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门 六妙门 科判
天台智者大师于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门
释道净 整理 1稿 qq 973451196 校对
表0-1:(2表)总表
科判 |
原文 |
||||
全文分 二 |
甲一、三乘共游六妙门分 二 |
乙一、叹六妙门:三乘所共游 |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 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 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
||
乙二、释六妙法门 |
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 如:佛或约一数辩禅,所谓一行三昧;或约二数,谓:一、止;二、观;或约三数,谓三三昧;或约四数,所谓四禅;或约五数,谓五门禅;或约六数,谓六妙门;或约七数,谓七依定;或约八数,谓八背舍;或约九数,谓九次第定;或约十数,谓十禅支。 如是等,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诸三昧门,悉是约数说诸禅也。 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利物。 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 “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 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 六法能通,故名为“门”。 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 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 |
||||
甲二、以十意明六妙门分 十 |
“六妙门”大意有十: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第十、证相六妙门。 |
||||
乙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摄一切禅分六 (表1) |
丙一、“数”为妙门:数息摄十二门禅 |
||||
丙二、“随”为妙门:随息摄十六特胜 |
|||||
丙三、“止”为妙门:止息摄五轮禅 |
|||||
丙四、“观”为妙门:观息摄观练熏修等诸禅 |
|||||
丙五、“还”为妙门:还息摄空三昧乃至中道正观 |
|||||
丙六、“净”为妙门:净息摄九大禅 |
|||||
乙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六法为入道阶梯分七 (表2) |
丙一、修“数”证“数” |
||||
丙二、舍“数”修“随” |
|||||
丙三、舍“随”修“止” |
|||||
丙四、舍“止”修“观” |
|||||
丙五、舍“观”修“还” |
|||||
丙六、舍“还”修“净” |
|||||
丙七、观、还、净之比较 |
|||||
乙三、随便宜六妙门:随心所便修六妙分二 (表3) |
丙一、初学善巧安心之方法:随心所便而修分二 |
丁一、随便宜之前步骤 |
|||
丁二、随便宜之应用 |
|||||
丙二、于定境不进之修法分二 |
丁一、于粗细住不进之修法 |
||||
丁二、于所证六门不进之修法 |
|||||
乙四、对治六妙门:以六妙除一切障分四 (表4) |
丙一、报障起相与对治 |
||||
丙二、烦恼障起相与对治 |
|||||
丙三、业障起相与对治 |
|||||
丙四、结语 |
|||||
表0-2:(2表)总表
全文分 二 |
甲二、以十意明六妙门分 十 |
乙五、相摄六妙门:相摄出生六妙门分三 (表5) |
丙一、六门自体相摄 |
|||||||||||
丙二、出生胜进六门相摄分二 |
丁一、以数门为例 |
|||||||||||||
丁二、余五门 |
||||||||||||||
丙三、结语 |
||||||||||||||
乙六、通别六妙门: 五乘共游所证有别分二 (表6) |
丙一、总明六妙门通别之相 |
|||||||||||||
丙二、别论六 妙门通别之相分二 |
丁一、数息门之通别相分六 |
戊一、凡夫数息相:数息中起诸魔业 |
||||||||||||
戊二、外道数息相:数息中起诸戏论 |
||||||||||||||
戊三、声闻数息相:数息中通达四谛 |
||||||||||||||
戊四、缘觉数息相:数息中深知因缘 |
||||||||||||||
戊五、菩萨数息相:见佛性得无生忍 |
||||||||||||||
戊六、小结 |
||||||||||||||
丁二、余五门之通别相 |
||||||||||||||
乙七、旋转六妙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二 (表7) |
丙一、数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六 |
丁一、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 |
||||||||||||
丁二、分别世间出世间 |
||||||||||||||
丁三、了了分别四谛 |
||||||||||||||
丁四、通达十二因缘 |
||||||||||||||
丁五、具足六波罗蜜 |
||||||||||||||
丁六、小结:菩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 |
||||||||||||||
丙二、余五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 |
||||||||||||||
乙八、观心六妙门:心即六妙分六 (表8) |
丙一、心即数门 |
|||||||||||||
丙二、心即随门 |
||||||||||||||
丙三、心即止门 |
||||||||||||||
丙四、心即观门 |
||||||||||||||
丙五、心即还门 |
||||||||||||||
丙六、心即净门 |
||||||||||||||
乙九、圆观六妙门:圆观六妙当成佛分三 (表9) |
丙一、圆观数息门 |
|||||||||||||
丙二、圆观余五门 |
||||||||||||||
丙三、小结 |
||||||||||||||
乙十、证相六妙门分四 (表10) |
丙一、次第证相:第一、二门所证 |
|||||||||||||
丙二、不定证相:第三至第六门所证分二 |
丁一、数息门证禅不定 |
|||||||||||||
丁二、余五门证禅不定 |
||||||||||||||
丙三、旋转证相:第七门所证分三 |
丁一、数息门旋转证相分二 |
戊一、证旋转解发相 |
||||||||||||
戊二、证旋转行发相 |
||||||||||||||
丁二、余五门旋转证相 |
||||||||||||||
丁三、小结 |
||||||||||||||
丙四、圆顿证相: 第八、九门所证分二 |
丁一、相似圆证六妙门 |
|||||||||||||
丁二、真实圆证六妙门分二 |
戊一、别对:四十二位分别配对六妙门 |
|||||||||||||
戊二、通对:一一位所证皆具六妙门分二 |
己一、约教:所证有别分三 |
庚一、初证六妙门:初发心住 |
||||||||||||
庚二、中证六妙门:第二住至等觉 |
||||||||||||||
庚三、究竟圆证六妙门:妙觉 |
||||||||||||||
己二、约理:所证不二 |
||||||||||||||
表1:(1表)乙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摄一切禅分六
科判 |
原文 |
|
乙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摄一切禅分 六 |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即为六意: |
|
丙一、“数”为妙门:数息摄十二门禅 |
一者、依“数”为妙门。 行者因子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 何以故? 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 知已破折,不住不着,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 故此义如:须跋陀罗,佛教断非非想处惑,即便获得阿罗汉果。 “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 |
|
丙二、“随”为妙门:随息摄十六特胜 |
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云何“观弃舍”?此观破非想处惑。所以者何? 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癕、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 第一妙定,名曰“非想”。 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 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 今佛弟子观行破折,义如前说。 是故深观弃舍,不着非想,能得涅槃。 “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
|
丙三、“止”为妙门:止息摄五轮禅 |
三者、“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着正惠如金沙也; 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止”为妙门,意在此也。 |
|
丙四、“观”为妙门:观息摄观练熏修等诸禅 |
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 昧、练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 “观”为妙门,意在此也。 |
|
丙五、“还”为妙门:还息摄空三昧乃至中道正观 |
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惠行,善巧破折,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 “还”为妙门,意在此也。 |
|
丙六、“净”为妙门:净息摄九大禅 |
六者、“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 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 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当得。 “净”为妙门,意在此也。 |
表2-1:(2表)乙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六法为入道阶梯分七
科判 |
原文 |
|
乙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六法为入道阶梯分 七 |
次、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阶梯也。 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净心成就,即发三乘无漏,况复具足诸禅三昧!此即与前有异,所以者何?如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 |
|
丙一、 修“数” 证“数” |
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 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 |
|
丙二、 舍“数” 修“随” |
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 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 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 |
|
丙三、 舍“随” 修“止” |
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 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 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 |
|
丙四、 舍“止” 修“观” |
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惠方便,不能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 作是念已,即不着“止”,起“观”分别。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 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惠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 心识无常,剎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 何所依,是名修观。 证观者,如是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剎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 |
|
丙五、 舍“观” 修“还” |
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 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 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 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 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 证还相者,心惠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 |
|
丙六、 舍“还” 修“净” |
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 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 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 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 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 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惠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 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惠发。 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惠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
表2-2:(2表)乙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六法为入道阶梯分七
乙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六法为入道阶梯分七 |
丙七、观、还、净之比较 |
复次,观众生空,故名为观;观实法空,故名为还;观平等空,故名为净。 复次,空三昧相应,故名为观;无相三昧相应,故名为还;无作三昧相应,故名为净。 复次,一切外观,名为观;一切内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 故,先尼梵志言:“非内观故,得是智惠;非外观故,得是智惠;非内外观故,得是智惠;亦不无观故,得是智惠也。” |
表3:(1表)乙三、随便宜六妙门:随心所便修六妙分二
科判 |
原文 |
||
乙三、随便宜六妙门:随心所便修六妙分 二 |
次、释“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
||
丙一、初学善巧安心之方法:随心所便而修分二 |
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实相涅槃,初学安心必须善巧。 云何善巧?当于六妙门法悉知悉觉,调伏其心,随心所便,可以常用。 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无益。 |
||
丁一、随便宜之前步骤 |
是故,初坐时当识调心学数,次当学随,复当学心观、还等,各各经数日。 学已,复更从数、随,乃至还、净,安心修习,复各经数日。 如是数反,行者即应自知心所便宜。 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简次第。 |
||
丁二、随便宜之应用 |
如是安心时,若觉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当专用此法,必有深利。 若有妨生,心散暗塞,当更随便,转用余门。安即为善,可以长轨。 是则略明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
||
丙二、于定境不进之修法分二 |
复次,行者心若安稳,必有所证。云何为证?所谓得持身及粗住、细住、欲界、未到地、初禅等种种诸禅定。 得诸定已,若心住不进,当随定深浅修六妙门开发。 |
||
丁一、于粗细住不进之修法 |
云何名浅定不进,修六门令进?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细住法,经于日月而不增进。 尔时,应当细心修数。 数若不进,复当修随;随若不进,当细凝心修止;止若不进,当定中观阴入界法;观若不进,当还更反检心源;还若不进,当寂然体净。 用此六法,若偏于一法增进之时,当即善修之。 |
||
丁二、于所证六门不进之修法 |
既渐进入深禅定,便过数境,数相既谢,进发随禅。 于此定中,若不境进,当善修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定进渐深,随境已度,若发止禅,禅若不进,当善修止及观、还、净等四法。 止定进渐深,观心开发,虽有止法,知从缘生无有自性。止相已谢,若观禅不进,当更善巧修观及还、净等三法。 观禅既进,进已若谢,转入深定,惠解开发,唯觉自心所有法相,知观虚诳不实,亦在妄情如梦中所见。 知已不受,还反照心源。 还禅经久又不进,当复更善反观心源及体净当寂。 还禅既进,进已若谢,便发净禅。 此禅念相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是名净禅。 净若不进,当善却垢心,体真寂虚,心如虚空,无所依倚。 尔时,净禅渐深寂,豁然明朗,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此则略说六妙门随便宜而用,增长诸禅功德智惠,乃至入涅槃也。 复次,行者于其中间,若有内外障起,欲除却者,亦当于六门中随取一法,一一试用却之。若得差者,即为药也。 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门悉得差也。 上来所说,其意难见。 行者若用此法门,当善思推取意,勿妄行也。 |
表4:(1表)乙四、对治六妙门:以六妙除一切障分四
科判 |
原文 |
||
乙四、对治六妙门:以六妙除一切障分 四 |
次、释“第四、对治六妙门”。 三乘行者修道会真,悉是除障显理,无所造作。 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圣果,更无别法;菩萨大士,破尘沙、无明障尽,故菩提理显,亦不异修此而惟之。 若能巧用六门对治,破内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无别道。 云何“功用六门对治”?行者应当知病识药。 云何知病?所谓三障:一者、报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动散乱障界入也。 二者、烦恼障,即三毒十使等诸烦恼也。 三者、业障,即是过去、现在所起障道恶业,于未受报中间能障圣道也。 行者于坐禅中,此三障发,当善识其相,用此法门对治除灭。 |
||
丙一、报障起相与对治 |
云何坐中知报障起相?云何对治?等分别觉观心散动,攀缘诸境无暂停住,故名报障起浮动。 明利攀缘诸境,心散纵横如猿猴得树,难可制录。 尔时,行者应用数门,调心数息,当知即真对治也。 故佛言:“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二者、于坐禅中或时其心亦昏亦散,昏即无记,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 尔时,行者当用随门,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于息治觉观攀缘。 三者、于坐禅中若觉身心急气粗,心散流动,尔时,行者当用止门,宽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诸忆虑,此为治也。 |
||
丙二、烦恼障起相与对治 |
复次,云何烦恼障起?云何对治?烦恼,有三种:一者、于坐禅中贪欲烦恼障起。 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九想、初背舍、二胜处、诸不净门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瞋恚烦恼障起。 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慈悲喜舍等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愚痴邪见烦恼障起。 尔时,行者当用还门,反照十二因缘、三空道品破折心源,还归本性,此为治也。 |
||
丙三、业障起相与对治 |
复次,云何对治障道业起?业即三种,治法亦三。 一者、于坐禅中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当知黑暗业障起。 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方便净应身三十二相清净光明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忽然恶念思惟,贪欲无恶不造,当亦是过去罪业所之作也。 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报佛一切种智圆净常乐功德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若有种种诸恶境界相现,乃至逼迫身心,当知悉是过去今世所造恶业障发也。 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法身本净不生不灭本性清净为对治也。 |
||
丙四、结语 |
此则略说六门对治断除三障之相;广说不异十五种障也。 复次,行者于坐禅中,若发诸余禅深定智惠解脱,有种种障起,当于六门中善巧用对治法也。 粗细障法既除,真如实相自显,三明六通自发,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诸佛菩萨功德行愿自然现前,不由造作。故《经》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 |
||
表5:(1表)乙五、相摄六妙门:相摄出生六妙门分三
科判 |
原文 |
||
乙五、相摄六妙门:相摄出生六妙门分 三 |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夫六妙门相摄,近论则有二种,远寻则有多途。 何等为二:一者、六门自体相摄;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
||
丙一、六门自体 相摄 |
云何名自体相摄?行者修六门时,于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 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心门。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 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着,缘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 摄数息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 当知于数息中即有六门,随、止、观、还、净等一一皆摄六门,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 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别,行人不知。 此则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一中具六相也。 |
||
丙二、出生胜进六门相摄 分二 |
复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相?行者于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 |
||
丁一、以数门为例 |
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入已,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剎那异念分别不生,是则于数中成就止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惠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剎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 是时,于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惠观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知觉想,是则于数息中成就还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惠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故。 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于数息中成就净门。 以五门庄严数息。 |
||
丁二、余五门 |
随、止、观、还、净皆亦如是,今不别说。 此则“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门。 |
||
丙三、结语 |
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惠,入三乘涅槃也。 |
表6-1:(2表)乙六、通别六妙门:五乘共游所证有别分二
科判 |
原文 |
|||
乙六、通别六妙 门:五乘共游所证有别 分二 |
次、释“第六、通别六妙门”。 |
|||
丙一、总明六妙门通别之相 |
所以言通别六门者: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观数息一法。而解惠不同,是故,证涅槃殊别。 随、止、观、还、净,亦复如是。所以者何? |
|||
丙二、别论六妙门通别之相分二 |
丁一、数息门之通别相分六 |
戊一、凡夫数息相:数息中起诸魔业 |
凡夫钝根行者,当数息时,唯知从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禅受诸快乐,是名“于数息中而起魔业”,以贪生死故。 |
|
戊二、外道数息相:数息中起诸戏论 |
复次,如诸利根外道,见心猛盛,见因缘故,当数息时非但调心数息,从一至十欲求禅定,亦能分别现在有息、无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过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现在息有常耶、无常耶、亦常亦无常耶、非常非无常耶,及心亦尔。 随心所见,计以为实,谓他所说悉为忘语,是人不了息相,随妄见生分别,即是“数息戏论”。 四边火烧,生烦恼处,长夜贪着邪见,造诸邪行,断灭善根,不曾无生,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如是二人,钝利虽殊,三界生死,轮回无别。 |
表6-2:(2表)乙六、通别六妙门:五乘共游所证有别分二
乙六、通别六妙门 :五乘共游所证有别分 二 |
丙二、别论六妙门通别之相分 二 |
丁一、数息门之通别相分 六 |
戊三、声闻数息相:数息中通达四谛 |
复次,云何名为声闻数息相?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数息以调其心。 尔时,于数息中不离四谛正观。 云何于数息中,观四真谛?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阴界入。 阴界入者,即是苦也。 若人贪着阴界入法,乃至随逐见心,分别阴界入法,即名为集。 若能达息真性,即能知苦无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钝使、利使诸烦恼结寂然不起,故名为灭。 知苦正惠,能通理无壅,故名为道。 若能如是“数息通达四谛”,当知是人必定得声闻道,毕故不造新。 |
戊四、缘觉数息相:数息中深知因缘 |
复次,云何于数息中,入缘觉道?行者求自然惠,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 当数息时,即知数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 复观此息念之有,名善有为业,有善因缘必定能感未来世人天受。 受因缘,故必有老死忧悲苦恼,三世因缘,生死无际轮转不息,本无有生亦无有死,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若知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无明尚尔,亦不可得。 当知行等诸因缘法皆无根本,既无行等因缘,岂有今之数息之实?! 尔时,行者深知数息属因缘,空无自性,不受、不着、不念、不分别,心如虚空寂然不动,豁然无漏心生,成缘觉道。 |
|||
戊五、菩萨数息相:见佛性得无生忍 |
复次,云何名为“菩萨数息相”? 行者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 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故修数息,欲因此法门入一切种智。 所以者何?如《经》中说:“阿那般那,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 是故,新发心菩萨欲求佛道,应先调心数息。 当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 尔时,于数息中不得生死可断,不得涅槃可入。 是故,不住生死。 既无二十五有系缚,不证涅槃,则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以平等大惠,即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见佛性,得无生忍,住大涅槃常乐我净。 故《经》云:“譬如大水能突荡一切,唯除杨柳,以其软故。 生死大水亦复如是,能漂没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软故。” 是名大乘行者于数息中入菩萨位。 |
|||
戊六、小结 |
此则略说数息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之相。 数息虽通,须解殊别之相。 当知:数息虽同共修,随其果报差降。 |
|||
丁二、余五门之通别相 |
余随、止、观、还、净,一一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亦复如是。 |
表7-1:(2表)乙七、旋转六妙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二
科判 |
原文 |
||
乙七、旋转六妙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 二 |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上来所说六妙门悉是共行,与凡夫、二乘共故。 今此旋转六妙门者,唯独菩萨所行,不与声闻、缘觉共,况诸凡夫!所以者何?前第六、通别妙门观中,说名从假入空观,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 是二乘、菩萨共法。 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即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
||
丙一、数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 六 |
云何菩萨于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出一切诸行功德相? 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愍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 作是愿已,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
||
丁一、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 |
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间、非出世间,求息不得息与非息,而亦成就息念。 其所成就息念,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得,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菩萨了息,亦复如是。 虽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从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别,如幻息相。 以有无性如幻息故,即有无性世间,出世间法。 所以者何?无明颠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计有息,即生:人、法执着,爱、见诸行,故名世间。 因有息故,即有阴、界、入等世间苦乐之果。 当知息虽空,亦能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二十五有、诸生死事。 |
||
丁二、分别世间出世间 |
复次,息相空中,虽无出世间相,而非不因息分别出世间法。 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无明不了,造世间业。 知息空无所有故,即无无明妄执,一切诸结烦恼无所从生,是名出世间因。 因灭故,得离后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间果。 能出世间颠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间法。 于出世间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惠,为出世间因;妄计息中人我无明颠倒及苦果灭故,名为出世间果。 故知,菩萨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出世间,亦能分别世间及出世间。 |
||
丁三、了了分别四谛 |
复次,菩萨观息性空时,不得四谛而亦通达四谛。 所以者何?如上所说,世间果者,即是苦谛;世间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间果者,即是灭谛;出世间因者,即是道谛。 故,观于息想,不见四谛而能了了分别四谛,为声闻众生广演分别。 |
||
丁四、通达十二因缘 |
复次,菩萨了息空中,不见十二因缘而亦通达十二因缘。 所以者何?过去息性空无所有,妄见有息而生种种颠倒分别,起诸烦恼故,名无明。 无明因缘,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轮转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 若知息空寂,即破无明,无明灭故,则十二因缘皆灭。 菩萨如是了息非息,虽不得十二因缘,亦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为求缘觉乘人广演分别。 |
||
丁五、具足六波罗蜜 |
复次,菩萨了息无性。 尔时,尚不见有息,何况于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 虽于息性中不见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达六蔽、六度。所以者何?行者当数息时即自了知,若于非息之中而见息者,是必定成就悭贪蔽法。 悭有四种:一者、悭惜财物,见息中有我,为我生悭故;二者、悭身于息中,起身见故。 三者、悭命于息中不了,计有命故。 四者、恼法于息中不了,即起见执法心生故。 行者为破坏如是悭蔽恶法故,修四种檀波罗密:一者、知息空非我,离息亦无我,既不得我,聚诸财物何所资给? |
表7-2:(2表)乙七、旋转六妙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二
乙七、旋转六妙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 二 |
丙一、数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分 六 |
丁五、具足六波罗 蜜 |
尔时,悭财之心即便之心,即便自息,舍诸珍宝如弃涕唾。 当知了达息性,即是财施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知无身性,息等诸法不名为身,离息等法亦无别身。 尔时,知身非身,即破悭身之执,既不悭于身,即能以身为奴仆,给使如法施与前人。 当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见即息是命,离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性命心。 尔时,即能舍命给施众生,心无惊畏,当知了达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达息空,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为破众生种种横计迷执诸法轮回六趣故,有所说而实无说无示,以听者无闻无得故。 是时虽行法施,不执法施,无恩于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虚空、日、月,利益世间而无心于物,不求恩报。 菩萨达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罗蜜,利益众生亦复如是。 当知菩萨知息性空,不得悭、度,而能了了分别悭、度。 以不可得故,知息性空,具足尸罗、羼提、毗梨耶、禅那、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是中应一一广旋转诸波罗蜜相,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开示分别。 |
|
丁六、小结:菩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 |
是即略说:于数息门中,修旋转陀罗尼,菩萨所行无碍方便。 菩萨若入是门,直说数息调心,穷劫不尽。 |
|||
丙二、余五门:观息性空,应机旋转诸功德 |
况复于随、止、观、还、净等:种种诸禅、智惠、神通、四辩、力无所畏、诸地行愿、一切种智:无尽一切功德旋转分别而可尽乎! |
|||
表8:(1表)乙八、观心六妙门:心即六妙分六
科判 |
原文 |
|
乙八、观心六妙门:心即六妙分 六 |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观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
|
丙一、心即数门 |
约此观心说六妙门,非如前也。所以者何? 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 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 |
|
丙二、心即随门 |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 若无心王,即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 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随顺大王,一切诸数量法依随心王,亦复如是。 如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 |
|
丙三、心即止门 |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心性常寂,即诸法亦寂。 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动。不动故,名止也。当知:心者即是止门。 |
|
丙四、心即观门 |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着惠。当知:心者即是观门。 |
|
丙五、心即还门 |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 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以无着妙惠,虽不见诸法,而还通达一切诸法,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现色身,垂形九道,入变通藏,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
|
丙六、心即净门 |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 虽分别一切法,不着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净。 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 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 行者通达自性清净心故,入于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 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如是六门,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也。 |
表9:(1表)乙九、圆观六妙门:圆观六妙当成佛分三
科判 |
原文 |
|
乙九、圆观六妙 门:圆观六妙当成佛分三 |
次、释“第九、圆观六妙门”。 |
|
丙一、圆观数息门 |
夫圆观者,岂得如上所说但观心源具足六妙门,观余诸法不得尔乎! 今,行者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 观菩提,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槃。 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 一切皆如影现,非内、非外,不一、不异。 十方不可思议,本性自尔,无能作者。非但于一心中,分别一切十方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能于一微尘中,通达一切十方世界诸佛、凡、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即略说圆观数门。 |
|
丙二、圆观余五门 |
随、止、观、还、净等,一一皆亦如是。 |
|
丙三、小结 |
是数微妙不可思议,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尚非诸小菩萨及一乘境界,况诸凡夫。 若有利根大士闻如是无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惟,专精修习。 当知是人,行佛行处,住佛住处,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即于此身,必定当得六根清净,开佛知见,普现色身,成等正觉。 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惠身不由他悟。 |
表10-1:(3表)乙十、证相六妙门分四
科判 |
原文 |
||
乙十、证相六妙门分 四 |
|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证果,说不具足。 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 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
|
丙一、次第证相:第一、二门所证 |
云何次第证? 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
||
丙二、不定证相:第三至第 六门所证分二 |
丁一、数息门证禅不定 |
第二、互证。 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妙门中论证相。 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 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 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 或有行者于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 当知于数息中,证于随门。 复有行者于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入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是空寂之相。 当知于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膖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于数息中,证观门禅也。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等巧惠方便,思觉心起,破折诸法,反本还源。 当知于数息中,证还门禅也。 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无所依倚。 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 此则略说于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定,未必悉如今说。 |
|
表10-2:(3表)乙十、证相六妙门分四
乙十、证相六妙门分 四 |
丙二、不定证相:第三至第六门所证分二 |
丁二、余五门证禅不定 |
余“随、止、观、还、净”,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 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 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 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 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
||
丙三、旋转证相:第七门所证分 三 |
|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此的依“第七、旋转”修,故发。 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
|||
相分二 戊二、证旋转行发相 |
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行者于数息中巧惠旋转修习故。 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说浅定,于此等定中,豁然心惠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 觉识法门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 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相;二者、解俗总相。 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 于一总相法中,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
||||
丁二、余五门旋转证相 |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 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恶自息。 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 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 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 |
||||
丁三、小结 |
证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惠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 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
||||
丙四、圆顿证相:第八、九门所证分 二 |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 证有二种:一者、解证,无碍巧惠,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 二者、会证,妙惠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 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 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中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
||||
丁一、相似圆证六妙门 |
云何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 一切色法随顺于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 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 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 还于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 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于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名为还门。 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利,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住不着,不起法爱,故名净门。 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
||||
表10-3:(3表)乙十、证相六妙门分四
乙十、证相六妙门分 四 |
丙四、圆顿证相:第八、九门所证分 二 |
丁二、真实圆证六妙门分 二 |
戊一、别对:四十二位分别配对六妙门 |
云何名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 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所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 |
||
戊二、通对:一一位所证皆具六妙门分 二 |
二、通对者,有三种证: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 |
|||||
己一、约教:所证有别分 三 |
庚一、初证六妙门:初发心住 |
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惠。 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能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 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 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惠,故名观门。 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众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 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着,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 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 已得般若正惠,闻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昧,不思议一实境界也。 广说如《华严经》中所明。 是为初地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
||||
庚二、中证六妙门:第二住至等觉 |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
|||||
庚三、究竟圆证六妙门:妙觉 |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 后心菩萨入“荼 ”字门,得一念相应惠,妙觉现前,穷照法界,于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 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圆极之殊。 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 《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 |
|||||
己二、约理:所证不二 |
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 故《大品经》言:“初阿、后荼 ,其意无别。” 《涅槃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华严经》言:“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 《法华经》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