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邵颂雄 译
释道净 拟科(仅供参考) 整理 20230619 2 稿 qq 973451196
表 0:(1 表)科判总表
科判 |
||||||||
|
||||||||
|
||||||||
|
||||||||
|
||||||||
甲五、造论者敬礼(表 1) |
||||||||
|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表 1) |
邵译:(资粮道) |
|||||
|
|
|
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表 2) |
戊一、以离一多因 破色法显现极微 |
(加行道) (一.业因缘起) |
|||
|
|
丙一、 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
戊二、心法不成立 |
(二.相依缘起) |
||||
全文分七 |
乙二、修、行之道:具体修法分二 |
戊三、各别自证智 也不成立 |
(三.相对缘起) |
|||||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表 3)
|
(见道 ——相碍缘起) |
|||||||
|
|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表 3) |
(修道) |
|||||
|
|
|
|
丙一、佛恒时入定 |
|
|
||
|
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分三(表 3) |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
|
(无学道) |
||||
|
|
|
|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 |
|
|
||
|
甲七、撰著圆满等(表 3) |
|
|
|||||
|
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表 4) |
|
|
|||||
表 1:(4 表)甲一、标题 至 甲六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
科判 |
正文 |
|||
全文分七 |
甲一、标题 |
中观窍诀 |
中观口诀 |
|
甲二、著译者 |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
阿底峡尊者 著 邵颂雄 译 |
||
甲三、梵藏汉语 |
梵语:玛达玛俄巴得夏那莫藏语:哦莫曼阿 汉意:中观窍诀 |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 |
||
甲四、藏译者敬礼 |
顶礼世间怙主! |
顶礼世间怙主 |
||
甲五、造论者敬礼 |
以其妙语之光辉,我等无余愚痴众,心间莲花尽开颜, 最胜士夫佛前礼。 |
谁之语光明令我愚昧众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
||
甲六、正文:见修 行果、基道果分三 |
乙一、 见之基: 总说窍诀即二谛 (世俗显现胜义空性) |
大乘中观的窍诀就是: 世俗中,万法在观现世者面前,因果等一切真理,依照怎样显现,即是千真万确; 而在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如果凭借诸大因来分析、剖析世俗显现的真如,就一定能通达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 不存在。 |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
|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 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 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 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
表 2:(4 表)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资粮道)
全文分七 |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
丁一 、座上前行观察修 :破色 、心 、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 |
戊一 、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 |
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修法: 在舒适的坐垫上跏趺而坐, 这样来观修: |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 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
|||
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色法,另 一种是非色法。 |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 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 彼若依方分(phyogs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 [注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 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 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 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tusnangbamed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 (bDenpagnyisla'jugpa)。] |
|||||||||
其中的所有色法,都是由极微尘聚合而成的。 对于极微尘而言,如果通过方分的区别来加以分 析、剖析,那么极微尘也无所剩余,最极显现也将化 为乌有。 |
||||||||||
戊二 、心法不成立 |
所谓的非色法就是指心。 就心而言,过去的心已经泯灭,未来的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也是极其难以观察。 为什么呢? 因为它无形无色,就像虚空一样,因此不成立; 或者依靠离一多因、无生因,或者自性光明等等,这些正理的利刃,逐层剖 析,就能领悟到心不成立。 |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 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 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 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 [注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 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
||||||||
戊三 、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 |
以上只是说明色法与心法的本体均不成立或不存在。 而且,各别自证的智慧本身也同样无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 依靠两节木柴相互 摩擦而生火的外缘,使得两节木柴也化为灰 烬,紧接着能燃烧的火本身也自行熄灭。 同样的道理,如果依靠自法相与总法相,已经证明万法不存在,那么智慧本身无现光明的 本体,也就不成立了。 |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 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 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 [注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 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无着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 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 论》中之所引)。] |
||||||||
表 3:(4 表)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至 甲七、撰著圆满等
全文分七 |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
丁二、 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加行道 (暖、顶、忍、 世第一) 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见道、修道 之入定位 (一至十地) 圣者智慧 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
因此,消除昏沉、掉举等一切过错。 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放下所有忆 念、作意。 在相状,或者妄念的敌人,或盗匪,没有兴风作浪之前。 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 状态之中。 |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 于彼„离沈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 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 [注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 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 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 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 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 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 “相依”及“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之“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 论旨。] |
|||||||
丙二、 座下行:修道 之出定位 (一至 十地) (分别妙慧安住修) 1、十波罗蜜第三边 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 |
什么时候你想起坐,就慢慢地解开跏趺坐,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如果能够恭恭敬敬、长年累月、连续不断地这样修行,那所有具缘者在今生今世就会现见安乐,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现前诸法如虚空般的境界。 由此,在出定时了达 万法如幻等等。 |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 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 (nammkha'idkyil)。 [注 5 “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lugs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复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 障。] |
|||||||||||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 |
|||||||||||||
乙三 、果 :无学道佛果位分三 |
丙一、佛恒时入定 |
什么时候,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 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
(无学道) 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 摩呬多(samahita)之中; |
||||||||||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
关于别人提出“(倘若获得金刚喻定以后,入定、出定仍有差别。)那么,佛与菩 萨怎么会差别”等等教理的论证,在此不述。 |
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 此等教理,本论不赘。 |
|||||||||||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 |
为了他利,而在无数大劫中积累资粮、发大誓愿的威力,来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对此,虽然教证、理证多之又多,但在此不 作广说。 |
„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 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 [注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 (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 (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 (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
|||||||||||
甲七 、撰著圆满等 |
此中观窍诀,班智达德帮嘎绕撰著圆满。 译师比丘慈诚嘉瓦在拉 萨大昭寺翻译、校正而定稿。 二零零四年藏历 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译于成都体育医院 (本文出自 智悲海音创刊号) |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 (Acarya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 (Tshulkhrimsrgyalba)于拉萨大昭寺 (Rasa'phyudsnanggtsuglagkhangchen)翻译及校订 [注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
|||||||||||
表 4:(4 表)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
此汉译主要依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5324)而翻,译时亦有参考德格版(no.3929)作勘订。 本论尚有般若解脱 (Prajnamoksa) 所造的释论 (Madhyamakopadesa-vrtti) ,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 5327, 读者可作参考。 释如石法师亦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 ,其后收入《菩 提道灯抉微)一书(台北:法鼓文化,1997) 。 如石法师于其译文前之导论,举出阿底峡尊者于本论及《菩提道灯释难》 (Byangchublamgyisgronma'idka'gel) ,有几近完全相同的段落,述说一观修次第,并谓此修习次第“其实就 是从龙树传承下来的修观口诀”。这实在值得我们注意。 此中所说的“修观口诀”,分四次第: 初,行者远离对外境之种种分别,悟入一切外境非实有;次,悟入一切法唯识变现; 三,由证知所取境唯识变现而非实,由是悟入能取识亦不可得,是即“唯识” (vijnaptimatrata)亦不可 得; 四,行者迷离能所二执、离诸分别(vikalpa) ,证入真如。 上来所说,即“五道”中加行道之修习,亦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见《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 ) 。 依《辨法法性论》 (Dharmadharmatavibhanga)之建立,此则为“四正加行”之所摄,分别为“有得加行”、 “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及“无得有得加行”; 于中观的系统,此即为“四重缘起”的观修。 若深入而言,缘起四重义的现证,实即修习弥勒瑜伽行“四正加行”所依之抉择见; 依“业因缘起”抉择,行者修习“有得加行”,悟入一切外境皆非实有; 复依“相依缘起”抉择,修习“无得加行”,现证一切法唯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亦依于所变现之外境而起分 别; 复次,依“相对缘起”抉择,修习“有得无得加行”时,行者开始证入离杂染的清净境,是即离于能取识 之执着,开始证入离二取的境界; 最后依“相碍缘起”抉择以修习“无得有得加行”,即证入无分别、离思量之法性境界,是即触证真如。 由是可知“四重缘起”教授之可贵,将中观的缘起义纳于实际观修,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 若龙树的教法仅为对外道及小乘的辩破、分析诸法如何无自性等,又焉能令学人“善灭诸戏论”、离诸分别、 “不受诸因缘”而现证涅盘? 由此亦可知“瑜伽行中观”之教授,实非勉强把中观与唯识合流,而是依瑜伽行次第修习而现证中道的法 门,非只是知识上的认知缘起。 瑜伽行派称此加行道之观修次第为“转依” (asrayaparivrtti) 。 行者由识境证入智境,这“转依”是一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然而,“转依”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者,即如上来所言之加行道四次第修习; “广义”者,则摄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间道四位,此亦即所谓“究竟转依” (可参阅安慧论师 (Sthiramati) 《大乘庄严经论释》 (Mahayana-sutralamkaravrttibhasya)) 。 专说“转依”义理之《辨法法性论》,依“四正加行”说“狭义”之转依; 于“广义”之转依,则依“抉择”、“触证”、“随忆念”、“通达其体性”四位以摄其义。 瑜伽行派的论典中,亦依 asrayaparivrtti 及 asrayaparavrtti 两个不同的梵文来说“转依”。 高崎直道曾有论文对此作专题研究( 〈转依——Asraya-parivrtti と Asraya-paravrtti〉,认为 asrayaparivrtti 着重于真如、如来的显现,而 asrayaparavrtti 则着重阿赖耶识的消灭。 这两个梵语的差别,当亦即两重转依义的差别。笔者当于另文再作深入探讨。 本论亦同样可见广、狭两重义的转依。 是故笔者于翻译本论时,亦依两重转依义而略作科判。 此中资粮位之修习,乃依经教如理作意,抉择一切法之体性; 加行位之观修,具如上说; 行者于见道位触证无分别境界,亦即触证真如、法性、智境界; 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于此道位反复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分十地离诸垢障; 至无学道之无间道,行者入金刚喻定,远离一切分别,即轮理涅盘、法与法性、根本智与后得智等分别亦 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中。 如是亦即“究竟转依”、究竟现证“中道”义。 持本论再读宁玛派四重缘起之教授,益觉传承之宝贵,以此实为引导行者由“外中观”入“大中观”、由识 境入智境、由“法”入“法性”之桥梁也。
癸未仲夏邵颂雄于多伦多 |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邵颂雄 译
释道净 拟科 笔记 (抛砖引玉 仅供参考) 20230619 2 稿 qq 973451196
表 0:(1 表)科判总表
科判 |
||||||||
|
||||||||
|
||||||||
|
||||||||
|
||||||||
甲五、造论者敬礼(表 1) |
||||||||
|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表 1) |
邵译:(资粮道) |
|||||
|
|
|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 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表 2) |
戊一、以离一多因 破色法显现极微 |
(加行道) (一.业因缘起) |
|||
|
|
丙一、 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
戊二、心法不成立 |
(二.相依缘起) |
||||
全文分七 |
乙二、修、行之道:具体修法分二 |
戊三、各别自证智 也不成立 |
(三.相对缘起) |
|||||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表 3)
|
(见道 ——相碍缘起) |
|||||||
|
|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表 3) |
(修道) |
|||||
|
|
|
|
丙一、佛恒时入定 |
|
|
||
|
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分三(表 3) |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
|
(无学道) |
||||
|
|
|
|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 |
|
|
||
|
甲七、撰著圆满等(表 3) |
|
|
|||||
|
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表 4) |
|
|
|||||
一、本论著者及传承体系
“阿底峡尊者,是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后弘期),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母亲名叫吉
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
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是人们对他的一个尊称„„
学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中观见„„
应菩提光的启请,造《菩提道灯论》,辟斥违背佛法的异说,开示三士道次第。这部书直到现在还为藏族佛教徒所尊奉„„
能上承显密诸师的传统,下启中国西藏地区迦当派的端绪的,即是阿底峡。
所谓迦 jiā 当(噶 gá 当)派的教义,即是把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都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对于一切佛说都不弃舍,没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顺缘。
这是阿底峡学说,亦即迦当派教义的特色。”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部分内容)
阿底峡尊者晚年入藏,圆寂于藏,后因宗喀巴大师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创立了格鲁派,故格鲁派又称为新噶当派。
阿底峡尊者并非宁玛传承体系,故判教角度与见解,与宁玛传承体系略有不同,非常正常。每宗皆有其自宗的不同判教与独特见解。
本文试以宁玛传承体系解析,宁玛派有六大寺系及龙钦、龙萨等等众多不同的脉络传承,由于小的具体分支脉络及依师等等不同,也会有种种不同判教见解,均属正常。
二、本论译本
阿底峡尊者作的这篇中观资料,目前看到流行的译本有两个,索达吉堪布的译本,名为《中观窍诀》(以下简称索译本);邵颂雄的译本,名为《中观口诀》(以下简称邵译本)。
另据邵颂雄译本的末尾后记,如石法师也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后收入《菩提道灯抉微》一书,据网络查到,名为《中观要诀》,此仅供参考,笔者并未见到此文。
三、本文科判与邵译本科判之异同
索达吉堪布译本之《中观窍诀》,并无科判。
邵颂雄译本之《中观口诀》,自带科判。邵教授是谈锡永上师弟子,是宁玛敦珠法王传承。本文科判,以索达吉堪布译本之《中观窍诀》为主,释道净尝试分科及笔记,抛砖引玉,仅
供参考。
本科判与邵译本科判不同,主要的差别不同之处略说如下,详情见下文。
1、整体的科判判教不同。
本文科判大致以见、修、行、果,基、道、果等,摄五道十地为主;邵译本科判以五道十地为主。
具体对应之不同,见“科判总表”。
本文科判大致脉络(见、修、行、果,基、道、果,座上、座下,观察修、安住修,总相、自相、前行、正行、凡夫、圣者菩萨、佛、心识、智慧、分别妙慧、五道十地):
乙一、见之基,本有本具之离戏空性。
乙二、丙一、丁一、资粮道:前行座上,观察修,树立离戏空性总相见定解。
乙二、丙一、丁二、1、加行道:正行座上,凡夫 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
2、见道、修道之入定位 :正行座上,圣者 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
乙二、丙二、修道之出定位:座下,行:分别妙慧安住十波罗蜜万法如幻,或等流空性总相。
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恒常安住入定位离戏空性自相。
2、重点判教不同。
本文“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表 3)”判为加行道,与见道、修道之入定位。邵译本判为见道位。
本文“丙二、座下行(表 3)”判为修道之出定位。邵译本判为修道位。
相同之处,“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分三(表 3)”,均为无学道位。
表 1:(4 表)甲一、标题 至 甲六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
科判 |
正文 |
|||
全文分七 |
甲一、标题 |
中观窍诀 |
中观口诀 |
|
甲二、著译者 |
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
阿底峡尊者 著 邵颂雄 译 |
||
甲三、梵藏汉语 |
梵语:玛达玛俄巴得夏那莫藏语:哦莫曼阿 汉意:中观窍诀 |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 |
||
甲四、藏译者敬礼 |
顶礼世间怙主! |
顶礼世间怙主 |
||
甲五、造论者敬礼 |
以其妙语之光辉,我等无余愚痴众,心间莲花尽开颜, 最胜士夫佛前礼。 |
谁之语光明令我愚昧众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
||
甲六、正文:见修 行果、基道果分三 |
乙一、 见之基: 总说窍诀即二谛 (世俗显现胜义空性) |
大乘中观的窍诀就是: 世俗中,万法在观现世者面前,因果等一切真理,依照怎样显现,即是千真万确; 而在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如果凭借诸大因来分析、剖析世俗显现的真如,就一定能通达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 不存在。 |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
|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 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 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 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
四、全文及笔记
甲一、标题(表 1)
索译:中观窍诀邵译:中观口诀
甲二、著译者(表 1)
索译:阿底峡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邵译:阿底峡尊者 著 邵颂雄 译
【笔记】
标题及著译者,译者不同,标题名字不同。
甲三、梵藏汉语(表 1)
索译:
梵语:玛达玛俄巴得夏那莫藏语:哦莫曼阿
汉意:中观窍诀
邵译: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
【笔记】
梵、藏、汉三语翻译。
甲四、藏译者敬礼(表 1)
索译: “顶礼世间怙主!”
邵译: “顶礼世间怙主”
【笔记】
甲四是藏译者敬礼句。
藏译者应为“译师比丘慈诚嘉瓦”,见“甲七、撰著圆满等”。 “顶礼”有外内密三种:
外顶礼五体投地,内顶礼唯识所现,密顶礼安住空性。
密顶礼为了义顶礼,“能礼所礼性空寂”。(大正藏第 54 册 No. 2127 释氏要览)
“世间怙主”,狭义特指为阿底峡尊者,广义为世间一切善知识,众生怙主,众生之真实依靠皈依者,密义同上密顶礼之空性。
“顶礼世间怙主!”真实义即安住空性。
甲五、造论者敬礼(表 1)
索译: “以其妙语之光辉,我等无余愚痴众,心间莲花尽开颜,最胜士夫佛前礼。”
邵译:
“谁之语光明 令我愚昧众 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笔记】
甲五是造论者阿底峡尊者之礼佛句。
以佛陀妙语之光辉,令我等一切愚痴众生,心间之莲花绽放,得以明心见性,所以顶礼法界最殊胜庄严之无上士夫佛陀。
心间之莲花,可以理解为比喻,也有更深层意义。索达吉堪布《胜利道歌讲记》云:
“怙主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其注释为:
“将心比喻成八瓣莲花,密宗中有内外密的许多修法,此处暂且不讲。”
甲六、正文:见修行果、基道果分三
乙一、见之基:总说窍诀即二谛(世俗显现 胜义空性)(表 1)
索译:
“大乘中观的窍诀就是:
世俗中,万法在观现世者面前,因果等一切真理,依照怎样显现,即是千真万确;
而在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如果凭借诸大因来分析、剖析世俗显现的真如,就一定能通达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不存在。”
邵译: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
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
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笔记】 正文开始。
“观现世者”,可理解为非入定位者,即资粮道、加行道凡夫、及修道之出定位圣者菩萨。 “胜义中,或者真实性中”,可理解为佛菩萨入定位,即见道、修道之入定位,及佛果位。 “诸大因”,指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中观胜义理论。
本文此处科判,判为见、修、行、果之见,基、道、果之基。
即总说大乘中观的窍诀即二谛,世俗谛显现不错乱,胜义谛依中观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之胜义理观察,结论便是真如空性,“连发梢百分之一的量也不存在。”
此“不存在”,自续派依五大因解释为第二边无边单空见,应成派依九因观察结论为远离四边的离戏空性见。
此为二派之重要区别。
本文以应成派角度离戏空性见为主。
此处见与基,重点为胜义谛“不存在”之空性,依此空性见,经总相、自相修行之(五道十地)道位,证无学道佛果位。
遵循见、修、行、果无别,基、道、果无别之意。
本有本具之空性见基,通过修、行之道,完全开显且恒常安住,即为成佛之果。邵译,此处为资粮道位。
表 2:(4 表)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资粮道)
全文分七 |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
丁一 、座上前行观察修 :破色 、心 、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 (资粮道 ) |
戊一 、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 |
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修法: 在舒适的坐垫上跏趺而坐, 这样来观修: |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 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
|||
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色法,另 一种是非色法。 |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 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 彼若依方分(phyogs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 [注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 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 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 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tusnangbamed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 (bDenpagnyisla'jugpa)。] |
|||||||||
其中的所有色法,都是由极微尘聚合而成的。 对于极微尘而言,如果通过方分的区别来加以分 析、剖析,那么极微尘也无所剩余,最极显现也将化 为乌有。 |
||||||||||
戊二 、心法不成立 |
所谓的非色法就是指心。 就心而言,过去的心已经泯灭,未来的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也是极其难以观察。 为什么呢? 因为它无形无色,就像虚空一样,因此不成立; 或者依靠离一多因、无生因,或者自性光明等等,这些正理的利刃,逐层剖 析,就能领悟到心不成立。 |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 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 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 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 [注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 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
||||||||
戊三 、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 |
以上只是说明色法与心法的本体均不成立或不存在。 而且,各别自证的智慧本身也同样无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 依靠两节木柴相互 摩擦而生火的外缘,使得两节木柴也化为灰 烬,紧接着能燃烧的火本身也自行熄灭。 同样的道理,如果依靠自法相与总法相,已经证明万法不存在,那么智慧本身无现光明的 本体,也就不成立了。 |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 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 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 [注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 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无着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 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 论》中之所引)。] |
||||||||
乙二、修、行之道:具体修法分二丙一、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丁一、座上前行观察修:破色、心、智三法树立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分三(资粮道)戊一、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表 2)
索译: “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修法:
在舒适的坐垫上跏趺而坐,这样来观修: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色法,另一种是非色法。
其中的所有色法,都是由极微尘聚合而成的。
对于极微尘而言,如果通过方分的区别来加以分析、剖析,那么极微尘也无所剩余,最极显现也将化为乌有。”
邵译: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
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
彼若依方分(phyogs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
[注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
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
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tusnangbamed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bDenpagnyisla'jugpa)。]”
【笔记】
前文讲了见、修、行、果之见,基、道、果之基。
此处,乙二讲修、行之道,修、行二者摄于基、道、果之道,含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四道,其具体修法分二。
丙一为座上修,包括观察、安住修两部分。
丁一为座上前行观察修,又分破色、心、智三法。
此为资粮道,以离一多因等观察,树立离戏空性总相见之定解及由来。
(丁二为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加行道,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见;
见道、修道之入定位,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见。)戊一,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
(戊二、心法不成立)
(戊三、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
邵译,此处为加行道:一.业因缘起。
前文讲了胜义谛“不存在”之空性见。
此处以座上观察修的方式,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极微不成立,由此组成的粗大色法显现皆不成立。
具体的观察修法:
在坐垫上结跏趺坐观察:
所有粗大色法由最小单位极微聚合而成,极微以“六尘绕中尘”等离一多因破除。
具体内容可见智圆法师《中观总义(表解)》、拙作《一因知空性:1 离一多因五蕴皆空》等,在此不赘述。
另,邵译注 1 中,“此中所谓‘极无显现’,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
此‘极无显现’释为“无有实有之显现”、“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符合自续派单空见解,为第三边亦有亦无边见解,显现与无实有之双运。
若以应成派之角度释义,显现与实有皆破,随破一法,破而无立,大无遮,直接离戏空性见。
戊二、心法不成立(表 2)
索译:
所谓的非色法就是指心。
就心而言,过去的心已经泯灭,未来的心尚未产生,现在的心也是极其难以观察。为什么呢?
因为它无形无色,就像虚空一样,因此不成立;
或者依靠离一多因、无生因,或者自性光明等等,这些正理的利刃,逐层剖析,就能领悟到心不成立。
邵译: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
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
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
[注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笔记】
前文讲,以座上观察修的方式,以离一多因破色法显现极微。此处接着讲,以三心不可得等的方法观察,心法也不成立。
一切有为法,归摄为五蕴,五蕴归结为色、心二法,能之心王心所,及其所现之色法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色心二法破尽,即五蕴破尽,一切有为法破尽。
“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大正藏第 41 册 No. 1821俱舍论记)
具体以三时观察三心不可得:
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生,当下心刹那无住,所谓的当下,要么成已灭过去心,要么成未生未来心,实无当下心,故三时心如虚空不可得,心不可得。
对境所境色法前已破,不可得,故有境能境心法不能独立存在,亦不可得,不破自破,能所双亡。
另,如以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等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皆可破除心法。
关于以“自性光明”角度破除心法。
《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于此偈颂,各家各派传承体系有不同理解解释。索达吉堪布在《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讲到:
“唯识宗认为:
虽然已经断除了非心自性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客尘,但是心的自性光明,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不会转移,也根本不可能消失,依然是存在的。
如果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存在,成佛时,各种各样的刹土以及甚深的如海功德也就不可能显现,因为没有显现的来源。
所以,唯识宗一再强调:心识的光明应该存在。
密宗和中观宗解释《宝性论》时,虽然都承许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许的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性,和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此处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别。
有什么差别呢?
中观应成派或密宗当中根本不承许自性光明实有,而唯识宗承认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心识光明是实有的。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由上了知,以离戏空性体性之自性光明如来藏,破除实有之心识。邵译,此处为加行道:二.相依缘起。
戊三、各别自证智也不成立(表 2)
索译:
以上只是说明色法与心法的本体均不成立或不存在。而且,各别自证的智慧本身也同样无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
依靠两节木柴相互摩擦而生火的外缘,使得两节木柴也化为灰烬,紧接着能燃烧的火本身也自行熄灭。
同样的道理,如果依靠自法相与总法相,已经证明万法不存在,那么智慧本身无现光明的本
体,也就不成立了。
邵译: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
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
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 [注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
(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无着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
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论》中之所引)。]
【笔记】
上文将有为法之色、心二法皆以破除。
此处讲,大无为法之智慧,也是离戏空性,不是实有。 此处阿底峡尊者的原文解释角度,与宁玛自宗略有不同。自宗角度:
1、以第二转法轮自空中观角度胜义理量观察,不仅“照见五蕴皆空”,且“无智亦无得”(大正藏第 08 册 No. 025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亦不可得。
索达吉堪布在《般若摄颂浅释》中云:“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当体即空,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
应成派角度之解释,此“无得”、“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当体即空”,作离戏空性之义。 2、若以第三转法轮名言净见量角度安立,本具本有之空性光明智慧,必然存在,否则断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藏第 08 册 No. 0253 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智圆法师译讲)观察角度不同,结论不同,并不矛盾,且为圆融。
邵译,此处为加行道:三.相对缘起。
小结:
于此,资粮道位,通过座上观察修,一切有为、无为法,皆离戏空性。生起离戏空性总相定解正见,资粮道位即圆满。
智圆法师《定解宝灯论新月释》言:“资粮道时,以分别心通过胜义理论抉择其总相。”
相对于加行道位需要座上安住修此离戏空性总相定解,此资粮道位即前行观察修,加行道位即正行安住修。
表 3:(4 表)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至 甲七、撰著圆满等
全文分七 |
甲六 、正文 :见修行果 、基道果分三 |
乙二 、修 、行之道 :具体修法分二 |
丙一 、座上修 :观察 、安住修分二 |
丁二、 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 (加行道 (暖、顶、忍、 世第一) 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见道、修道 之入定位 (一至十地) 圣者智慧 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
因此,消除昏沉、掉举等一切过错。 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放下所有忆 念、作意。 在相状,或者妄念的敌人,或盗匪,没有兴风作浪之前。 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 状态之中。 |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 于彼„离沈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 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 [注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 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 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 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 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 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 “相依”及“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之“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 论旨。] |
|||||||
丙二、 座下行:修道 之出定位 (一至 十地) (分别妙慧安住修) 1、十波罗蜜第三边 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 |
什么时候你想起坐,就慢慢地解开跏趺坐,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如果能够恭恭敬敬、长年累月、连续不断地这样修行,那所有具缘者在今生今世就会现见安乐,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现前诸法如虚空般的境界。 由此,在出定时了达 万法如幻等等。 |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 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 (nammkha'idkyil)。 [注 5 “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lugs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复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 障。] |
|||||||||||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 |
|||||||||||||
乙三 、果 :无学道佛果位分三 |
丙一、佛恒时入定 |
什么时候,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 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
(无学道) 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 摩呬多(samahita)之中; |
||||||||||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 |
关于别人提出“(倘若获得金刚喻定以后,入定、出定仍有差别。)那么,佛与菩 萨怎么会差别”等等教理的论证,在此不述。 |
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 此等教理,本论不赘。 |
|||||||||||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 |
为了他利,而在无数大劫中积累资粮、发大誓愿的威力,来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对此,虽然教证、理证多之又多,但在此不 作广说。 |
„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 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 [注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 (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 (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 (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
|||||||||||
甲七 、撰著圆满等 |
此中观窍诀,班智达德帮嘎绕撰著圆满。 译师比丘慈诚嘉瓦在拉 萨大昭寺翻译、校正而定稿。 二零零四年藏历 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译于成都体育医院 (本文出自 智悲海音创刊号) |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 (Acarya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 (Tshulkhrimsrgyalba)于拉萨大昭寺 (Rasa'phyudsnanggtsuglagkhangchen)翻译及校订 [注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
|||||||||||
(丙一、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丁二、座上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表 3)
(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凡夫心识安住离戏空性总相;
见道、修道之入定位(一至十地)圣者智慧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索译:
因此,消除昏沉、掉举等一切过错。
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放下所有忆念、作意。在相状,或者妄念的敌人,或盗匪,没有兴风作浪之前。 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
邵译: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
于彼„离沈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
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
[注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
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 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
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相依”及“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 “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之“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论旨。]
【笔记】
于前,资粮道圆满生起离戏空性总相定解正见。
现于加行道座上安住修此离戏空性总相定解,于见道、修道之入定位,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丁二正行安住修离戏空性这一科判,跨度比较大:
从凡夫的加行道位,到一至十地圣者菩萨见道、修道的入定位。从凡夫散乱的心识,到圣者菩萨见道、修道的入定位智慧。
从加行道位的安住离戏空性总相,到见道、修道入定位的安住离戏空性自相。
加行道与入定位之见道、修道,虽同为座上正行安住修,但因所安住修之内容不同(加行道安住修总相,入定位之见道、修道安住修自相),故修证不同,凡圣有别。
同时,二者相比较,凡夫加行道为相似修空性,圣者菩萨入定位之见道、修道为真实修空性。二者有以上种种差别。
文中,“消除昏沉”为光明胜观总相,消除“掉举”为空性寂止总相,后“心识什么也不分别,什么也不执着”,“心识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
此即为加行道凡夫,以前心识抉择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后,今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定解状态。智圆法师《中观总义》言:“生起了空性定解之后,安住在定解中串习,让它一直持续不消失,
这就是中观的修行,此外也没有别的修行。这时候,心能安住多久,就要如是安住,不让它被其他因缘夺走。”
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索达吉堪布译本)云: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此时虽非圣者菩萨入定位之智,但已趋向前行。
“以相似空性之道,能明显地制伏烦恼,深入下去,有望现证空性,遣除道所断。”(《中观总义》智圆法师)
此即由凡夫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安住修相似空性,入圣者菩萨初地见道入定位证真实空性。
后圣者菩萨修道(二至十地)入定位以智慧安住修此真实空性自相,相继次第断除俱生二执二障,逐步开显本有本具自性光明,即座上正行安住修之修道之入定位。
期间,“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只是由安住离戏空性总相定解,进入自相。法身佛亦如此安住,与圣者菩萨入定位之别,后文解析。
此处的离戏空性总相定解,即是通过观察修的方式,以五大因、四大因等中观胜义理论,观察抉择二我、四边、一切显现对境法等,结论即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离戏空性。
于此结论的见解认识,即是总相。
于此见解认识总相决定无疑,绝无动摇,即为定解。
于此离戏空性总相定解认识,只是理上知道如此,并未真实见到,待见道位时,以瑜伽现量真实见到,即为圣者菩萨,所见即为自相。
举个例子,未见过张三,只听见与他非常熟悉且刚刚见过他的人描述,张三其人,眼睛像大家共同熟悉的某某人的眼睛,鼻子像大家共同了知的某某人的鼻子,嘴、下巴、额头、头发等等,乃至身高、体重等等均如此,那么,此张三虽未见,也大概有了“总相”见了,有个轮廓了。
只要描述的无差,想象估计的无差,大概就已经心里有个定数了。随后立即真正见到张三本人了,就是真正现量见到其自相了。
也类似净土宗观想观像的修法,观想眼前的西方三圣、七功德池等的唐卡图片,是总相认识。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现量见到三圣本尊及殊胜世界,是见到自相了。
对总相与自相的认知很重要。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云:“要想真正抉择实相的正见以及建立确定的宗派,就必须具备抉择、辨别诸法自相与总相、本体与自性、现空以及有无等的妙慧,这一毫无错谬之垢的正量。”
邵译,此处为见道:相碍缘起。
(丙一、座上修:观察、安住修分二)
丙二、座下行:修道之出定位(一至十地)(分别妙慧安住修)(表 3) 1、十波罗蜜第三边万法如幻
2、等流离戏空性总相
索译:
什么时候你想起坐,就慢慢地解开跏趺坐,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如果能够恭恭敬敬、长年累月、连续不断地这样修行,那所有具缘者在今生今世就会现见安乐,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现前诸法如虚空般的境界。
由此,在出定时了达万法如幻等等。
邵译: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
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nammkha'idkyil)。
[注 5 “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lugs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复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障。]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
【笔记】
前指见道、修道初地至十地圣者菩萨之入定位,座上以智慧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圣者菩萨不能恒常安住于此实相,因断证二德并未圆满,故尚有起座出定。
“出定之后,心心念念处在如幻的境界中,身语意尽可能地奉行善法。” “出定时了达万法如幻等等。”
修道之出定位十波罗蜜,圣者菩萨不见入定位之空性光明实相自相。 1、而是以分别妙慧安住修第三边万法如幻,现而空。
无明迷乱之山河大地等显现法,之所以在出定位仍会显现,是因为俱生二执二障未断尽的缘故,以其业力自现。
前七地出定位显现,主要是俱生人我执烦恼障的自现。 三清净地出定位显现,主要是俱生法我执所知障的自现。
虽迷乱自现不能遮止,但因为入定见过法界本有本来之空性光明实相,故明确了知,此迷乱自现不是本有实相显现,且是离戏空性之体性,非实有,故自然“了达万法如幻”,
2、以等流力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见,期待再次入定见空性光明自相实相。
因明确了知所见皆为迷乱自现显现,不是本有实相显现,且已有离戏空性智慧自利,故不会过多关注或迷失其中,并以悲心十波罗蜜利他。
(具体可见拙著《中观应成派对菩萨入定、出定位的描述》)。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智圆法师译讲)。
出定位之具有分离之体性的无明客尘,非本有本具之实相,只是迷乱显现,是可以通过修行分离断除的,圣者菩萨正是在此断除过程当中,并未完全断除。
待至无学道佛果位时,断证二德圆满,无明客尘完全断除,本有光明完全开显,即恒常安住入定位实相中,不再出定,不再迷乱,亦无之前全部迷乱显现自现。
之前圣者菩萨出定位时之迷乱显现自现,自然全部消融于法界,不复再现。地前凡夫之迷乱显现自现,亦是如此。
智圆法师《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云:
“了义地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出定时已不见外境中不清净的显现,而开始见到清净的本尊与刹土,见水是甘露,见到的树也是珍宝遍布。到了佛地时,已完全没有了不清净的柱子与瓶子,或
清净刹土等显现。”
至于说,佛没有此等不净显现,却又如何遍知法界一切的问题,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说:“此理无须说观现世量,即使住地圣者也难以思维。”
并于此论中给与了明确解答,智圆法师亦有此论讲记,可详阅。此不赘述。也可见拙著《佛地有与知》。
圣者菩萨修道之入定位与出定位,云泥之别。
圣者菩萨修道位二地至十地(含初地菩萨出定位),座上修入定位安住修离戏空性自相,与座下行出定位等流安住修离戏空性总相,二者轮番修行前进。
直至佛果地恒常入定安住离戏空性自相,本具本有光明圆满开显,不再出定。邵译,此处为修道位。
乙三、果:无学道佛果位分三丙一、佛恒时入定(表 3)
索译:
什么时候,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邵译:
(无学道)
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之
中;
丙二、佛与菩萨之别(表 3)
索译:
关于别人提出“(倘若获得金刚喻定以后,入定、出定仍有差别。)那么,佛与菩萨怎么会差别”等等教理的论证,在此不述。
邵译:
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此等教理,本论不赘。
【笔记】
经过有学道五道十地,进入无学道佛果位。
“金刚喻定现在前,一刹那中成正觉。”(大正藏第 12 册 No. 0359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大正藏第 31 册 No. 1585成唯识论)
“现前了金刚喻定,从此以后,后得也不复存在,时时刻刻处在入定的境界中。”
三身佛以智慧恒常安住金刚喻定(化身佛示现入定出定),菩萨有入定、出定之别,是因为断
证二德之别,佛是二德圆满,菩萨并未圆满。
丙三、利他等教理证略(表 3)
索译:
为了他利,而在无数大劫中积累资粮、发大誓愿的威力,来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对此,虽然教证、理证多之又多,但在此不作广说。
邵译:
„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
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
[注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
(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笔记】
佛因地利他本生本事故事,广见于经律论三藏,于此不述。佛果地无勤任运不断利他事业,如日轮遍照,自然展开。
甲七、撰著圆满等(表 3)
索译:
此中观窍诀,班智达德帮嘎绕撰著圆满。
译师比丘慈诚嘉瓦在拉萨大昭寺翻译、校正而定稿。二零零四年藏历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译于成都体育医院
(本文出自 智悲海音创刊号)
邵译: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Acarya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Tshulkhrimsrgyalba)于拉萨大昭寺
(Rasa'phyudsnanggtsuglagkhangchen)翻译及校订 [注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
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表 4:(4 表)汉译后记(中观口诀 邵颂雄 译)
此汉译主要依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5324)而翻,译时亦有参考德格版(no.3929)作勘订。 本论尚有般若解脱 (Prajnamoksa) 所造的释论 (Madhyamakopadesa-vrtti) ,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 5327, 读者可作参考。 释如石法师亦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 ,其后收入《菩 提道灯抉微)一书(台北:法鼓文化,1997) 。 如石法师于其译文前之导论,举出阿底峡尊者于本论及《菩提道灯释难》 (Byangchublamgyisgronma'idka'gel) ,有几近完全相同的段落,述说一观修次第,并谓此修习次第“其实就 是从龙树传承下来的修观口诀”。这实在值得我们注意。 此中所说的“修观口诀”,分四次第: 初,行者远离对外境之种种分别,悟入一切外境非实有;次,悟入一切法唯识变现; 三,由证知所取境唯识变现而非实,由是悟入能取识亦不可得,是即“唯识” (vijnaptimatrata)亦不可 得; 四,行者迷离能所二执、离诸分别(vikalpa) ,证入真如。 上来所说,即“五道”中加行道之修习,亦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见《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 ) 。 依《辨法法性论》 (Dharmadharmatavibhanga)之建立,此则为“四正加行”之所摄,分别为“有得加行”、 “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及“无得有得加行”; 于中观的系统,此即为“四重缘起”的观修。 若深入而言,缘起四重义的现证,实即修习弥勒瑜伽行“四正加行”所依之抉择见; 依“业因缘起”抉择,行者修习“有得加行”,悟入一切外境皆非实有; 复依“相依缘起”抉择,修习“无得加行”,现证一切法唯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亦依于所变现之外境而起分 别; 复次,依“相对缘起”抉择,修习“有得无得加行”时,行者开始证入离杂染的清净境,是即离于能取识 之执着,开始证入离二取的境界; 最后依“相碍缘起”抉择以修习“无得有得加行”,即证入无分别、离思量之法性境界,是即触证真如。 由是可知“四重缘起”教授之可贵,将中观的缘起义纳于实际观修,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 若龙树的教法仅为对外道及小乘的辩破、分析诸法如何无自性等,又焉能令学人“善灭诸戏论”、离诸分别、 “不受诸因缘”而现证涅盘? 由此亦可知“瑜伽行中观”之教授,实非勉强把中观与唯识合流,而是依瑜伽行次第修习而现证中道的法 门,非只是知识上的认知缘起。 瑜伽行派称此加行道之观修次第为“转依” (asrayaparivrtti) 。 行者由识境证入智境,这“转依”是一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然而,“转依”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者,即如上来所言之加行道四次第修习; “广义”者,则摄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间道四位,此亦即所谓“究竟转依” (可参阅安慧论师 (Sthiramati) 《大乘庄严经论释》 (Mahayana-sutralamkaravrttibhasya)) 。 专说“转依”义理之《辨法法性论》,依“四正加行”说“狭义”之转依; 于“广义”之转依,则依“抉择”、“触证”、“随忆念”、“通达其体性”四位以摄其义。 瑜伽行派的论典中,亦依 asrayaparivrtti 及 asrayaparavrtti 两个不同的梵文来说“转依”。 高崎直道曾有论文对此作专题研究( 〈转依——Asraya-parivrtti と Asraya-paravrtti〉,认为 asrayaparivrtti 着重于真如、如来的显现,而 asrayaparavrtti 则着重阿赖耶识的消灭。 这两个梵语的差别,当亦即两重转依义的差别。笔者当于另文再作深入探讨。 本论亦同样可见广、狭两重义的转依。 是故笔者于翻译本论时,亦依两重转依义而略作科判。 此中资粮位之修习,乃依经教如理作意,抉择一切法之体性; 加行位之观修,具如上说; 行者于见道位触证无分别境界,亦即触证真如、法性、智境界; 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于此道位反复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分十地离诸垢障; 至无学道之无间道,行者入金刚喻定,远离一切分别,即轮理涅盘、法与法性、根本智与后得智等分别亦 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中。 如是亦即“究竟转依”、究竟现证“中道”义。 持本论再读宁玛派四重缘起之教授,益觉传承之宝贵,以此实为引导行者由“外中观”入“大中观”、由识 境入智境、由“法”入“法性”之桥梁也。
癸未仲夏邵颂雄于多伦多 |