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a_2_09_智慧品释_澄清宝珠论

科判pdf

         智慧品释 澄清宝珠论 偈颂 科判

              寂天菩萨 造颂 麦彭仁波切 释 索达吉堪布 译

             释道净 整理 3 稿 qq 973451196 校对 释智灯 慧清

 

 

 

 

0:总表


科判

颂词

南无玛吉西    耶!

胜圣文殊喜光芒,住于彼意莲花蕊,能遍佛子行妙香,顶礼寂天菩萨尊。深乘中观此善道,唯昔自修佛力外,大慧精者亦难证,是故如我何堪言。

然随圣教事势理,已见智者之善道,舍弃偏执诸弯道,无疑诣于此静处。

此已为文殊菩萨摄受,并精通如海菩萨行,有如是稀有传记遍于全球者,共称具德寂天菩萨尊

者所造之入菩萨行论智慧品,即今所说之法也。

 

 

 

 

 

 

 

 

 

 

 

 

 

 

 

 

 

全论分二

甲一、诸道之主当生起智慧之理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

 

 

 

 

 

 

 

 

甲二

真实宣说智慧度

分二

 

 

一、

安立为实空 分二

 

丙一、

(真义 分三

丁一、认所证之二谛

世俗与胜义,许此为二谛;

胜义非意境,许意是世俗。

丁二、说能证者补特伽罗之

次第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瑜伽世间破,

平凡世间者。瑜伽慧差别,为上上所胜。

丁三、如何证悟之理

以二所许喻,为果不观察。世人见世俗,

分别为真实,非如幻化故,与瑜伽师诤。

 

丙二、(辩驳)分三

1

 

丁一、(辩驳所说之空性)分三

戊一、(辩驳基)分三

戊二、辩驳道为空性

戊三、辩驳果位利他

丁二、辩能说之大乘

丁三、彼者摄义

 

 

 

 

乙二

道抉择为无我

分二

 

 

丙一、(真实)分二

22

 

丁一、(人无我)分三

戊一破俱生我            2-1

戊二(破遍计我)分二     (表 2-1

戊三(如是破斥之辩论分二(表 2-1

 

丁二、(法无我)分四

戊一身念处              2-1

分二 (受念处)分四        (表 2-1

戊三(心念处)分二       (表 2-1

戊四(法念处)分二       (表 2-2

丙二

证悟空性之作用

分二

丁一、利自平息世

间八法

故于诸空性,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人轻蔑我?苦乐由何生?

何有喜与忧?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逝于此?

孰生孰当生?何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丁二、利他无勤生起仁慈

诸欲求乐者,由争爱诸因,引生烦乱喜,勤求忧苦诤,互相砍杀刺,

 因罪艰困活。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

三有多险地,迷真即同缚。迷悟复相违,世无等此真。难忍无法喻,

 苦海无边际,如是善力微,寿命亦短促。为活及无病,强忍饥疲苦,

 睡眠受他害,愚伴行无义。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此生有何法,

 除灭散乱因?此时魔亦勤,诱堕于恶趣。彼复邪道多,难逾正法疑。

暇满难再得,难遇佛出世,不易断惑流,呜呼苦相续!如是虽极苦,

 因痴不觉苦。众生住苦流,呜呼应悲愍!如人数沐浴,或数入火中,

 如是虽极苦,然自以为乐。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先遭弑杀已,

 后堕恶趣苦。何时吾能降,自集福德云,所出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何时方无缘,诚敬集福德,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此云:

措辞完美义深沉,虽有智者众善说,难解声律有何用,浅显易懂此宣说。

随说回声心满意,四依倒时虽此说,印度智者诸论式,然今谁耳生欢喜?

 智力充沛观慧者,证悟此义无疑故,如同食盐融水体,如从污泥中纯金,

充满业惑我口中,所述善说所得善,愿除诸众之痴暗,并将自得正法日。

此论是由善知识思嘎玛再三请求为助缘,自五明大班智达华智仁波切前善得传授后,既阅藏地所有之印度论疏,又阅藏人智者所造之众多善说,心中能善现彼等之义者——文殊胜者

(降阳南巴加瓦)造于自戊寅年孟秋初一开始,修间时写之,至本月十三日圆满也。谁见亦愿彼离于胜乘中观之疑,复愿得对此生起定解,增吉祥!

译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于二 OO 五年十月七日重新校对


科判

颂词

 

 

 

 

 

 

 

 

 

 

 

 

 

 

 

 

 

 

 

丙二

辩驳

分三

 

 

 

 

 

 

 

 

 

 

丁一

辩驳所说之空性

分三

 

 

 

 

 

 

 

戊一

辩驳基

分三

己一、辩平凡世间者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伪,如不净谓净。

 

 

己二、

辩有事宗 分二

庚一、以教证辩驳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庚二、以理证辩驳

幻佛出幻德,如实佛实德。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幻人杀施等,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非有此。若胜义涅槃,世俗皆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诸缘若未断,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己三、

辩唯识宗 分二

 

 

 

 

庚一、辩真相唯识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若许无幻境,心识当缘何?

真性外别有,境相即心体。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心不自见心。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灯火非所明,其无暗蔽故。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如是亦得见,依与不依他。

非青转青者,非以自为自,虽说灯能明,识知而说之。

则自心唯明,由何知故说?若谁亦不见,则明或不明,

 如石女娇媚,说彼亦无义。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受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具他心通者,见故自明自。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于见闻觉知,非此处所遮。

此处所应遮,苦因执谛实。

 

庚二、辩假相唯识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若实怎非异?非异则无实。

如幻境非实,能见心亦然。轮回依实法,否则如虚空。

若无实依实,云何有作用?汝心无助伴,当成独一体。

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

 

 

戊二、辩驳道为空性

虽知法如幻,何能除烦恼?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见彼犹生贪。

若久修空性,将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抉择诸法时,不得所察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住心前?

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

 

 

戊三、辩驳果位利他

摩尼如意树,无心满众愿;是由誓愿力,诸佛亦现身。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虽逝经久远,尚能灭毒等,

 随修菩提行,圆成佛宝塔。菩萨虽入灭,然成一切利。

供养无心者,云何能得果?住世或涅槃,经说相等故。

于世俗胜义,经说皆得果。如供真实佛,能得果报然。

 

 

 

丁二、辩能说之大乘

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经说无此道,不能证菩提。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成。何缘信彼典,于大乘亦同。二许若即真,吠陀亦为真。

大乘有诤故。外道于总教,自他于他教,诤故皆应舍。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住;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若断惑即脱,彼无间应得。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若谓无爱取,故决定无后,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远离空性心,灭已当复生,如无想等至,故应修空性。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说,多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说。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彼者汝未解,谁舍大乘教?

为救愚苦者,解脱贪惧边,能成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丁三、彼者摄义

不应随意破,如上空性理,心应不生疑,如理修空性。空性能治彼,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云何不修彼?何法若生苦,于彼应生惧。空性能息苦,云何畏修彼?

若稍存实我,则于彼有惧。然无任何我,谁是畏惧者?


科判

颂词

 

 

 

 

 

 

 

 

 

 

 

 

 

 

 

 

 

 

 

丙一

真实

分二

 

 

 

 

 

丁一

人无我

分三

 

戊一、破俱生我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胆汁非脓。

我非脂非汗,肺肝亦非我,余内脏非我,亦非粪与尿。

肉与皮非我,热与气非我。孔穴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戊二、

破遍计我 分二

 

 

 

己一、破我许为意识宗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若无识能知,则树亦应知,是故定应知,无境则无知。

若谓彼知色,彼时何不闻?若谓声不近,故知识亦无。

持声自性者,何成持色识?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忧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彼无持声性,不见彼性故。

如伎异状见。则识即非常。若异样一体,彼一未曾有。

异样若非真,则自性为何?若谓即是识,众生将成一。

心无心亦一,同为有者故。差殊成妄时,何为共同依。

己二、破我许为无情宗

无心亦非我,无心则如瓶。若谓具心故,知则灭无知。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无知离作用,虚空亦成我。

 

戊三、

如是破斥之辩论 分二

 

 

己一、辩业果不应理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业造已即灭,应谁受业报?

造业受果异,报时作者亡;汝我既共许,诤此有何义?

俱因时有果,见此不可能。佛说作者受,依同一相续。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生心若是我,彼灭我则亡。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己二、辩大悲不应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为果立誓者,因痴虚设有。

无众谁得果?许由痴心得。为众生息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迷我得增长。若谓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丁二

法无我

分四

 

 

 

戊一、

(身念处) 分二

 

 

 

己一、宣说无有整体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肩,彼等复非身。

侧肋手非身,腋窝肩非身,内脏头与颈,彼等皆非身。

此中何为身?若身于一切,诸方皆遍住,诸分住自分,

 身应住何处?倘若吾全身,住于手等分,则尽手等数,

 应成彼数身。若内外无身,云何手有身?

手等外无它,云何有彼身?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觉彼为真人。众缘聚合时,则见身似人。

如是于手等,则亦见有身。

 

己二、宣说无有支分

如是指聚故,手复应成何?彼亦节聚故,节者尚可分,

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微尘无。

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如是若无身,何男何为女?

 

 

 

 

 

戊二、

受念处) 分四

 

 

己一、观察受性

若苦性中有,云何不灭乐?乐实则甘等,为何不生喜?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既非领受性,云何可谓受?

若谓有微苦。岂非许除粗?谓彼即余乐。微苦岂非乐?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此岂非成立:受分别是执?

是故应修习,对治空观慧。观察田中生,禅定瑜伽食。

 

 

己二、观察受因

根境若有隔,彼二如何遇?无隔二成一,何复触于何?

尘尘不相入,无间相等故。不入则无合,不合则无遇。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应理?若见无分遇,请汝当指彼。

意识无身故,有触不应理。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己三、观察受果

若见无受者,领受亦无实,彼时见此已,云何爱不灭!

 

己四、观察受者

所见或所触,皆为梦幻性。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不能自受自,亦非它能受。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云何以此受,害此无我聚?

戊三、

(心念处) 分二

己一、说意识之自性

意不住诸根,非住色与中,既不住内外,余处亦不得。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彼无少实故,有情性涅槃。

己二、说五根识之自性

若境前有识,缘何而生识?识境若同时,则彼缘何生?

若识境后起,识当缘何生?


 

 

 

 

 

 

 

 

 

 

 

 

 

 

 

 

 

 

 

 

丙一

真实

分二

 

 

 

 

 

 

 

 

 

 

 

 

 

 

 

 

 

 

 

丁二

法无我

分四

 

 

 

 

 

 

 

 

 

 

 

 

 

 

 

 

 

 

 

戊四

法念处

分二

己一

总说诸法无生

庚一、真实

故应不能知,法生为实有。

庚二

辩驳

辛一、辩所立不应理

倘若无世俗,云何有二谛?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辛二、

(辩能立不应理) 分二

壬一、辩无

实智慧不应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故一切观察,皆依世共称。

以析空性智,究彼空性时,析智尚需智,则应成无穷,

悟明所究已,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壬二、辩成实智慧不应

心境实有宗,彼极难安立。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凭何立所知?心境相待有,二俱应非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子何生?无子亦无父,如是无心境。

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然心知境时,凭何知真识?

 

 

 

 

 

 

 

 

 

 

 

己二

分别观察因果体三者

分三

 

 

 

 

 

 

 

 

 

庚一

因抉择无相

分二

 

 

 

 

 

 

 

 

 

辛一

破邪见

分二

壬一、破无因

世人亦现见,一切能生因,莲花根茎等,差别因所生。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故。

 

 

 

 

 

 

 

 

壬二

破非因

分二

 

 

一、

(破具识自在天为因) 分三

 

 

子一、观察自在天

自在天是因。何为自在天?若谓许大种,

 何必唯取名?然而大种众,非常动非天,

 不净践踏物,定非自在天。非空无动故,

 非我前已破。若非可思议,说彼有何用?

云何此彼生?

子二、观察彼生之

我与自在天,大种岂非常?

识从所知生,苦乐无始业,何为彼所生?

 

子三、观察生果之

若谓因无始,彼果何有始?彼不依他故,

 何故不常作?若皆彼所造,则彼尚依何?

若依缘聚生,则因生非彼。若聚则定生,

无聚无生力,若非自在欲,则生依他力。

若欲依欲作,若作何自在?

 

 

 

 

 

 

癸二、破无识无情为因

微尘常恒因,于前已破讫。主常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乐忧及与暗,三德平衡状,即说为主体,不平变众生。

一体有三性,非理故彼无。如是德非有,彼复各三故。

若无此三德,亦离有声等。无心之衣等,亦非有乐等。

谓法即因性,岂非已究讫?汝因为三德,从彼不生布。

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故乐等常性,毕竟不可得。

乐等恒存者,时终无所缘,若有乐等明,为何不领受?

若谓彼变细,云何有粗细?舍粗而变细,粗细应无常。

如是何不许,一切法非常?粗既不异乐,显然乐非常。

若许因位无,无则终不生。则纵汝不许,无显生亦在,

 因时若有果,食成食不净。汝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

谓愚不见此,然知真所立,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

世见若非量,所见亦非真。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

故汝修空性,亦应成错谬。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无实亦然假,如于梦子死,知无梦中子,

能遮有之想,彼遮亦是假。

辛二、说正义

如是究诸法,则知非无因,亦非住各别,

 或合集诸缘,亦非从他来,非住非趋行。

 

庚二、体抉择空性

因愚所执谛,何异于幻物?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

 应详观察彼,何来去何处?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其中岂有真?

 

 

庚三、果抉择无得

若法已有成,其因何所需?若法本无者,彼因复何需?

纵以亿万因,无不能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于有未生时,是则未离无。

倘若未离无,是则无有时。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此等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皆无别。

 

a_2_09_智慧品释_澄清宝珠论.txt · 最后更改: 2021/05/10 23:06 由 kepa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