题依靠教证理证还是比较靠谱的。

 

后面的三结,就是身见结、戒禁取见结、疑结,结即结缚、系缚。

这三个结就表示了整个的88使见惑。

或者说遍计人我执、见惑指什么?就是三结。

断此三结证圣者初果须陀洹果。

 

后面是20僧伽中涉及的初果的内容,初果实际上是所证,就是断光88使见惑烦恼的时候,或者断光遍计人我执的时候,证初果预流果,或者须陀洹果。

这时欲界思惑一品未断,或者是断前五品,这涉及到下面思惑表。

每地九品思惑中,中中品(初果),能看到断惑九品,初果断到欲界中中品,这是第五个品位。

还有就是思惑一品未断,只断88使见惑。

就不具体去说了,可以看《俱舍论》啊等等,有的是断欲界思惑前五品,有的说是一品也没断,有不同的说法。

这地方涉及到思惑了,涉及到修所断的位次。

上面遍计就是见惑,涉及到遍计的见惑的内容。

最多可以经过七番生死,证极果。

小乘的说法本身也很复杂,我看到七返人天,最多经过七番生死证极果,这几乎是原话,佛学基础的原话。

但是看唯识宗词典,查的时候有个印象,讲到七返人天,说人返七次、天返七次,加起来是 14 次,那就不是7次了,是14次,差别就那么大。

各种说法比较多,本身小乘上座部、大众部,又分出来 18 部,具体可见拙著《小乘部派略表》,很复杂,传承派系也是分得特别多,一点不比大乘的简单。

 

初果下面的两向三果,这是20种僧伽中的初果五预流,出自《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

20种僧伽也是有大乘、小乘,讲到20种僧伽,后面第8页,有附录的教证。

20种僧伽,我们不去学了,引出来而已,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本身来讲都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传承派系不同,理解的角度也不同,我把他引出来,意思就是初果这块分五种,有两种向三种果,大概是这样。

 

后面是大乘阿毗达摩112使的见所断,这个更多,见所断这块。

这是从大乘阿毗达摩角度去讲,不是小乘的《俱舍论》。

 

戊二、81品思惑

 

下面思惑,或者倶生人我执这块,刚才也说了一点。

倶生人我执是修道位断,二至三果,迷的是九地的事,断的是五钝使的前四,也就是贪嗔痴慢,因为疑不在这儿,疑在上面已断。

欲界是散乱地,色界是四禅定,无色界是四空定,三界分了九地,通常是连着说。

九地是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欲界里面又分了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初果)、中下品等,把贪嗔痴慢这样去断的时候,分了九品去断这个思惑,就是欲界思惑这块,分了九个品位。

 

后面是二果了,就是斯陀含果,有时候叫一来果,三果是不来,不是不来三界,是不来欲界。

一来是一返人天,一返生死,还要来一次。斯陀含是断此欲界前六品思惑,从上上品一直到中下品,总共六个,这六个全断光,才是二果。

但是二果欲界的思惑还没完全断光,但他已经是二果斯陀含了,这就是20种僧伽的,一向两果,后面看具体的,经一番生死往来,证极果。

我当时就有个疑惑,经七返生死证极果,或者经一返生死证极果,那么经一返生死,或者经七返生死,只是把初果或者二果这块过掉了,不是证极果,是证下一个果,当时是有这个考虑的。

但是查《佛学基础》,确实是讲了证极果,找了其他资料也是说证极果,这个极果应该就是指四果,我是这么认为的,给大家参考。

二果是断到这里,这是修所断,断倶生人我执,从二果开始断倶生人我执。

倶生人我执实际上在二果这块就是断思惑这块,把欲界上六个全断光,就是二果,这就很清晰了。

 

还有下上、下中、下下品没断,这就到三果了,不来果。

是说二果已经断尽了前面六品思惑了,三果是阿那含果,意义就是不来,就是断此欲界后三品思惑

欲界后三品,就是下上、下中、下下这三品,把这三个断光,断尽欲界九品,就是断光了欲界的九品思惑,不来欲界了。

不来是不来欲界,不是不来三界。

住色界第四禅天,舍念清净地,这是三果圣人所居的地方。

三果圣人在哪?还在三界之内,四禅天这块,舍念清净地。

已经不在欲界了,不来欲界了,不来果。

下面10种:19果(1中般3生般3超越1现法寂静1身证),这些都不具体说,这些都属于

20种僧伽。

三果到这里就明确了,就是把欲界全断光了。

 

看右边,四果。

三果阿那含果已经断尽了欲界的9品思惑了,阿罗汉果再断尽什么?

色界无色界,三果到四果的时候断的就多了,一下断72品思惑,这些全断光了,贪痴慢全断光,就出离三界了。

三果还在三界里面,阿罗汉不在三界了,入小乘的灭尽定,小乘的无学果位,无余涅槃。

从大乘来说还是有余,小乘的灭尽定一万大劫。

20种僧伽里面有两种,一个是阿罗汉,一个是麟角喻独觉,我们通常讲的独角喻缘觉。

在大乘阿毗达摩有414个修所断,这里还少一些,有81个。

 

这个表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呢?小乘或者我们通常去讲,遍计人我执、倶生人我执指什么?遍计人我执可以讲88使见惑,倶生人我执就是81品思惑。

这是见惑思惑的对比。

或者再具体遍计人我执是什么?就是三结,迷理十使。

倶生人我执是什么?就是贪嗔痴慢,迷事四使。

倶生的和大乘的基本一脉承下来的,只是解释起来更宽广。这是人我执这块,也就是三界断惑表,我们就把他圆满了。

 

丁三、中观总义表解 大乘角度

 

看第1页表2,后面《中观总义表解》,大乘角度的,前面是二乘的。

这个地方讲初地,断尽遍计人我执

大乘在初地时候,断尽遍计人我执,遍计人我执、遍计法我执在大乘的初地菩萨,全断。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讲人我执,所以不说法我执,只说初地断尽了遍计人我执。

遍计人我执不断光,证不了初地菩萨。

这里的遍计人我执,包含,或等同于小乘的88使见惑,迷理十使。《宝性论》里说: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

《宝性论》是三转法轮论典,说悭贪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中观总义》都有引用过来。

下面具体解释六度的违品,相当于小乘81品的思惑,迷事四使,俱生人我执,俱生烦恼障。

六度大家都很清楚,相对于十地来说,对应了前面的六地,欢喜地啊等等。

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圆满,布施波罗蜜的违品是什么?就是悭贪,通常讲的贪嗔痴的贪。

其实这和前面小乘81品思惑能对应的,就是,倶生的就是贪。

倶生人我执前面81品的思惑,就是贪嗔痴加慢,这个地方有贪。

六度大乘去讲,俱生人我执这块,也是第一个就是悭贪,布施波罗蜜的违品。

第二个持戒波罗蜜,违品是毁戒,贪欲应该表达的是毁戒。

第三忍辱波罗蜜的违品是嗔恚,这个嗔恚和前面思惑81品里面的嗔,也能对应。

第四精进波罗蜜的违品是懈怠,第五禅定波罗蜜的违品是散乱,后面一个等字,这个等字解释出来就更好了。

第六般若波罗蜜的违品是愚痴,般若是智慧,愚痴就是没有智慧,就是痴。

贪嗔痴是三毒,根本烦恼,要断掉,大小乘都断。

小乘断了三毒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断了就是究竟的佛果。

所以大小乘所指的三毒,具体内容不一样,但都要断三毒。

刚才也讲,散乱后面的,其实就是般若,他的违品,般若波罗蜜的违品就是愚痴,就是痴。

在这儿基本上可以等同,大小乘讲的时候,大概是讲贪嗔痴慢,烦恼等等这些,大概是这种,但是大乘的三毒比小乘的应当广大的多,断证均不同。

所以我们说,人我执对应承许是烦恼障。

这就能对上了,《宝性论》、《俱舍论》就能对上了,都是在讲烦恼障,但是这里是讲倶生人我执。

遍计的上面是什么?迷理十使,那个还是遍计,应该这样看待。

这是讲前七地,断尽倶生人我执。

按照断障法表解判教,就是前七地,三清净地,通常我们都这么说,前七地不清净,三清净地清净,大概是这样,具体断的时候看大乘断障法表解,就很清晰了,他是这样去分的。

当然有时候也是分十波罗蜜十度,后面四度是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是般若度的展开,他的本体全是般若,违品全是愚痴,粗大或者微细的,种子还是习气的,是这样的区别。

我们知道前七地(或修道位二到七地)断尽倶生的人我执,前七地是断倶生,明确讲了,断倶生人我执。

登初地见道位入定位时,断尽的是遍计人我执、遍计法我执。

初地出定位布施波罗蜜的违品是悭贪,所断悭贪是俱生人我执、俱生烦恼障之一。

通常讲修道位是二到七地,把倶生人我执全断光,若从所断初地布施波罗蜜的违品悭贪角度讲,初地出定位也要算上。

大概是这样的情况,有种种不同的判教角度,都讲得通。

 

后面讲到障道、障果,有两种障。

障道就是障见道、修道这块。

障果主要是无学果位的果。

如果有遍计人我执和倶生人我执的时候,就是说有人我执的时候,障道就是障清净,是从大乘角度去讲,就是障碍清净波罗蜜多。

遍计人我执、遍计烦恼障,障见道清净,不能证见道位。

前七地(或二到七地)是有倶生人我执,这时候清净吗?不清净。

所以说后面叫三清净地,前面就是不清净。

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有倶生人我执,倶生人我执障着清净波罗蜜多。

障果时候障着解脱生死。这个障碍解脱生死,我个人觉得严格讲应该从小乘角度,小乘有人我执的时候,没办法得到小乘的解脱生死的阿罗汉、辟支佛果,出三界的果,他得不到,所以说他是障这部分。

这就是障道障果。

 

后面是大乘的,《楞伽经》的教证,这些都是出自于《中观总义表解》引用的。

以我执引生的烦恼心,为烦恼障。

这就很好理解了,这个我执这个地方,展开应该是这样,以人我执,你不能说法我执引发的烦恼心为烦恼障,那就不对了,那是所知障。以人我执引生的烦恼心,为烦恼障。

虽然没讲人,但是你必须解释为人,不能解释到法上,那就出问题了。

 

丁四、所证

 

后面是所证,主要是二乘角度。

二乘是断尽遍计的人我执证初果,须陀洹果。

大乘的话,断尽遍计的人我执(及法我执),证初地。

下面也是二乘,断尽倶生人我执。

断倶生人我执的时候,前面遍计人我执肯定断了,先断遍计后断倶生,先初果,然后二三四果,这样的次第。

所以后面去讲,断尽倶生人我执的时候,证四果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这是小乘的极果无学果位。

大乘断尽俱生人我执,主要是在七地末。

大概人我执的范畴,就是这样的内容。人我执的范畴主要看的是三界断惑表。

 

丙二、法我执分八

丁一、总说

 

下面看法我执。

法我执就完全不涉及三界断惑表了。

三界或者人我执的主要是小乘二乘的,这个法我执是从大乘去讲要断的,小乘是不断法我执的,小乘是有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是他的胜义谛,根本不断这个,所以是大乘的角度去讲。

大乘的法我执,有四边,有遍计法我执、倶生法我执。

遍计的法我执,这个地方都是我的一个推理,个人整理出来的,没有找到教证。

后面《宝性论》的教证,是有的。

供大家参考,不合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遍计法我执和遍计人我执,从遍计执的角度讲,可以是一对。遍计法我执和倶生法我执,从法我执的角度讲,可以是一对。

遍计和倶生的,可以是一对,看哪个角度讲。

 

丁二、遍计法我执

 

看遍计法我执。

大乘必须讲四边了,四边之中,遍计执角度,除了遍计的人我执,你要把他抛出去,遍计人我执

88使见惑以外的,四边的见解的执著,就是遍计法我执。

因为人我执、法我执需要这样去理解,否则比较复杂。

人我执不用说,是固定的。

法我执,如果是狭义的法我执,和人我执是相对的,所以说法我执的时候,这个狭义的,他要把人我执抛除。我们说佛证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你不能说法无我里面包括了人无我,那你说佛证法无我就完事了,没必要说证人无我了,多余了。

如果从广义的法我执去讲,可以包括人我执,不排除人以外的,一切都是法。但是现在人我执、法我执,一个是说二乘,从小乘去讲,一个是从大乘去讲。

所以说在讲到狭义的法我执的时候,一定要把人我执排除。

前面界定人和法的定义的时候,就是这样界定的。

所以人和法的界定,法的界定是狭义的,不是广义的。

如果前面法的界定是广义的,就不需要排除人以外的一切有为、无为法了,广义的就包括他就完了。

真正的大乘去讲,不需要小乘的观点去排除,直接就包括他,直接就全部一切法无我,一切法远离一切戏论。

大缘起因、离一多因等直接一观察全远离戏论,就不用分小乘大乘,这是有境还是对境,是能还是所,不用分,全部远离戏论。

涉及到二我执的时候,法我执是狭义的,要把人我执排除。

遍计的法我执就要把遍计的人我执排除,倶生法我执就要排除倶生人我执。

要看着表格,否则可能会反应不过来。

这是遍计法我执,就是排除人我以外的所有遍计执著,全都是遍计法我执。

简单说就是这样。

遍计法我执好理解,排除法来讲,排除所有的遍计人我执,所有的其他的执著就是什么?遍计法我执。

所有遍计这部分,我执这部分,全在这里了,除了人以外,全是法。

小乘人无我我们说了,就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是他的胜义谛,这是从这个角度。

有边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因为这个是他的胜义谛,不是他的人我执,是他的胜义谛,所以把他放到这里来了。

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这是有边,也是小乘的胜义谛,但他实际上是什么?是遍计法我执。

也就是变易生死,法我执。

这是有边的,粗大的不用了,为什么?因为粗大的人我执在前面已经破掉了,粗大的两个无分微尘以上的这些,在声闻乘以上全破掉了,因为他都属于世俗谛了。

所以在这里,把他的胜义谛拿过来,这是有边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这都是遍计法我执了,我们说抛除遍计人我执。

然后后三边,无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再加上有边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这就是什么?这就是遍计法我执的内容,这就很清晰了。

我们说按照《中观总义》的划分,所有的障碍只有烦恼障、所知障,所有的执著就是人我执、法我执。

有一些判教不同,有三种执著四种执著,无明惑啊尘沙惑啊,那不是这个判教角度,是天台等的判教,这个是根据《宝性论》角度。

二障的数量决定,就是依据《辩中边论》,就是说所有的障都含摄在烦恼障、所知障里面,摄二执里面,没有更多的。

当然这是一种判教,《辩中边论》的判教。

所以刚才我们说了,都摄这里没有多余的,没有不遍的过失。

这里把遍计人我执抛除,就全是遍计法我执了。

肯定没有问题了,就像上面说的,抛除人所有一切的有为、无为法,都是法,就完事了。

这是遍计的法我执。

遍计的法我执会引发什么呢?遍计的所知障。

遍计法我执会引发遍计所知障,法我执就是所知障了,引发的障碍。

有这个执著,就会产生这个障碍,会障什么?会障道障果。

 

丁三、倶生法我执

 

我们看倶生法我执。

倶生法我执,八到十地的三清净地菩萨的违品。

你看前面遍计法我执这块,实际是什么?初地菩萨断光所有遍计的,遍计人我执、遍计法我执,初地菩萨全断光了。

所以他是从二地开始的,然后二地(含初地出定位)到七地,是断倶生人我执,还记得前面倶生人我执那块,能对应上。

前七地断尽倶生人我执,所以说这个地方倶生法我执是什么?八到十地,三清净地菩萨的违品。

前面的违品是什么?悭贪啊、毁戒啊、嗔恚啊,贪嗔痴,那是倶生,简单讲就好讲了。

倶生执著是什么?贪嗔痴。

遍计的执著是什么?不正见。

大概一说就好明白一些。

倶生法我执的这块还是这样的,除了倶生人我执前七地部分,把这个抛除掉,除了这个以外,就是三波罗蜜违品,就是八九十三地违品。

十波罗蜜,六度加方便愿力智,后面三个就是愿力智,就是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样来的。

他的违品,这个地方也没有具体去讲,愿的违品是什么,力的违品是什么,也没有去讲。

但是明确讲,违品是什么,上面的方便愿力智四个违品都是什么?般若的增上展开,上面全是般若智慧的增上展开,对治的全是愚痴。

贪的能对治的是什么?初地,布施波罗蜜对治的贪。

嗔,忍辱波罗蜜对治,是三地菩萨。

然后六地,般若波罗蜜最核心最重要了,《入中论》第六地展开广讲,月称论师的。

般若波罗蜜对治的就是愚痴。

方便愿力智都是般若的增上角度去讲,越增上断除的就越微细。

八九十地,十地断的就更微细了,后面断障法表解那块,就讲了。

所知障这块,或者说微细的愚痴习气,其实全是痴。

当然种子和习气一起出现的时候,习气更微细了,种子是粗大的,断障法表解里会看得到。

愿力智,三清净地时候讲,他的违品是什么?就是愚痴,而且是比较微细的愚痴,越来越微细,全是痴的层面,全是断愚痴,全是断这个。

俱生的法我执是什么?他引发的是什么呢?俱生所知障。

上面俱生和遍计的法我执我们也清楚了。

遍计法我执,如果以排除角度去讲,就是排除遍计人我执的,所有都是遍计法我执,就可以了。

如果不是从遮的角度讲,从表诠立的角度去讲,遍计法我执就是说,有边里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后三边的执著,这个就是遍计法我执。

 

丁四、遍计所知障

 

《宝性论》法我执部分教证,《中观总义表解》也全部引用过来: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

所知障说得细一点,就是三轮虚妄分别心,下面解释:对于施者、受者、施等三轮的虚妄分别心,承许为所知障。

这就是拿一个来举例了。

我们平常说的三轮体不空,就是三轮实执。

三轮虚妄分别心就是三轮的执著。

如果按照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去讲,就不是波罗蜜了。

布施的时候,有一个能布施的我,有一个所布施的对境,比如张三李四,中间有一个布施的物品,就是施者受者和施等,能施所施和施的物品,就是三轮。

有这三轮,你认为有这三轮真实而有的时候。

或者三轮收回来就两个:能所。

有能施有所施,这个都是所知障,这就更微细了。所知障就是变易生死,或者说就是能所,或者说三轮,这样更直观。

这里这个所知障主要是遍计的所知障。

所知障是由法我执引发的,反过来推,就知道什么是法我执了。

就是能所的执著,实际上就是法我执,或者三轮的实执就是法我执。

如果以此遍计法我执引起的所知障,必然是遍计的所知障,初地断尽。

二到七地肯定也有俱生法我执、俱生所知障,但二到七地重点断的是俱生人我执、俱生烦恼障,以此为主,并非重点断俱生法我执、俱生所知障,此在断障表中可以观察的到。

在断障法表解里,有两种不同断障的角度,讲解所断俱生二执二障,本文以主要所断俱生执障为主。

下面,三清净地,断相应三清净地的俱生法我执,俱生所知障。

 

丁五、三清净地俱生所知障

 

三清净地,断俱生法我执。

这些都没展开,展开的时候我们一会具体看表解。

这部分在表3里面中观应成派展开,现在大体看一下,了解一下。

遍计的法我执是在初地断尽。

俱生人我执主要是在二地(含初地出定位)到七地断尽。

俱生法我执主要是在三清净地断,断尽就是无学道佛果位。

 

丁六、障道障果

 

看后面的障道障果,俱生法我执的障道障果。

如果有俱生法我执的时候,障碍道,障碍修道位三清净地,障碍的是圆满波罗蜜多。

障碍修道位圆满三清净地波罗蜜多主要是俱生法我执的角度去讲。

遍计法我执是障碍不能见道,不能登初地。

有遍计法我执,二执二障,就不能证初地菩萨。

这个地方的障道应该是俱生法我执,不是遍计法我执。

有俱生法我执的时候,障碍圆满波罗蜜多。

上面人我执障道是什么?清净。

把俱生人我执断光以后,三清净地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清净了。

虽然清净,但是不圆满,是这样去分的。

什么时候圆满?佛地时候圆满,所以在障碍圆满波罗蜜多。

就是说八九十三清净地时候,还有俱生法我执,所以他障着圆满波罗蜜多。

如果从果的角度去讲,就是障碍究竟佛果。

有俱生法我执的时候,障道,三清净地不圆满。

有俱生法我执的时候,不能得到究竟的佛果,就是一切智智,你是得不到的。

上面人我执是障碍解脱生死,是障阿罗汉、辟支佛果;下面的法我执障大乘的究竟佛果,遍智的佛果。

这是障道障果。

 

《楞伽经》讲,以三轮法执引生的分别心,这个地方我给分开了,及习气为所知障,我这样去断也不一定很合适,但是也没办法,就这样硬断了。

以三轮法执引生的分别心,如果是属于遍计的角度去讲,就是分别心,就是不正见,四边的不正见,三轮分别心引发的不正见,可以把他划到遍计法我执,遍计所知障,当然这是特指了,他一定是说,不正见这块。

原文后面及习气为所知障,这个习气是三清净地为主所断(也含摄前七地),就是俱生法我执,俱生所知障了。

这样分的话,把遍计和俱生都包括在里面了。这样去讲把遍计俱生都讲到了,应该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观察。

 

丁七、所断所证

 

后面所断所证就好说了,断尽遍计人我执、遍计法我执,证初地欢喜地菩萨。

这地方也是狭义的,证初地欢喜地菩萨,必须断遍计人我执、遍计法我执。

遍计法我执是不包括遍计人我执的,是排除的。

断障法表解,也是讲断二障,二执二障,不是断一个。

证初地菩萨,必须断光遍计法我执,这是大乘的。

下面俱生部分,断尽前七地俱生人我执、三清净地俱生法我执,证佛果。

这是从俱生法我执、俱生人我执的角度去讲,俱生的角度去讲。

上面的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果,下面证究竟佛果。

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果是这样的。

二执二障就全部圆满,后面的再说。

 

丁八、表3才是核心

 

3内容其实更广。

前面讲的其实都是铺垫、基础,目的都是为了表3,就是大小乘宗派断执次第表,那才是核心。

怎么去断,哪一步断什么,保留了什么,那才是真正的核心。

前面的这些基础打好了,后面的一看,我们直接就说人我执法我执,遍计的俱生的,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要不然一说留后三边、留无分刹那,断了什么、留下俱生的人我执、法我执等等,还得半天反应不过来,还得到前面表里去找,找完了才知道断的是什么。

这就是基础不牢,基础不够扎实。

基础扎实了,前面这些东西,后面一说,马上直接就反应过来是什么。这样进步就特别快了,当然临时能找到,也能明白怎么回事,也不错。

都是这样学过来的,没有人前面看一次后面就直接运用,都是一步一步学过来的,多串习,串习得非常熟练就可以了。

 

二执二障也学了一个小时左右,似乎也没什么好总结的。

我也尽我所能大概说了一下,当然这部分比较复杂,仅供大家参考,共同学习进步,愿做一块铺路石,以管窥之见,投砾引珠。

有一些遍计法我执俱生法我执这块,四边,八到十地部分,是我整理的,有疑义疑惑都可以提。

听的过程中有问题有疑惑马上拿笔记下来,问题一定得解决,这样进步就特别快。

一听都不懂,那麻烦了,基础太差。

如果一听都懂,那恭喜,基础太好了。

就怕半懂不懂,然后不好好去闻思,那你很难进步。

3个表明天再说,晚上看东西有点费劲。

 

a_3_38_3断执次第总表11稿_共学2_表2_二执二障.txt · 最后更改: 2023/07/23 11:58 由 kepa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