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 概要 表解
据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43、45课整理
释道净 整理 (上海佛学书局10册版) 5稿 qq 973451196 表1:(共4表)
科判 |
正文 |
||||
壬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分二 : |
道 |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当中,依成办暂时增上生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含摄在下士或共下士的法类中。 《正法念住经》中宣说了增上生的善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以及与增上生相违的恶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 《教王经》从遣除耽著今生的方便上,宣说了死亡无常; 《百业经》中宣说了断恶行善的法门。诸如此类,在大小乘的经典当中, 凡是有关成办增上生的一切至言,都可以摄入下士道法类中。 另外,宣说世间伦理道德的法规论典等,也属于这一法类。 |
|||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如果以种种方便,唯一对生死轮回中的安乐,希求自己的利义,应知这一类人就是下士。 颂中的第一句“以诸方便”是简别非道,“诸方便”就是能够成办善趣之无倒方便;中间两句是从动机上简别中士和上士,即以“唯于生死乐”简别中士,以“希求自利义”简别上士。 |
|||||
下士的种类颇多,我们必须明辨其中的差别。 总的来说,凡是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就是下士。 下士的体相,又分为一般与殊胜二种: |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下士”,就是不注重今生, 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由此修集 能往生善趣的因,所以称为殊胜下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殊胜下士的体相。 动机: “不以现世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 其动机超胜仅仅以现世为重的一般下士。 行持:“修集能往善趣之因”,排除了修集谬道的非因。 “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 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 以此动机,真实趣入成办增上生的修行,这就是殊胜下士的体相。 殊胜下士又有二种: |
一类是以下士道为究竟者,叫做“唯下士”;世间有许多的宗教徒,比如天主教的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他们也是舍弃今生而修行,唯一希求后世的安乐,以升天为究竟(以进入天界为终极目标),这一类人就是“唯下士”。 |
|||
另一类是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另一类是佛教徒,以超越三有轮回的解脱为究竟,彼等为了趣入上士道,而以下士道为基础, 修习无常、业果等前行,这一类士夫就是“共下士”。 |
|||||
“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 |
|||||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
|||||
(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 |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
||||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
|||||
: |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决定胜略摄有二种,即仅仅证得出离生死的解脱,以及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 成办这两种决定胜的至言,分别摄入中士道和上士道法类中。 |
||||
道 |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中,依照声闻乘和独觉乘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归摄于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 例如《四谛经》、《律本事》等经典以及《设施世间论》、《设施业论》、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论典中,针对声缘所说的一切至言,都归摄于中士道的法类当中。 《现观庄严论•根本智品》中所说的声缘所知道等,则摄在共中士的法类中。 |
||||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 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中士夫”,就是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了追求自己的利义,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此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戒定慧三学,因此称为“中士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中士的体相。 动机:“发起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 即从动机上简别下士和上士。“发起厌患一切诸有”,是简别耽著三有的下士; “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是简别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的上士。 行持:“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是简别趣入非解脱方便的非道。 “解脱方便之道”是指戒定慧三学。 |
|||||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道炬论》说:以背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为自性,唯一寻求自己涅槃寂静的补特伽罗,称为中士夫。 下面以四谛来对应分析此颂: “诸有乐”是指苦谛,三有轮回中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缘故。 “恶业”是指集谛,一切三有的痛苦,都是以有漏恶业所集起的,所以恶业是集。 “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是指道谛, 因为舍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就是道的自性。 “自静”是指灭谛,一切三有的苦因、苦果全部寂灭,故称为自静。 |
|||||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可分成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 |
刚刚通达细无常的中士,即未入道之中士; |
||||
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即已入道的中士。 后者又有凡圣二种: |
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 |
||||
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是圣者中士。 |
|||||
中士又有 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 就本论来说,尤其需要分清唯中士和共中士的差别,即: |
前者是以中士道为究竟,也就是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故名“唯中士”; |
||||
后者是以中士道为前行,也就是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故名“共中士”。 |
|||||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
|||||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
|||||
: |
|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
|||
道 |
【如觉沃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摄行炬论》的这一颂是立誓句。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摄行炬论》中说:“因为上师佛宣说依靠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能够成办大菩提,所以这里即将阐述这些法义。” 依照阿底峡尊者所说,修习一切种智的方便有二种,就是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 这两类佛语,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譬如:密教的《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等续部以及《明灯论》、《五次第论》等论典,显教的《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大乘庄严经论》、《中论》、 《入行论》等论典,这些至言全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
||||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转,为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缘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习六度和生圆次第等,因此称为“上士夫”。 这也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上士的体相。 动机:“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 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 这个动机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 |
|||||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道炬论》说:由于了达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众生的一切痛苦,这类人就是上士夫。 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
|||||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 就是显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将会具体宣说。 |
上士的分类 和界限:上士有未入道 和 已入道二类: |
刚刚苏醒大乘种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 |
|||
已生起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士夫, 是已入道的上士。 后者又有凡圣二类: |
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 |
||||
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
|||||
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
|||||
|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的道理”。 三士道中,无余含摄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三士道,也就是本论要依次引导学人趣入的菩提道。 |
五种道 各自的体相、例喻和范围 |
三士道 |
|||||
增
上
生 |
一、下士道 |
体相:从成为下士道相续、能获得轮回增上生的角度,所安立的心识。 |
|
|||
例如:唯一希求增上生,而趣入成办善趣安乐的方便。 |
||||||
范围:唯下士。 |
||||||
二、共下士道 |
体相:从成为上中下三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
|||||
例如:通达死亡无常之心。 |
||||||
范围:从下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
||||||
决
定
胜 |
三、中士道 |
体相:从成为中士道相续、能获得小乘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
|
|||
例如:唯一希求小乘解脱而修学戒定慧三学。 |
||||||
范围:从了达细无常,到声缘阿罗汉之间。 |
||||||
四、共中士道 |
体相:从成办上士和中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
|||||
|
|
|
||||
例如: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 |
||||||
范围:从中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
||||||
五、上士道 |
体相:从成为上士道相续、能获得一切种智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
|
||||
例如:增上意乐和菩提心。 |
||||||
范围:从苏醒大乘种性到佛地之间。 |
(学习整理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